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纯真有趣,值得回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祁振辉二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祁振辉二姐(祁振辉童年往事)

祁振辉二姐

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纯真有趣,值得回味。

徐家娘

西门马路南边原来有个徐家大店,后来徐家大店被改造成了公房,住进了别人。

靠马路边的两间铺子里住的徐家娘,是徐家大店原来的主人。徐家娘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很黑的头发在脑后挽一发髻。身上常年穿着黑色的衣裤,虽然脚很小,但她走起路来身板挺的很直,显得很精神。

紧靠她铺面的另外两间铺子里住着她小叔子一家。每天我上学放学都会经过这几间铺子。

她小叔子的铺子一间门板常年栓着,为了采光另外一间铺面的门开着两扇。从外往里看铺柜上头,柱子与墙之间高高地拉了一条细铁丝,铁丝上分别挂着三个做工很精细的旧锁袋。

回家后我对母亲说起这些,母亲告诉我说:这些锁袋你别光把它看成是花篮和苹果,它是有讲究和说词的。那个用大红锻子做成一个个尕筒筒,然后粘成篮子,篮子里用各色绸子绌成牡丹花的叫《一揽富贵》;用白绸子绌的娃娃端坐在莲花中的叫《连生贵子》;用粉红绸子做的桃子和淡绿绸子做成苹果的叫《长寿平安》;每个锁袋下面吊着的长长丝线穗子示意为《长命百岁》。听了母亲给我讲的这些,每次经过这铺子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驻足观望那三个挂着的锁袋。

母亲和徐家娘认识。她的铺子一间也是常年拴着门板,另外一间卸下一门板用两个木头板凳支起,一半在铺子里,一半在铺子外。门板上铺一块蓝布,上面摆着几堆酸巴梨,有时还摆有红红的莎果,鸽蛋似的面蛋等。

铺子里面靠东墙支着一张不太宽的板床。我每次经过那儿,总看见徐家娘很安静的坐在尕板床上,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守着水果摊子。

一天下午,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我放学以后背着书包往家跑,路过徐家娘铺子门时,看见尕板床上没有人,却放着一堆用绸子做的尕脚上穿的尕鞋。鞋面有粉红的、淡绿的、还有大红和蓝色的,鞋面上还用各色丝线绣着花。

我打老远一望觉得很是好看,我一边用眼睛盯着床上的尕鞋,一边寻思着向徐家娘要一双,但又不知咋开口。正左右为难时,徐家娘从里面走过来,对着呆呆站在雨里的我说:“尕娃,天下雨了,你还不赶紧回家去?”听见她说的话,我猛然从遐想中惊醒,很不自在地对她说:“徐家娘,你看雨都下到果子上了,赶快收起来吧。”说完后就急忙朝家里跑了。

回到家,我向母亲说起徐家娘板床上那一堆尕尕鞋的事,并央及母亲再见到徐家娘时,如果方便就替我向她讨要一双,母亲答应了我。几天后我又向母亲问起这事,母亲说:“你说的事我昨早上专门到她铺子问了。徐家娘说,那些尕尕鞋都是她多年前的嫁妆,放着也不能穿,铺子小没地方放,那天她没事就把它翻腾出来放板床上,准备拆了填炕呢。怪你那一天为啥不说呢?可现在都拆了捣进炕洞门里了,一双都没留。”听了母亲说的,我心里好一阵失望。

多年以后。在民俗文化展览会上,每次当我看到陈列在玻璃柜里的那一双双保存完好的尕尕鞋,心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童年时的那个下雨天,想起徐家娘板床上那一堆做工精巧的尕尕鞋来。

火 化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一天早上我来到教室,听同学们说,昨天晚上在学校门前巷道口的一个后院里,一位去世了的老人被亲戚儿女们抬到这里,把棺材架起,下面放上木柴浇上油,点起大火火化了。中午放学后经过那里,有些同学觉得害怕就绕道走。我透过坍塌的断墙往里面望去,只见老人的亲人们跪在地上,正在低着头在烧过的炭灰里寻找着骸骨。

听同学们说,这位火化了的老人是一位姓吴的民主进步人士。火化尸体是他的临终遗愿。

那时的我们还没听说过“火化”这一词,更不知道有“火化” 这一说。几十年后,在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的今天,我时不时地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初春,那个留下遗言要火化的老人,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很封闭落后的古城河州,他需要多大的胸怀、勇气和魄力,才能毅然决然的对自己身后事做出“火化”的决定。

