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目标作为数字经济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电子商务在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正加速向农村渗透,2021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在农村电商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探索产业助群众增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探索产业助群众增收(关注数字经济助力农户增收)

探索产业助群众增收

当前,中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目标。作为数字经济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电子商务在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正加速向农村渗透,2021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在农村电商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

原文 :《数字经济助力农户增收》

作者 |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秦芳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 王剑程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 谢凯

图片 | 网络

电子商务提升农户收入

电商发展能够降低农村居民的商品信息搜寻成本、工作搜寻成本、商品运输成本等,从而促进农村居民的创业、非农就业活动等,最终助力农户收入水平提升。基于阿里研究院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在剔除家庭人口经济特征、村庄特征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后,研究表明电商发展能够显著提高农户收入。

第一,电商发展能够促进农户创业活动,增加工商业经营收入。一方面,电商发展降低了农村居民获取商品信息和市场信息的成本,使得农户通过网店销售商品(含农产品)更为便利。事实上,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由于电商企业发展不成熟,农村电子商务更多表现为工业品下乡,而非农产品进城。在农村电商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农户可以借助网店把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商品直接销售到城镇地区,从而增加农户收入。另一方面,电商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物流发展,从而降低了工业品下乡的成本。这有利于农户通过电商体系获得商品,进而在当地直接售卖,因此电商发展也可能促进农户的线下创业活动。研究发现,在有电商的村庄中,农户参与创业的可能性比没有电商的村庄高1.2%。

第二,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随着电商的发展,农户创业活力增加,当地农户的非农就业成本将会下降。依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仍有3.1亿人。这部分劳动力如果能在当地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则有可能在兼顾农业生产的情况下,增加非农就业参与。此外,电商发展所带来的规模扩张将增加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具体来说,农村电商发展能够促进相关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带动快递、仓储、包装、培训等电子商务细分领域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非农就业岗位,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岗位转移,进而增加农户的非农就业收入。研究表明,电商越发达的农村,非农就业人数也越多,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越高,但对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有负面影响。这说明电商发展促使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领域转移,有利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第三,农村电商发展能够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土地流转收入。电商发展可能从两方面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电商发展为农户提供了非农就业或者创业的机会,从而降低转让土地的机会成本,提高土地转让的概率。另一方面,电商发展可能加大对当地农产品的需求,促使土地价值上升,增加土地流转成本。因此,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受电商发展的影响并不确定。但从农户生产结构来分析,对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家庭,如果农户从非农就业或者创业活动中获得的收入高于农业生产经营,那么这些家庭应当会选择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非农部门,并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获得转让收益。研究发现,电商发展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流转的概率越大。农村电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

第四,农村电商发展具有包容性。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关系是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对不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关系的农户,农村电商发展的增收效应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电商发展除了让直接参与电商经营的农户受益外,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并不会扩大农村收入差距,因此具有较好的包容性。

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涵盖公路、电力、用水、有线电视、电话网、互联网等在内的“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低成本的网店经营途径,降低了农村电商经营门槛。然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依然面临如下问题:

第一,农村电商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较大。农村电商发展不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电商分布不均衡。数据表明,全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农村有电商经营。分区域来看,东部农村电商发展程度最高,中西部较为落后。东部地区中,接近一半的农村有电商,中西部不到10%。二是电商数量差异较大。对于有电商的农村,东部平均每个村约有20个商户,而中西部不到5个。三是电商交易量差异大。从交易额看,东部农村平均每个商户年交易额约为10万元,中西部不超过1万元。但要看到,东部与中西部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差异也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第二,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竞争加剧。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然而村民之间在产品外观设计、影响渠道等方面互相模仿、复制,使得产品逐渐趋同。同质化增加,一方面促使商家在竞争中改进商品,提升品质,使得农村家庭作坊式生产转为专业化的企业生产与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同质化产品差异较小,为扩大销量,网店通常采取低价策略。然而,消费者难以凭借商家提供的图片辨别商品质量的优劣,部分网店以次充好,盗用图片,甚至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本村商品信誉。

第三,电商相关人才短缺,发展受阻。电商相关人才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然而由于农村生活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活条件较差,工资水平较低,对人才吸引力也较弱,即使提高工资水平,人才留在农村的可能性也不高,补齐人才短板尤为迫切。比如,随着电商直播在推动消费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直播带货已成为网络销售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农村,不仅网络主播缺乏,甚至为数不多的主播也经常被挖走,加剧了直播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引领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发展落后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加快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商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快递直达。这与城镇地区依然存在差距,不仅限制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而且不利于农村网络电商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优化宽带网络,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工信部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现有行政村已经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撑。然而,目前我国农村5G网络覆盖较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7.6%,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二,优化电商公共服务,引导农村电商健康发展。对于地方政府,实施“数商兴农”工程,首要任务是优化对农村电商的公共服务。解决农村电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帮助农村网络商户提升自身竞争力。其次,坚持农户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培育龙头企业,支持相关协会成立,引导农村电商从同质化走向集约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减少恶性竞争。最后,提升农村商务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推动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引进电商相关人才。营运电子商务不仅需要货真价实的产品,还要有营销手段,如网店美工产品介绍、信息采集、营销推广、促销活动策划等,这些需要对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知识有相当了解,但是农村电商发展中此类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需要结合当地发展情况,针对需求,邀请专业人员对村民的产品设计、运营推广、网络直播等电商技能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村民网络营销技能。同时,引进优秀的大学生担任村官,对其开展专业电商服务,网站运营等培训,对农户言传身教,这对引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积极作用。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9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数字化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 社会科学报

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期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