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

(100~163) 字公叔。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文学家。朱晖之孙。桓帝时为侍御史、冀州刺史。因惩办贪官豪强,触犯宦官利益,罚作刑徒。后得太学士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获释归乡。后拜为尚书,刚直不阿。曾面谏除宦官,恒帝不从,遂遭排挤,抑郁而死,谥为“文忠先生。”他为官数十年,廉洁奉公,蔬食布衣,家无余资,以致死不能殓。生前曾著论二十篇,今仅存《与刘伯宗绝友诗》、《崇厚论》、《绝交论》、《郁金赋》等。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

(?~181) 字汉丰。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顺帝初,以西园骑迁小黄门。桓帝时,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灵帝即位,因功升任长乐卫尉,封育阳侯。不久被调任大长秋。自此他权势日盛,宦官开始秉政。后虽屡遭人劾,但始终得皇上恩宠,官至尚书令。光和四年(181年)去世,赠车骑将军。

张曼成 (?~184) 东汉末年南阳黄巾起义军首领。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张曼成自称“神上使”,与赵宏、韩忠等人在宛起义,拥众数万人,成为黄巾军三大主力之一。攻克宛城,击杀南阳太守褚贡,驻守宛城百余日。后新任太守秦颉率大军疯狂反扑,黄巾军寡不敌众,战败,张曼成牺牲。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

(14~189) 字兴祖。汉太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初以忠臣子孙任郎中,后迁任庐江太守。中平三年(186年),羊续任南阳太守。他初到南阳上任时,就只跟随一童子,羸服间行,遍访各县,对郡中各县的风土民情、官吏的良贪,均了如指掌。因此上任伊始,郡内莫不震慑。他废弊政,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使南阳郡大治,百姓欢服。当时南阳权豪之家多尚奢侈,羊续深恶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送鱼,他“受而悬于庭”;府丞再送,他则出示上次所悬鱼骨,严厉拒绝。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欲升羊续为太尉,位列三公。但当时晋三公者,需厚加赠赂,羊续一身清正,不予行贿,致使灵帝不悦,将他降职太常。羊续未及行,即病死,遗言薄殓。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4)

(?~189) 字遂高。汉南阳郡(今南阳)人。灵帝何皇后之异母兄。初征拜待中。中平元年(184年)迁大将军,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封慎侯。灵帝死,他立刘辩为少帝,专断朝政。后与太傅袁隗等谋诛宦官,事泄为宦官所杀。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5)

张仲景 (约150~219)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今南阳)人。汉代著名医学家。幼好学,后学医于同郡张伯祖。据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由于伤寒流行,死者甚多,于是辞官业医,钻研《内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中医立方之鼻祖。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尊仲景为“医圣”。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6)

(生卒不详) 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建安年间为魏奋威将军,善用手臂,通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后被封为高乐乡侯。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7)

(生卒不详) 字仲业。南阳宛人(今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名将。文聘原为荆州牧刘表大将,后曹操任命他为江夏郡太守。在江夏的数十年间,有威恩,名震敌国,使贼不敢侵。因累立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魏黄初七年(226年),孙权征伐江夏,并率军五万围文聘于石阳,文聘巧设“空城计”,使孙权遂不敢攻而去。文聘死后赐号为壮侯。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8)

(?~220) 字汉升。三国时宛(今南阳)人。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初属刘表,守长沙。赤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黄忠投归刘备。建安十八年(212年),黄忠受命进攻益州牧刘璋,他常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为刘备攻战成都立下了汉马功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随刘备北上进军汉中时,老当益壮,奋力迎战魏将夏候渊等,他每次都是冲锋在前,终于在翌年夺得了定军山。由于战功卓著晋升为征西将军。刘备立为汉中王后,黄忠又被任命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名,赐爵关内侯。220年去世,追谥刚侯。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9)

诸葛亮 (181~234) 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汉代司隶梭尉诸葛丰的后代。他幼丧父母,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投奔荆州刘表。其叔死后,他躬耕于南阳,发奋苦读十余年,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因颖川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他建议占据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北拒曹操,以复兴汉室,即所谓“草庐对”。从此,他开始辅佐刘备复兴汉业。次年,刘备用其策略,联吴抗操,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并取荆、益二州,建立蜀汉政权,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刘备称帝后,任其为丞相,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他竭力辅佐后主刘禅,重结吴好,平定南中,然后五次出兵伐魏。建兴十二年(234年)因积劳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终年54岁。诸葛亮多谋善断,治军严明,精通兵法。特别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传之千古。著有《诸葛亮集》。被后人尊称为“智圣”。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0)