虎斑猫

上小学时,一次我到东川去玩。看到大舅母家的老猫下了一窝尕猫娃,一个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很是可爱。大舅母把它们装在一个筛子中放在炕上。见我喜欢,回家时她就送给我一只身上长着像老虎皮一样黑灰色条纹的尕猫娃。大舅母还告诉我说:“正是这猫长得像老虎,所以人们才把它叫虎斑猫。”我就把它抱在怀里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虎头虎脑的虎斑猫圆脑袋上长着两只大眼睛,耳朵不时一动一动的。它虽然很调皮,但也很可爱。不管啥地方有个风吹草动,尕猫娃都会觉得很好奇。

偶而花丛中飞过一只蝴蝶,它就把头抬的高高的,耳朵也会随着竖起,两只眼睛紧盯着飞来飞去的蝴蝶,圆圆的脑袋也跟着转来转去。

有时候地上跳着一只麻雀,它就把肚子贴在地上,轻轻移动爪子,向麻雀挪去,麻雀一惊,扑楞楞地飞走了,把它也惊得掉头就跑。我还看见它经常伸出两只前爪,把爪子紧紧扣在堂屋门前的李子树上练爬树。

每当母亲做针线活或二姐织围巾时,只要布条和毛线团一动,它也好奇得不得了,就小心地伸出爪子去抓,随着线团的移动,它也忙得上窜下跳满炕打滚。

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就逗它玩。吃饭时我端着碗在前面走,它总是“喵!喵!”地叫着跟着我,仿佛在说:“小主人,我也饿了,我也要吃饭了。”每次听到它的叫唤声,我总是把饭嚼碎了,放在尕碟里让它舔着吃。

猫的习性是喜热怕冷。我家东房门槛下的边子上,多年前就留有一个专门方便猫晚上进出的猫洞。天一黑,它就出去抓老鼠。到了半夜,它又从猫洞里钻进来,轻轻跳到炕上,用头顶开我盖的被子,钻进被窝里和我一起睡。

同时,猫又是很爱干净的动物。出太阳时,猫娃它就蹲在北房廊檐下的台子上,伸出薄而细的舌头把自己的毛从上往下舔,直到舔得光溜溜的。它大小便时就跑到后院的土堆上,先用爪子挖个小坑,便后又用土把小坑填上。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里,发现猫娃它不吃也不喝,懒洋洋地躺在廊檐下的台子上,站都站不起来了。我就找了一个纸盒子,下面衬点旧布片,把猫放进去后又在上面盖了一块布单单。晚上睡觉前把它放到炕角头。我躺下后很不放心,就时不时地爬起来,揭开布单去看它。

第二天是个星期天,早上起来,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我看到尕猫娃虚弱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在我们这地方,很忌讳猫死在家里。母亲让我把它送到外面去,在大人们的一再催促下,我只好把猫从纸盒里取出来放在炕上,看着外面的细雨,我又怕它冻着就解开穿着的衣服扣子,把尕猫娃抱起放进了怀里,把衣服一掩就走出了家门。

我怀里抱着猫站在青灰色的砖大门前。细雨蒙蒙,巷道里一个行人也没有。我不知道往哪里走?也不知道应该往哪里送?

我慢慢走出了西门横街后,又继续顺着大路往西走去。不知不觉来到了西门外靠北的一块地里。这块地刚割过荞麦,茬子还留在地里。我把猫娃从怀里抱出来,把它的头靠在我的脸上。往日和它玩耍的快乐情景,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一想到这我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找了块平整点的地方,我把尕猫娃轻轻放下。看着细雨不断地打在它的身上,就把穿的衣服脱下来盖住了它。思前想后我实在不忍心离开,就在泥地里陪着它坐了下来。

风夹着冰冷的细雨不断地打在身上,我脊背发冷,浑身冻得打起了哆嗦。就转着在附近地边拔了一些长草,把尕猫娃盖好。穿上衣服后就一步一回头,顶着风雨流着泪,恋恋不舍地向家里走去。

