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涂装车间规范(涂装车间前处理脱脂内容简述)(1)

前文咱么描述了前处理工艺的的相关内容, 针对单一工位,下面我们来简单叙述下。部分内容借鉴,提前申明。脱脂环节和磷化是前处理环节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到后面喷涂质量。马虎不得。

油污的性质和组成

电泳涂装车间规范(涂装车间前处理脱脂内容简述)(2)

在选择脱脂方法和脱脂剂时,首先要了解被涂物所带油污的性质和组成,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选择,达到满意的去除效果。

1. 油污的组成

(1)矿物油、凡士林。它们是防锈油、防锈脂、润滑油、润滑脂及乳化液的主要成分。

(2)皂类、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等。它们是拉延油的主要成分。

(3)防锈添加剂。它们是防锈油和防锈脂的主要成分。

在加工和储运过程中,金属屑、灰尘及汗渍等污物也总是混杂在上述油污中。

2. 油污的性质

(1)化学性质

根据油污能否与脱脂剂发生化学反应而分为可皂化油污和不可皂化油污。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是可皂化的,它们可以依靠皂化、乳化和溶解的作用而脱除。矿物油和凡士林是不可皂化的,它们只能依靠乳化或溶解的作用来脱除。

(2)物理性质

根据油污粘度或滴落点的不同,其形态有液体和半固体。粘度越大或滴落点越高,清洗越困难。根据油污对基体金属的吸附作用,可分为极性油污和非极性油污。极性油污,如含有脂肪酸和极性添加剂的油污,有较强地吸附在基体金属上的倾向,清洗较困难,要靠化学作用或较强的机械作用力来脱除。

此外,某些油污如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拉延油,长期存放后,氧化聚合形成薄膜,含有固体粉料的拉延油,细微的粉料吸附在基体金属表面上,还有当油污和金属腐蚀产物等混杂在一起,都会极大地增加清洗的难度。

电泳涂装车间规范(涂装车间前处理脱脂内容简述)(3)

脱脂的方法及材料

根据去油污机理的不同,汽车涂装中,脱脂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溶剂清洗

即依靠有机溶剂对油污的浸透、溶解等作用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

2. 碱液清洗

利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性物质对动物油的皂化及表面活性剂的浸润、分散、乳化及增溶作用达到去除油污的目的。

电泳涂装车间规范(涂装车间前处理脱脂内容简述)(4)

有机溶剂清洗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汽油、煤油、松节油、松香水、含氯有机溶剂等。

有机溶剂清洗的特点是脱脂效率高,特别是清除那些高粘度、高滴落点的油脂具有特殊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常温下用简单的器具进行手工清洗,因而适用于产量不大、机械化水平不高或有特殊要求的场合。

采用汽油清洗的方法是用刷子或抹布蘸汽油后手工擦洗被清洗的表面。或将被清洗的工件直接浸入溶剂槽中清洗,随后晾干或烘干。手工擦洗劳动强度大,而且劳动条件也较差,火灾危险性大。工位上应有良好的通风措施。

汽油清洗法常用于小批量生产的大型工件的除油,在汽车车身的清洗中,也用于预清理阶段的擦洗。

含氯有机溶剂溶解力强,沸点低,经蒸馏易回收,便于重复利用,而且不易爆、不易燃。因此,含氯有机溶剂在有机溶剂清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其中三氯乙烯是具有代表性的含氯有机溶剂。

含氯有机溶剂清洗一般是利用它们的气相进行除油清洗。即将室温下的工件与热的溶剂蒸汽接触,并在工件上冷凝成液体,将油污溶解,滴离工件时将油污带走。虽然有机溶剂去油效率很高,但是不能洗掉无机盐类和碱类物质,不能去除工件上的灰尘微粒。将三氯乙烯的浸洗、气相清洗和喷洗联合采用,可以获得极好的清洗效果。由于采用有机溶剂清洗去油的劳动条件差,毒性较大,气相脱脂必须有良好的封闭式脱脂设备和通风装置,大多数有机溶剂的防火要求严格,而且脱脂费用高,加之新型高效的水基清洗剂的出现,在生产量大的汽车厂,涂装前的去油已不再采用有机溶剂去油。