(?~234),字正方。三国时南阳(今南阳市)人。蜀汉政治家。少年曾任郡职吏,以才干著称。后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曹操南征时入蜀投弃刘璋,又率军背璋降刘,被拜为裨将军。后出任重郡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拜为尚书令。刘禅即位后,封都乡侯。建兴八年(230年),升骠骑将军。后改名为李平。后因多次阻挠诸葛亮北伐,被罢官,废为平民。建兴十二年(234年),当他听到诸葛亮死于北伐时,也发病离世。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1)

(约157~238) 字公至。三国时南阳堵阳(今方城县)人。韩王信之后。初隐居于鲁阳山中,曹操平定荆州后,任丞相府参佐,后逐步升迁乐陵太守、监冶谒者、司金都尉、太常、司徒。曾先后被封为宜城亭侯和南乡亭侯。他改冶铁用马力、人力鼓风为水力鼓风,提高功效三倍。魏景初二年(238年)卒,谥恭候。 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2)

(?~251) 字季阳。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政治家。蜀汉政权建立后,曾任县令,后以治迹卓著升任太守,是时诸葛亮连年北伐,他在郡内募兵,因此,被转任为战略要地汉中郡太守,兼任督农,为军队提供军粮。246年,代董允为尚书令,处理日常政务,为政简而不烦,以清能著称于世。251年死于尚书令任内。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3)

(?~251) 字伯苗。三国时义阳新野(今新野县)人。初依附巴西太守庞义,刘备占据益州后,初任郫县令,后任广汉太守,又为尚书。刘备死后,出使东吴,与孙权修好。诸葛亮进攻汉中,任中监军兼阳武将军。后迁前军师前将军,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督江州。延熙六年(243年),迁车骑将军。 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4)

(生卒不详) 字仁笃。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著名学者。擅长郑玄的学说,精通《周易》、《论语》等。建安时期入蜀郡,后被刘备任命为博士。他还曾与来敏等掌管先代的典章制度,刘禅在位时逐渐升到大长秋。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5)

郭攸之 (生卒不详) 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良吏,早年以陶瓷业知名于时,后被刘备选拨为侍中,成为君主的近臣。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6)

(生卒不详) 字敬达。三国时义阳(今新野县)人。蜀汉著名学者。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典学校尉。刘禅即位,任虎贲中郎将。诸葛亮死后,来敏曾提任过大长秋、光禄大夫等职,后因说话不加节制,行动违背常规而被革职。撰有《蜀本记》一书,他是一位古文经学者、书法家。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7)

(222~284) 晋武帝咸宁年间,京兆杜陵人、镇南大将军杜预,奉命都督荆州诸军事,屯驻宛。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倡修治堰陂,兴修水利。在他的主持下,“大修宛叶堰陂,垦辟荒芜,先后修治汉代召信臣、杜诗水利工程遗址数十处,引滍、淯诸水灌田万余顷。并“分疆刊石,使有定分”,以致“公私同利”(《晋书·杜预传》),受到南阳人民的敬仰,尊称他为“杜父”。旧时,南阳城东关有一条古老的街道—杜父街(今为仲景路的一段),就是因纪念杜预而得名。后世还把杜预与召信臣、杜诗合祀,在豫山(独山)建三太守祠。元代至元十六年(1297年)于祠前立“晋当阳侯杜公之祠”碑(现残存)。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8)

(?~288) 字显先。南阳西鄂(今卧龙区石桥镇西南)人。晋代初年大将。滕修早年先为吴国将帅,任广州刺史,封西鄂侯。晋师伐吴,滕修率众前往抵御,行至巴邱则孙皓已投降,乃缟素流涕而还。晋武帝以他为忠臣,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他在南方的数年间,边境一直安宁,死后赐号忠。