除 惊

东川的姑舅哥来城里看望我母亲时,提篮里给我提来了一只金丝兰兔。小兔一身灰毛,大眼睛,三瓣嘴,竖着两只耳朵,在地上一蹦一跳的很可爱。

父亲在我住的旯旮房窗台下,用泥坯砌了一个兔娃窝。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我放下书包,就先去看看兔。我把顶在它窝门上的土坯取掉,把兔子放出来喂点菜叶,看上一会后又把它赶进窝里后顶好门。然后拿上一个布包包,走出街口爬到西面的城墙上去拔喂兔的草。小兔在我的精心喂养下,一天天地在长大。

有一次我正在城墙上低头拔着草,忽然天空中电闪雷鸣。我还没来得及走下城墙,倾刻间大雨就下了起来。

城墙上没有什么地方避雨,上下城墙也没有路,平时我上下都是踩着人们用铲子挖的尕洞洞。可今天忽然遇上这雷阵雨,城墙被过雨一淋,滑得无法下去。炸雷一个接着一个的在头顶连着响,大风夹着瓢泼似的大雨在不停地下着,天也变得阴暗起来。我在风雨中站在城墙上,心里又急又怕,就禁不住放声大哭了起来。

忽然,风雨中传来母亲唤我乳名的声音,这是我在这世上听到的最动听、最温暖人心的声音了。当我擦去交织在脸上的雨水和泪水,站在城墙上往下看时,看见母亲踮着尕脚站在城墙下的风雨里,全然不顾大雨的肆虐,大声向我喊着:“尕娃,你小心些,慢慢地下来。”

我忘了那天自己是怎样连滚带爬下的城墙?也不知道自己穿着一身的泥衣裳怎样跟着母亲回家的?

回家后我脱了衣裤钻进被子里。可半夜里我晕晕糊糊开始发烧,一闭上眼就一惊一咋的睡得很不安稳。母亲摸了摸我很烫的额头说:“尕娃,你可能今天在城墻上遇到过雨惊下了。”第二天头还是很晕,我躺在炕上就没去上学。吃过晚饭,母亲找出白铁,准备为我“除惊”。

在我们这地方,娃们若受到惊吓,母亲们就要给娃们除惊。五、六岁的娃用黄表纸或过年贴大门上的五彩门钱和钱马来除惊,若用白铁除,娃小会受不住。大一些的娃则用白铁除。所谓白铁,就是加热后易溶的一些铝、锡金属,比如牙膏皮。

母亲在炕桌上拿来半碗清水,把放有白铁的铁勺放到炉火上加热。等白铁溶化了,就很小心地拿着铁勺,走到炕前,小心翼翼地在睡着的我头顶上,用铁勺一边转着圈,一边嘴里说:

“一二三四五六七,

清水碗啦除惊者呢,

猫吓(哈)的,

狗惊的,

人惊的,

不干不净的惊者吓(哈)的,

雷响雨下者城墙上惊(哈)的,

各什各样的惊吓(哈)的,

清水碗啦除惊者呢,

跟着清水碗者去了。

除散了吗?除散了!

除散了吗?除散了!

除散了吗?除散了!”

念过三遍后,才把勺子里的白铁倒进炕桌上的清水碗里,滚烫溶化的白铁遇到凉水,片刻凝固了。母亲就把白铁从清水碗里拿出来,仔细看着遇水变硬后的白铁变的图型,想分辨出是什么东西把我惊吓的。然后把清水碗拿到门外泼到墙上或者干净的地方。

除惊有时是要除三个晚上,有时惊吓得重的,还要连续除七个晚上。

三天后,我的病好了就去上学了。为了不让我再去城墙上拔草,母亲在吃饭时提出要把兔子宰了,我一听这话就急了,明确表态说:“我不同意!你们如果硬要宰,我也没办法。但兔娃肉我一嘴也不吃。”母亲最后没办法,就托巷道里的人把金丝兰兔子抓到市场上给卖了。

仿做木偶戏

一次下午放学回家,听巷道里的娃们说晚上运输公司礼堂有演出,吃过晚饭后我们就一起跑着去看。

那晚演的不是文艺节目,而是木偶戏《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火焰山,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灭火的故事。