碱性溶液清洗

碱性溶液清洗由于它的价格较低,使用简单,好管理,可组成机械化生产,曾被大量地采用。但是,它的脱脂能力较差,需要较高的脱脂温度。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把碱性物质和表面活性剂结合使用的碱性脱脂剂,它既保存了碱性脱脂剂方便价廉的优点,又能大大地提高脱脂效率,降低脱脂温度。现今,采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性溶液除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涂装生产线中。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性脱脂剂中常用物质及其作用简介如下:

1. 氢氧化钠

又称苛性钠,是一种强碱化合物,与动植物油发生皂化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甘油和脂肪酸盐(俗称肥皂),溶解分散在清洗液中。

CH2—OOCR CH2—OH

| |

CH2—OOCR + 3NaOH ──→ CH—OH + 3R—COONa

| |

CH2—OOCR CH2—OH

上述反应不仅产生于动植物油脂,当矿物油脂中存在羧酸基和磺酸基时,也能产生同样的现象。但是中性矿物油脂与碱不能起化学反应,必须靠乳化的方式才能从被清洗的工件中去除。

2. 碳酸钠

又称苏打,是一种价格低廉的碱性化合物,它在水溶液中可水解为NaOH。

Na2CO3 + H2O ──→ NaOH + NaHCO3

NaHCO3 + H2O ──→ NaOH + H2CO3

H2CO3 ──→ H2O + CO2

因此,碳酸钠具有缓冲作用,不像强碱那样侵蚀某些有色金属。此外,碳酸钠在硬水中能生成难溶的碳酸钙,对硬水有一定的软化能力。

3. 硅酸钠

俗称水玻璃,在水溶液中强烈水解,生成氢氧化钠和硅酸:

Na2SiO3 + H2O ──→ NaOH + H2SiO3

其碱性接近于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皂化能力。水解生成的硅酸不溶于水,而以胶束结构悬浮在槽液中,对固体污垢的粒子具有悬浮和分散能力,对油污有乳化作用,有利于防止污垢在工件上的再沉积。

4. 磷酸盐

包括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及六偏磷酸钠等。磷酸三钠在水解过程中也离解出氢氧化钠和离解度很小的磷酸氢根等,从而获得碱度。

Na3PO4 + H2O ──→ NaOH + Na2HPO4

Na2HPO4 + H2O ──→ NaOH + NaH2PO4

磷酸盐具有软化硬水的作用和较显著的促进污垢粒子的分散作用,可将大颗粒的污垢分散成近似胶体粒子的小颗粒,因而乳化能力较强。

5. 表面活性剂

狭义地讲,在很低含量时就能显著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广义地讲,凡是能够使体系的表面状态发生明显变化的物质,都称之为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去污作用正是由于它降低油污与水及油与金属表面之间界面张力而产生的润湿、渗透、乳化、增溶、分散等多种作用的综合结果。

表面活性剂都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基团组成,一种是亲水基团,与水分子作用力较强。另一种是亲油性基团,又称为憎水基团,它与水分子不易接近,却容易与油分子接近。

按照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的离子类型来分类,可分为四大类: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型和非离子型。但在工业脱脂处理中,用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类,其代表性的物质是烷基苯磺酸钠和OP-10等。

采用表面活性剂清洗,在同样条件下,清洗能力较碱液清洗强,脱脂效果好,可使清洗液的PH值接近中性或弱碱性。但一般的表面活性剂易起泡,不适用于喷射清洗系统或带有强烈搅拌的系统。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碱液脱脂剂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表面活性剂与碱性无机物的协合作用,使得脱脂效率大大高于单独的碱液脱脂和单一的表面活性剂脱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