广 (?~304) 字彦甫。南阳淯阳(今南阳西南部)人。西晋大臣、学者、书法家。为人善谈论,王戎任荆州刺史时举为秀才,后升为侍中,河南伊,最后官至尚书令。

刘马粦 (生卒不详) 字子骥。东晋南阳安众(今南阳西南部)人。文学家。他是刘乔后代,刘耽之族人,少年时即喜欢朴实,虚退寡欲,好游山泽,其志向是作一个隐士。刘马粦之的品德高尚,在百姓中很有威望。他爱好文学,善著述,《隋书·经籍志注》中有《刘遗民集》五卷即为他所作。《桃花源记》中被称为“高尚之士”。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19)

范弘之 (373~430) 字长文。东晋顺阳(今淅川县)人。史学家。范汪之孙,范宁次子,雅正好学,尤通儒术,为太学博士。后出任余杭县令,卒于任上。著有文集六卷。

(392~440) 字弘仁。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宋官吏。少时博涉史传,熟悉经典。早年为刘裕太尉行参军,入宋后为刘义康长史。景平元年(432年),为尚书吏部郎,先后任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等。宋文帝时为侍中,后又兼任丹阳尹,金紫光禄大夫并散骑常侍等。后因文帝所忌下诏将刘湛斩于狱中。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0)

(398~445)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淅川县)人。史学家。范泰少子,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降为宣城太守,后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孔熙先等人密谋拥立刘义康一案,受牵连被杀。著有《后汉书》,仅成纪传80卷,另有文集15卷。

朱修之 (?~464) 字恭祖。义阳平氏(今桐柏县平氏)人。南朝宋将领。朱序之孙,朱谌之子。初为南朝宋州主簿,累迁司徒从事中郎。后伐北魏被困受囚,北魏太武帝嘉其固守之节,任其为云中镇将,并以宗室之女与其成婚,他不为其所动,寻机南归。元嘉九年(423年)回宋,任黄门侍郎。孝武帝初年,累迁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后因平叛有功,受封南昌县侯,又为左民尚书、领军将军、领崇宪太仆、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大明八年(464年)卒,谥号贞侯。 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1)

张敬儿 (?~483) 本名狗儿。南阳冠军(今邓州市)人。南朝宋齐时将领。少时习于弓马,有勇力。宋时以军功被提拔为宁朔将军、越骑校尉,后出任雍州剌史。入齐后,授给侍中、中军将军职务。齐武帝因疑其异志,遂被害

(?~495) 字敬微,一字茂深。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齐书画家、学者,宗炳之孙。情静退,不慕权贵,不善交际,有多次仕进机会,皆不就,喜爱书画,《尚子平图》、《阮籍遇苏门》、《永业佛影台》皆为妙作。著有《续高士传》三卷、《衡山庐山记》等。

(生卒不详) 一作乐颐之,字文德。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齐良吏。先后任京府参军、郢州从事。乐颐在孝敬父母方面被时人称道。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2)

(约450~约510) 字子真,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范缜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极盛时期,佛寺遍布各地,僧尼激增。对此范缜公开提出“神灭论”,与佛教的“神不灭论”展开激烈论战。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是佛教的大信徒,亲自同范缜辩论,还指使人对他说,如果放弃反佛言论,可以当中书郎。范缜大笑说:“我如果放弃反佛立场,早就当上宰相了,何止中书郎呢?”在斗争中,范缜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他认为:“神即形出,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就是说形神不可分离,精神是依赖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的,物质不存了精神也随之消灭。这种唯物主义观点给佛教唯心论以沉重的打击。范缜的《神灭论》对于那些利用宗教迷信愚弄人民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所以梁武帝看到《神灭论》后,亲自下敕令反驳,还发动了六十多个王公朝贵写文章进行围攻。范缜在《神灭论》中发挥的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东汉王充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刘之遴 (478~549) 字思贞。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大臣。刘虬之子。8岁能作文,15岁举茂才。初为太学博士,后累次升迁至中书侍郎、南郡太守、湘东王长史、秘书监等职、官至都司尚书、太常卿。他爱好古器物,在荆州时收藏数百种。博览群籍,尤精《左传》、《汉书》。著有文集五十卷,《神录》五卷。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3)