那木偶戏排得很是特别,只见那小小的芭焦扇在孙悟空的手里,随着口中“大!大!大!”的念词,那扇子也变得很大很大……我们仰着头看完了台上的精彩表演。回家的路上大家都说脖子疼。我想:这么好的木偶戏,为什么下半个台要用兰布遮起来呢?要是没有布,直接在台上演,我们看着岂不更好?我说出了这个想法,他们几个也觉得我说的对。可范家娘娘的大孙子却说:“我跑到台前仔细看过了,用布遮起来的是操作木偶的演员。”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木偶戏就和幼儿园里李老师用三个指头的布袋戏表演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戏正规多了。

这是我一生中唯一在现场看过的一场木偶戏表演。

看完木偶戏,听着他的解释,几个人说着说着也想照猫画虎,自己仿照着做一个木偶来演戏玩。

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了范家。范家娘娘的大孙子想出了一个简易的木偶制作方法,并在纸上画了草图。简易木偶制作方法就是用一根木棍做主架,铁丝做胳膊。人的头是个难题,我们就在木棍的一头缠上纸,外面放层烂棉花,用旧白布包起来后用针缝好,然后用毛笔在包好的白布头上画上眼晴、眉毛、嘴巴和头发。又在头下面的木棍上用火柱烫一小眼,穿上铁丝弯成肩膀和两条胳膊架子,为了便于控制胳膊,铁丝中间弯下去一段当把子。然后在架子上套上家中弟弟妹妹穿的尕衣服。因为包的头不圆,母亲还用黑布给我们做了顶瓜皮帽子,我用针缝上后,在上面画了两撇小胡子,一下子木偶就显得很滑稽。

当第一个木偶做好后,范家娘娘的大孙子把一只手伸进衣服里面抓着木棍控制住头,另一只手伸到衣服里面抓住铁丝操作胳膊上下左右摇晃着。我们看着自己亲手做的小木偶会动了,几个人心里非常高兴。第一个木偶做成功了,又照着样子做了两个小木偶。

木偶是做成了,放着也没什么意思,我们几个又商量着准备给大家表演一场。

范家娘娘很心疼她的孙子。在征得他奶奶的同意后,吃过晚饭,我们就在他家院子东面的杏树底下,摆上板凳。听说是要演木偶戏,连上街里的尕娃们也都跑来看热闹,还来了好几个大人,她们大声高气地说着话,还把我们演的木偶戏叫成是“牛头子戏”。

看着来的人都差不多了,我们过去把尕房的木格窗子揭起,挂在铁钩上。我们几个拿着做好的木偶娃娃,弓下腰在房子里的窗子后面表演起来。

看着会动的木偶在窗子后面头一摇一摇,胳膊一动一动的,大家觉得都很好奇。有几个娃按耐不住好奇心,就跑到拦沿台子上,想推开房门看个究竟,都被站在门口负责守门的人挡了回去。

我们表演的木偶戏在大家的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当我们几个拿着木偶娃娃跳着走出尕房门时,大家一拥而上,都紧紧围上来看。当他们看明白了木偶会动的原理后,大人们说:“这几个尕娃还真能干!”

看节目

记得多年前的一个“五一”劳动节前一天下午,听同学们说,下午临中有文艺演出。第二节课后,我和同学们就背着书包跑到临中去看。

演出的台搭在操场西面的土台子上,三面用布围着。我们因到的迟,节目已演过了一大半。

我们赶到临中的时候,台上正在演《歪丫头》的舞蹈。五六个穿着阴丹蓝衫子的女学生在台上蹦蹦跳跳。节目演的是一个小姑娘因为脾气不好,刚开始和玩伴们闹不团结,大伙都不和她玩。后来她认识到了自个的缺点,主动和大伙搞好关系,最后重归于好的故事。几个女学生跳得很是活泼、形象。

紧接着又演了一个《闹新春》的秧歌剧,在欢快的锣鼓声中,几个女学生穿着彩服,系着红绫子,扭着十字步跳着大秧歌上了场,紧接着一个男生头戴笑和尚脸罩,反穿短皮袄,手拿牛尾巴的掸招。一个身段很苗条的女学生,穿着红绸子上有金花的棉袄,头戴白白的脸罩,脸蛋红红,眉毛弯弯,小小的红嘴像月牙一样往上翘,好像始终在笑。她把正方形的绸子围巾叠成三角形系在头上,怀里还抱个尕花被包着的娃娃,她同扮演笑和尚的男生对着,一前一后扭着跳,一时间台上站满了扭秧歌的人。学生们的精彩表演,不时引来台下观众们的阵阵笑声。