庾肩吾 (480~551) 字子慎。新野县人。南朝梁文学家、著名宫体诗人、书法家,号“高斋学士”。8岁时便能赋诗,初为晋安王萧纲的侍常,萧纲立为皇太了,迁太子中庶子。萧纲即位,升为度支尚书,后任江州刺史,封武康县侯。他善作诗赋,代表作有《饯张孝总应令》、《和徐主簿望月》等。所著《书品》一卷,对历代书家有独到的品评。

庾曼倩 (约480~560) 字世华。新野县人。南朝梁时著名科学家,学者。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庾诜之子。梁元帝萧绎在荆州时,征召他为主簿,迁中录事。后官至谘议参军。他笺注数学名著《算经》,著有《注算经》、《七曜律历》、《文字体例》、《庄老义疏》、《丧服仪》等专著,并著文章九十五卷。

(约500~563) 字元懔。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北周学者。少时聪敏,喜欢读书,昼夜不倦,时称“小儿学士”。普通六年(525年)举秀才,后历任临汝、建城、广晋三县县令。萧绎即位(梁元帝)升任尚书侍郎。入周被封为信安县侯,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同。著《荆楚岁时记》和文集二十卷。

赵彦深 (507~566) 名隐,字彦深。南阳宛(今南阳)人。北齐学者、书法家。早年曾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善书计。神武时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掌机密。后升迁徐州刺史、司徒。爵宜阳王。礼贤下士,受人尊仰。

(?~578) 顺阳(今淅川县)人。北朝后梁文学家,范缜之孙。少年时就聪明善辩,喜欢写作,曾在后梁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尚书右丞、散骑常侍。著有文集十卷。

岑之敬 (519~579) 字思礼。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南朝梁陈时文学家。幼时聪明好学,18岁时,被梁武帝任命为太学限内博士,出任寿光学士,后任南沙令、晋安王记室参军。入陈后,为东宫义省学士,官至南台治书御史、征南府谘议参军,他博涉文史,通经学,善于写作,文词典雅,才高学深而恭谨谦逊。著有文集十卷。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4)

(513~581) 字子山。祖籍新野县,生于湖北江陵,庾肩吾之子。15岁侍梁昭明太子讲学,博得朝廷赏识,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员外郎,后为郢州别驾兼通直散骑常侍等职。梁太清二年(548年),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后西奔江陵,任梁元帝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袭爵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承圣三年(554年),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梁绍泰元年(555年),西魏封其为车骑大将军。北周取代西魏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建德三年(575年),为司宗中大夫。到明帝、武帝时,官至要职。他善诗赋、骈文,为当时宫廷文学代表,著作21卷,现仅存诗三百二十首、赋十五篇、骈文115篇,为古代著名文学家,其文学成就被历代所推崇,主要作品有《哀江南赋》、《枯树赋》、《拟咏怀》等。

赵仲将 (生卒不详) 南阳宛(今南阳)人。北朝周、隋时书法家。赵彦深之子,沉敏有父风。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隋文帝开皇年间,为吏部郎、安川刺史。他学涉群书,善草、隶。

赵文深 (生卒不详) 字德本。北周宛(今南阳)人。著名书法家。少年时即学习楷、隶,其书笔势强劲,知名于时。宇文觉代西魏建立北周后,任丞相府法曹参军,大统十五(544年)封白石县男,后迁书学博士。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露寝(大堂)等建成,文深以题榜为功,增邑二百户,授官赵兴郡郡守。而需题榜辄复召还。时京城的宫殿、楼阁之匾额,皆其书写。今存书法作品有隶书《华阳颂》碑,碑在陕西华阴。

(生卒不详) 字承业。南阳淯(今南阳西南部)人。北周、隋初良吏。少年时酷爱学习,涉猎经史,在北周任京北郡丞。当时宣帝昏暴,乐运便抬棺上朝,陈说宣帝过失,宣帝将杀他,后免其死,隋文帝任其为丞相,后迁为广州滍阳令,转为高唐令,在任有政绩。乐运性情讦直,因常揭发别人隐私,为人所排挤,而不受重用。于是他摘录了夏商以来谏诤事,集而成册,书名《谏苑》,呈送文帝,受到文帝的称赞。

岑之象 (生卒不详) 南阳棘阳(今新野县南)人。隋末曾任邯郸令。

岑善方 (?~561) 南阳棘阳(今新野县南)人。曾仕北周尚书。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5)

岑文本 (595~645) 字景仁。祖籍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生于湖北江陵。隋唐文学家,唐朝重臣。少时聪颖明理,博览经史。隋时,其父任邯郸令,因遭诬入狱,14岁时为父神冤,作《莲花赋》受到赞赏。隋末,在肖铣割据政权任中书侍郎,专典文学。后入唐,于贞观初年任中书郎,助修国书,后官至中书令。贞观十九年(645年),随唐太宗东征高丽,因劳累过度而死。他性沉毅,善文词,著有文集六十卷。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6)

怀 (624~697) 俗姓范。南阳人。唐代著名高僧,为玄奘和尚的弟子,东塔律宗的创始人。10岁出家,拜律宗相部创始人法砺和尚为师,学习律宗经典。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取经返回长安,他遂拜玄奘为师,专攻律部经典,对其本师法砺的学说并不满足,他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并著《四分律开宗记》等新疏解多种。当时,他居住在长安太原寺东塔,故其所创律宗称为东塔律宗,成为三律三派之一。

(生卒不详) 唐代新野(今新野县)人。安史之乱中,判军占领长安,他与其弟庾倬不愿为贼军效劳,一起逃窜山谷,隐蔽起来。叛乱被平息后,他曾出任兵部郎中。

(?~713) 唐代邓州棘阳(今新野县)人。曾任陕州刺史、户部尚书、侍中等职。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7)

(709~757) 邓州南阳(今南阳)人。唐代名将。博通群书,通晓兵法。开元末(741年)中进士,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出任清河令和真源令,政绩显著,清正廉明,镇压恶吏。百姓安居乐业。安史之乱时,守雍丘,屡败安禄山军。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今商丘),安禄山部将尹子琦率十万大军来攻,张巡固守数月,屡战不衰,为表彰他的忠勇,唐肃宗诏封御史中丞。后因粮尽援绝,城陷被俘,张巡等诸将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遂被杀害。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其为杨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后人为纪念张巡,在睢阳、南阳等地为他建立祠庙,并把他与张衡、张仲景誉为“南阳三张”。至今,在台湾有许多人仍供奉张巡像,尊称他为“唐代岳飞”。

张好古 (生卒不详) 约生活于唐玄宗至唐肃宗年代(713—761年)。唐代南阳人。又名张打油,民间诗人。他性情幽默风趣,善于创作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俚俗诗歌。“油”味十足,妙趣横生,人称“打油诗”,“打油诗”一词名即此而来。这种诗歌,能将田间地里、街头巷尾的俗语入诗,,略陈其事,直抒胸臆,既通俗易懂,又调皮诙谐,十分适于朗诵流传。相传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至今、雅俗共赏的《雪诗》即为他所作。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8)

(716~770) 祖籍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生于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唐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天宝十三年(754年),二次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后由杜甫推荐任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退居杜陵山中,客死于成都。著有《岑嘉州集》,其诗气势豪迈,色彩浓烈,语言多变,格调甚高。因几度出塞,对塞外风光及征战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创作了大量边塞诗,为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玉门盖将军歌》、《白雪送友人归京》等。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29)

樊宗师 (?~约821) 字绍述。南阳人。唐代文学家。元和三年(808年),登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元和九年(814年),为太子舍人。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因颇有政绩,擢为谏议大夫,可惜未到任而病卒,世称“樊谏议”。其为文诡怪险僻,极其艰涩,时称“涩体”。对中晚唐与北宋前期文风影响很大,直到欧阳修改革文风,才使“涩体”始告结束。他著有《魁纪云》三十卷、《樊子》三十卷、《春秋集卷》十五卷,文二百九十一篇,杂文二百二十二篇,诗七百一十九首。因其文难懂,元明清名家将其诗文注疏,并汇辑为《樊诗集七家注》。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0)