最后是高中部的学生们演出的歌剧《草原烽火》中的片段,演出结束时,太阳都快要落山了。

临中是临夏的重点中学,人才很多。每到夏天星期六的晚上,在学校的大操场上都要举办周末晚会。每当我吃过晚饭,就和巷道里的娃们一起去看。

那时给我肉吃的那个张家女娃已进入中学。她和班里的几个女同学,排了一个《越南有个小姑娘》的节目。她们演出时把衣服领子折进去,散开辫子用尕手巾扎住,装扮成越南人。一个人在前面领舞,后面一排人很整齐地伴着她跳。

杨维平老师那时候还是一名英俊、潇洒的中学生,每当在学校的周未晚会上,他穿着紫红色的维族服装,戴顶维族帽,往台前一站,还没张口唱,台下就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他唱的歌名我至今记得很清楚,是《听说咱边防军下了山》:

“哎,满天彩霞映雪山,

山也笑来水也欢,

解放军凯旋下山来,

各族人民齐声来称赞……”

听完他的独唱,观众们觉得还不过瘾。就朝着舞台使劲地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我们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喊,还不停地鼓着掌,直到最后把他喊出来,把这首歌的最后一段再唱上一遍。

我记得这首歌后来成了临中周末晚会上的保留歌曲,只要有晚会,每场都会有。那嘹亮的歌声,多少年来,总是一直萦绕回响在我的耳边。多年后,杨维平老师任职为临夏州歌舞团副团长。

演娃娃戏

那时在运输公司大礼堂,每过一段时间,到了星期六,不是放一场电影,就是演一场文艺节目。只要有演出,我和巷道里的尕娃们就一起跑去看。

晚上看了节目,第二天我们就坐在张家的大院子里,让在场的尕娃们一人一首站到堂屋廊檐下的地板上去唱。歌的内容自个选,一个人上去唱,其它娃们坐在下面看,唱完下来,另一个又上去唱。

振平哥唱了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他站在地板中间,双手放在背后,当唱到“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时很轻很慢,到“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时声音就即大又有力量。我觉得他是很认真地琢磨了这首歌的歌词含义。

我们还在运输公司大礼堂,看过临中师生演的话剧《年青的一代》。老师扮演父母亲,其余人物由学生来扮演。那时我们岁数不大,对话剧也很少看。我记得舞台上大门前的树,是一棵真柳树,剁了以后用绳子拉着固定到台上的。当演出雷雨交加的情景时,听着幕后发出的阵阵雷雨声,我们还以为外面真下雨了。

孩子们模仿性强。看了临中师生的演出后,我们还自编自演了两场小戏。

第一场演了新旧社会的对比,是在我们家里西房廊檐下的台子上演的。布景是我做的,旧社会的房子,是在报纸粘几层后再粘上一层白纸,用墨汁画成齿齿窗。新社会的房子,在粘好的报纸上再粘上一层白纸,用红纸按窗框粘上条子做成窗户,窗子是开着的。台上两柱子之间拉一条细铁丝,根据剧情把窗户用回形针吊上去。幕布是征得母亲同意后,用的是套房门上挂的红布小花门帘。

前半场振清装扮的是尕地主奶奶,她上身穿三娘的绿绸子夹夹,脚上穿着她从外奶家找来的一双旧高跟鞋,在台子上跑来跑去。那时的我们还没见过高跟鞋,觉得很稀奇。没有灯光用手电,振平哥在台下拿着手电,有意地在高跟鞋上照来照去……。

台下的观众有母亲、三娘,还有隔壁邻家的阿妈、嫂子们,当然巷道里的娃们也很多。

第二场是在范家的西边台子上演的,演的剧情是民女不甘心受欺压,争当红军打土豪的故事。

演民女的张家女娃,前场是长辫子,到了后场,她把长辨子散开后扎住卷上去,成了短发,戴上帽子,再粘上用红纸剪的红五星和红领章,显得很是英姿飒爽。宋家的尕儿子戴个瓜皮帽扮演地主,……这一场因为是在白天演,观众也比较多。