(768~824) 字退之。邓州南阳(今南阳)人。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幼年即刻苦好学。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后升为刑部侍郎,因直言谏书,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被诏回京,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卒后谥号文,史称“韩文化”。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并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其散文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诗作也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赵宗儒 (746~832) 字秉文。唐代邓州(今邓州市)人。赵晔之子。开元间中进士,授校书郎,擢右拾遗、司勋员外郎中,贞元六年(790年)负责官吏考绩,因考核大公无私,政绩显著,唐德宗闻后甚喜,升他为考功郎中。贞元十二年(796年),拜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四年(798年),罢相为右庶子。贞元二十年(804年),迁吏部侍郎。元和六年(811年)为刑部尚书。元和十一年(861年)后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长庆元年(821年)任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子少师。宝历元年(825年)后,迁太子少保、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以司空致仕。大和六年(832年)去世,册封官司徒。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1)

庾敬休 (?~835) 字顺之。唐代邓州新野(今新野县)人。进士出身,他以宏词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从事宣州。不久授谓南尉、集贤校理,迁右拾遗,集贤学士、右补阙。又迁礼部员外郎,入为翰林学士,迁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后又改户部侍郎,官终尚书右丞。卒赠吏部尚书。著有《谕善录》七卷。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2)

(生卒不详) 字君平。唐代南阳(今南阳)人。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建中初年(780年)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卒为中书舍人。其诗多为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成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著有诗集五卷,已散失,明人辑有《韩君平集》。韩 与柳氏在安史之乱中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盛传一时,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即以此为题材。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3)

(约782~852) 字丞吉。南阳县(今南阳)人。唐代诗人。早年寓居苏州。大和五年(831年),令狐楚推荐他到长安,献诗三百首,惜为权贵所抑制,寂寞而归,客游淮南。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与他结为诗酒之友,对他极为推崇。他晚年钟爱江苏丹阳曲阿山水,筑室隐居,并与白居易诗酒相聚。他终生布衣,身后萧条。他狂放不羁,以侠客自命,性爱山水,多游名寺,故多山寺题咏之作,同时也以宫词著称。今存诗有三百六十八首。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4)

张怀寂 (生卒不详) 祖籍南阳,先世移居西域。唐代西域名将,捍卫祖国统一的功臣,名将张雄的次子。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叛扰安西,他继承父亲遗志,接受副元师之职的任命,率军参加平叛作战,为复碎叶、疏勒、龟兹等安西重镇立下了汗马功劳,升为上柱国(属正二品官级)。

岑景倩 (生卒不详) 唐代新野(今新野县)人。曾任卫州刺史。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5)

宗楚客 (生卒不详) 唐代南阳县(今南阳)人。曾任户部侍郎、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

毛文锡 字平圭。南阳人。唐末进士,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家。仕蜀后为翰林学士,累迁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拜司徒。因与宦官唐文扆交恶,为其所谮,被贬为荆州司马。后随王衍降后唐,与欧阳炯等人以词翰供奉内廷。未几,复事后蜀孟氏, 以小词为蜀主孟昶所赏。他所做之词,据《唐五代词 》所录,今尚存三十四首,多属艳丽之语。

膝宗谅 (约991~1044) 字子京。北宋南阳人。他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范仲淹称颂他的才干,推举为官,后改为大理寺丞,又任当涂、邵武二县知事,累迁殿中丞。因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于皇帝,太后去世,仁宗执政后,提升其为左正言。后又升为左司谏。又因言宫禁事不实被责,出知信州。后任江宁府通判,徙湖州知事,又任泾州知事。以后升为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后来因事被劾,官知虢州,徙岳州,后迁苏州卒。他崇尚气节,发施舍,所到州县喜爱建学。在岳州曾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首段对滕子京的政绩和二人的友谊作了介绍,遂传为千古佳话。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6)

(1022~1065) 字直孺。北宋邓州穰县(今邓州市)人。23岁中甲申科进士第一名。仁宗年间,历任秘书著作佐郎、左正官、判三司开拆司、襄州知州、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尚书左司郎中,摄理开封府等职。英宗即位后,调他为中书舍人,参与撰写《仁宗实录》,管审刑院,为群牧使,后又调任给事中,兼理御史中丞。他著有文集三十卷,以议论见长,惜已佚。 