就这样我和巷道里的娃们,放学后或者在假期里,有时在隔壁人家的院子里,有时在我们家的大门道里,吵吵闹闹,自编自导自演节目。高大门里的二姑娘抽空也来出主意想办法,还帮着给我们化妆。现在回想起这些趣事,觉得童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纯真有趣,值得回味。

留 级

四年级时我因为眼睛疼,请了一段时间的假,落下了许多功课。期末考试算术没及格,我被留级了。

开学后,母亲拿了些礼物,到邮电局跟前的罗校长家去说情。因为只差几分,母亲希望罗校长能网开一面,别让我留级了。罗校长听了母亲的来意后说:“娃还小,让他再念一年吧。”罗校长的话大大刺伤了母亲好胜、爱面子的自尊心。

回到家里她紧绷着脸。一边在东房里的泥炉子上做着饭,一边对站在门跟前低着头的我数落着。她骂我不争气留了级,害得她去说情,丟了人。又说你知道钱有多难挣,凑个学费有多不容易。还骂我是脚底里的皮子始终拉不到脚面上。

母亲越说越生气,越想越冤枉,最后哭着说:“你以后别再去上学了,干脆我给你找个师傅了学剃头的去。”听了母亲这句话,可把我吓坏了,不知怎么做才好?就赶紧跪下来,蹬蹬蹬爬到她脚跟前,抱着她的腿哭着说:“妈妈呀,我还小,求求你,别让我不上学了!从今以后我一定会乖乖的听你的话,好好抓紧学习。”

母亲四十多岁才生的我,对我很疼爱。她经常说:“好儿不吃十年的闲饭。”还拿八坊里那些头上戴着白帽子,胸前挂一尕笸篮,满巷道转着卖酥大豆的回民尕娃们做例子教育我。母亲还说:在她闭眼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给我找个理发师傅学手艺去。她认为社会无论到哪个年代,只要人活着,都离不开剃头的。

在我的苦苦哀求下,母亲终于答应我可以继续上学了。但她向我提出要求: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就回家学理发去。我向她一再保证:从今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不再给她丢脸。

吃过午饭后,母亲向父亲要了报名费,让我下午去学校报了名。

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我又可以继续上学了!我们四年级的教室位于一进校门的第三排东面,也就是我上一年级时的那个教室。我看到教室门前的那棵倒柳树比三年前又长高了许多。

班主任李瑶华老师,她是一位热爱教育的有心人。当时兰州的李景兰老师因为教育学生事迹突出,上过报纸,还去过北京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李老师就处处以李景兰老师为学习的榜样。

我们班有四十多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有十几个人。在李老师的教导下,我们班就像一个大家庭。组与组、同学与同学之间都很团结。

放学以后,李老师还经常家访。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来我家时,坐在三娘家灶房地的尕板凳上,一边和母亲、三娘拉着家常,一边很随意的说着我的情况。刚开始老师来家访我还有点紧张,看着她们很自然的交谈样子,我的心才放了下来。

为了让学生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李老师在教室后面办了“品德、学习、卫生” 三个评比栏,每个同学名字上面是一排排的尕方格,一星期一次评比。李老师让我用红纸剪了许多小三角旗交给班长,评比中谁表现好就在谁上面的尕方格里贴一面小红旗。

李老师对学生们的学习抓得很紧。为了理解消化每天所学的内容,李老师还在班里组织了课外学习小组。她按照我们住的区域分成片,晚上让同学们在一起写作业,不懂的题互相讨论,以此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上作文课时,为了避免跑题,她让我们先理解题目,分段后再写作。她还把班里写得好的作文,当作范文念给我们听。并让他们把作文工工整整书写在纸上,让学习委员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方便同学们观摩学习。

在我后位坐的一位女同学比我大两岁。她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唱歌。她把爱唱的歌曲一一抄在笔记本上,一下课就拿出来唱。那年学校里组织各班文艺汇演,她和班里的另外一个女同学穿着红毛衣,围着白围巾演唱了一首歌剧《江姐》中的插曲《红梅赞》,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她作文写得也很好。看过电影《烈火中永生》后,李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看《烈火中永生》有感的作文,我趁着看她作文的空,偷愉地抄了两段。作文本交上去后的第二个星期五,作文本发下来了,李老师用红笔写给我的批语是:作文写的还好,但有两段不是你自已写的。