(生卒不详) 元代南阳人。畅师文之父。善作诗,颇有名。曾任汴幕官,赠太中大夫,上轻车都尉、魏郡侯。著有《地理指掌图》。

畅师文 (1246~1317) 字纯甫。南阳人。元代著名的农学家。幼敏悟,家贫。20岁曾游学各地。咸淳四年(1268年),陈书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令史。

(?~1359) 字谊叔。元南阳穰县(今邓州市)人。至顺二年(1331年),成遵来到京师,就学于国子监,两年之后,便进士及第,授为将仁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很快便升至监察御史。至正八年(1348年),任礼部郎中,次年改刑部郎中,寻迁御史台都事,又升为户部侍郎。至正十年(1350年),迁中书司郎中,不久又升为工部尚书。因顶撞了丞相而被逐出京师,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使。至正十四年(1354年),调任武昌路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擢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拜为参议中书省回到朝迁。至正十七年(1357年),成遵官升中书左丞相。至正十九年(1359年),用事者诬告成遵受贿贪赃,很快被打入监狱,被杖而死。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7)

(1366~1403) 字鼎石。回族,明代邓州(今邓州市)人。明初名将。洪武时,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机智灵敏,善决疑狱。临事不苟,奏对详明,太祖赐字“鼎石”。洪武末年,任山东参政,镇济南。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夺取帝位,铁铉抗拒燕军固守济南,屡败燕军,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朱棣即帝位后,设伏兵计擒铁铉,五马分尸于南京。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8)

张三丰 (生卒不详) 名金一,亦名君宝。明道士,道号元元子。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宁人,明初全家迁居南召城(今云阳镇)南七里湾。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22岁时,出家进入太子山的天宝观,苦心修练武功,功夫与日俱进,并靠武功办了许多大事、奇事。后三丰入五朵山(即北顶)祖师庙,再转南顶山(武当山)。张三丰在武当山武功大进 ,创武当武功。明太祖、成祖屡遣使求之,均不遇。明英宗封为通微显化真人。今南召县云阳镇南九里山下七里湾有张三丰故里,遗存张三丰故里碑一尊,太山庙乡太子山下有张三丰庙一座。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39)

(1408~1466) 字原德。明代邓州(今邓州市)人。宰相。宣德八年(1433年)中进士,正统十年(1445年)后,升任考功郎中、文选郎中。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被代宗视为座右铭,升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再迁吏部右侍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李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他举贤任能,惜人才,开言路,为人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商议。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当面委以托孤重任。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进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常劝宪宗亲贤远奸,勤政爱民。成化二年(1466年)病故,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功”。生前曾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等书,今仅存《天顺目录》、《古穰文集》。

王鸿儒 (?~1519) 字懋学。明代南阳县(卧龙区陆营镇)人。少工书,家贫,为府书佐。成化进士,累擢山西副使。武宗时任南京户部尚书。居官清正,为学务求其理。著有《凝斋笔语》等。谥“文庄”。

(1456~1532) 字公照,别号菊潭。明代南阳府内乡(今内乡县)人。22岁中举。成化二年(1487年),赐其同进士出身,授以工部给事中,历任山东、广东布政使,江西、山西巡抚,南京礼、兵、工部尚书等职。曾决心兴利除弊,多次冒死进谏,倡早视朝、勤圣学、止营缮、公赏罚、省宴游、却贡献和亲近忠臣、赈济灾荒、安抚难民、广事储备等,均为孝宗采纳。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升任巡抚兼理三边重地。他明法制,整军队,严号令,正刑罚,修城堡,使士民平安。正德十二年(1515年),告老还乡,扶贫乡里。

方九功 (生卒不详) 字允治。明代南阳县(今南阳)人。九功性高洁,博学能文,为当时名儒,举进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江都知县,迁任吏部主事、郎中,升任太常少卿,又改任南京鸿胪寺卿,累迁至南京吏部右侍郎。为政廉洁,虽荣显而家居清寒。仕归后筑息机园,以文为乐。著有《白下稿》、《息机堂稿》行于世,卒年52岁。

马化龙 (约1545~?) 新野县沙堰镇马坟村人,祖籍陕西西安府泾阳县。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后出教。明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为三甲56名,入乡贤。曾任山西省长知县知县,清廉仁恕,为人称颂,万历皇帝赐其父母“诰奉”。继任浙江省嘉兴同知,江苏省淮安知府,积极兴修水利,淮安人为其树碑。万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1610~1611年)间,历任天津道台,山东按察司副使。曾为新野县著《重修汉议事台记》。

彭凌霄 (1560~1628) 字用沈,号参柱。明代淅川县老城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举人,万历三十三(1604年)赴京(今北京市)会试,中进士二甲,选为庶吉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至天启二年(1622年),两科会试,均任监考官。天启五年(1625年)殿试时任副总裁,后入内阁,晋升礼部侍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因触怒宦官而告退还乡。卒于家,追封尚书。凌霄性格耿直,不媚权贵。著书多为颂扬山水、乡土风情等诗文,现存《青松诗集》。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40)

吴阿衡 (?~1638) 字隆徽。明代裕州(今方城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任山东淄川令,后调任历城令。不久升任湖广道御史。吴阿衡首先向皇帝揭发魏忠贤的恶迹,魏党对吴切齿痛恨,欲派人杀之,适逢吴回家奔丧,幸免于难。后任浙江巡按,明察公断,贪吏敛迹,又升迁河南副使。后遂升为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节制宁远、山海、顺天三地巡抚。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分道而入。吴部总兵吴国俊,听说清军逼近,不战逃去。吴阿衡孤军拒敌,力竭被俘,双膝被砍,齿被击落,舌被拔掉。后被杀。福王时追谥忠毅。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41)

彭而述 (1605~1732) 明末清初邓州(今邓州市)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阳曲县令。后归清,顺治初年,初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免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再迁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至举荐进云南布政使后,不就,遂归乡著述。他所著《读史亭诗集》十六卷,《宋史外篇》四篇,《续读史外篇》八篇,《续史新志》、《读史别志》,《读史异志》等书尚存。

古代南阳的名人录(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42)

彭始抟 (1645~1732) 字直上,号方洲。清邓州(今邓州市)人。彭而述第五子。始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康熙四十七年(1706年),督学浙江。返京后,康熙帝升他为侍讲学士,又任少詹事,不久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等。后返乡,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家中。著有《方洲制义》、《学礼庭初编》等书流行于世。

刘荩侯 (1685~1742) 名志忠,字行,号丹山。生于耕读之家,祖籍湖北,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举家迁居桐柏县新集陈沟村。刘荩侯为廪膳生员,来桐柏后设馆教书,讲述透彻,循循善诱,曾吸引从此路过的信阳道台歇轿拜访。他终生钻研孔孟之道,著有《引端讲术》五卷,刊行于世,在桐柏、唐河、泌阳等县广为流传,被许多学馆选为教材。晚年又著《四书一贯讲义》。乾隆七年(1742年),被皇帝诏令进京,因惧私自造书获罪,于农历八月十九日吞金而亡。

(生卒不详) 字子昭。清代南阳县(今南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任空娥知县。该县地脊民贫,何昱降低盐价,尽量薄敛于民,并倡导乡民满山植树。空闲时常把部分乡民集合于县衙,亲自教他们读书,深得百姓爱戴。著有《四书讲义》。

高叔祥 (1750~1807) 字业瑞,号菊圃。清代邓州(今邓州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领乡荐第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及第。曾担任邓州“春风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十一年(1788年—1806年),先后任福建省海澄、龙溪、诏安县令,厦门同治和漳洲知州、建宁府知州等职,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任台湾知府。他到任以后,清剿外敌,消灭盗匪,安定社会秩序;招募游民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将大陆的绿豆、芝麻、烟叶等优良品种,引进台湾种植,并招募大陆老农到台湾传授栽培技术;倡导汉族与当地高山族通婚。因积劳成疾,同年八月逝世。著有《秋芳集》。

涂金鳌 (1760~1825) 清代唐县(今唐河县)人,原籍福建章霞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其曾祖云南右路总兵涂孝臣死后葬于唐县竹林寺,后代遂入唐县籍。他幼年习儒,学于国子监。后放弃功名利禄,随其舅家表兄在新野习医。他行医多年,医德甚好,对《伤寒论》造诣颇深,声誉很高。涂金鳌著述颇丰,有《伤寒杂症》两卷、《论症撮要》、《脉诀》、《杂症指途》等书传世。

来源:南阳市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