那时候在我们班,作文本一发下来,前后位上的同学们,就相互传着看分数和老师给写的批语。我看了老师的批语,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又很怕被别人看到了会说我。这时坐在后面的她却站起来,一把从我手里抢过作文本,没看我写的作文,就直接翻到后面看了老师给的分数和写的批语。她见我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以为是我心里难过。就安慰我说:“你也用不着难受,说不定是别人抄了你的呢。”不劝则已,她这一劝,我心里更加的羞愧了。

三爸宿舍

童年的我们总是闲不住。一次听同学们说师范学校晚上演节目。晚饭后,我和几个同学来到大什字,聚在一起去东门下面的师范学校看节目。

师范学校的礼堂不是很大,来看节目的人很多。我们来时已没有凳子坐,几个人就站在台跟前,伸长脖子看表演。其中一个回族舞蹈《恭喜曲》对我印象很深。

台上的演员有四男四女。男生头上戴着白号帽,白衬衫上面套着黑夹夹,女生穿着长长的大襟粉红衣裳,头戴大红线勾的挂有绿丝线穗子的帽子,头发都窝进帽子里。他们在台上边舞边唱:

“满盅盅的美酒一呀一颗心,

双手啦捧到北呀吗北京城呀,

毛主席你赛过了娘老子亲,

娘老子亲……”

节目演完天已很晚了。三爸放学后去家里吃饭,听母亲说我去师范学校看节目的事。节目演完后他就过来叫我,把我领到他宿舍里,嘱咐了几句后就找别的房间去睡了。

三爸离开后。我仔细打量他的宿舍,房子收拾得很干净,摆放得也很整齐。床前铁丝上挂的白纱布,整齐有序地拉在一边,平平展展的白床单上,放着叠得很平整,图案是蓝绿色八瓣梅的被子。简易花架上摆着的一盆白玉簪花,在白纱布和白床单的衬托下,显得很淡雅。

临窗放着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桌子上面靠墙放一个两层的小书架,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书籍。书架的上面放着一个扁扁的上小下大、造型很别致的小玻璃瓶,里面插着一根洁白蓬松的羽毛。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王杰同志的素描像,被很用心地粘在一块硬纸板上,斜放在尕玻璃瓶旁边。桌子上学生们的作业本及教学用的粉笔盒,墨水瓶等摆放得井然有序。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过的三爸宿舍。

种蓖麻

一次上课前,李老师给我们念了一段报纸上关于蓖麻的文章,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蓖麻”两字后,开始讲蓖麻可以榨油及蓖麻油的各种用途。她告诉我们,现在飞机上、变压器里用的油就是蓖麻油。我和同学们别说没见过蓖麻,就是“蓖麻”这两个字,也是第一次听说。最后当李老师提出要带着全班同学种蓖麻,为伟大祖国的建设做贡献时,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利用下午第三节自由活动的时间,李老师带着我们来到学校中院南面的地里,刚开始她教同学们先用铁锨或尕铲子挖好一个个小坑,下面放层虚土,把蓖麻籽放进去,然后用土埋起来。

每天早上一上学,同学们就跑去看。蓖麻籽很皮实,好长时间没动静,我们天天都去看。下过一场雨后,蓖麻终于冒出了芽,我们看到后很高兴。下午上完课,就去地里锄草、上肥、浇水。等到秋天收获后,交到榨油厂,换来的钱作为班里的班费。

李辅导员

李老师通过学校领导,请来了部队的一位姓李的解放军战士,来当我们班的课外辅导员。

李辅导员个子不高,人很精神,说话办事都很利索。他把《三八作风歌》的歌词,用毛笔抄在大白纸上钉在教室前面。在课余时间,让我们坐在教室里,把手放后面,他手里拿一根竹子教鞭,一句一句教同学们唱歌:

“红旗飘飘军号响

人民战士歌声嘹亮

三八作风是传家宝

毛泽东的思想闪金光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三句话儿牢记心上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八个大字有力量

八个大字有力量……”

李辅导员还在黑板上写下了“老师不过引路人,读书全凭自用功。”的两句话,他教育和鼓励我们,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我和同学们把这两句话都抄到了笔记本上。

他还拿来部队上搞训练的木头长枪,教我们学冲刺。学冲刺没有枪是不行的,他要求每个同学要有一杆红樱枪。我找了一根木棍,想用刀子把上边削尖,因人小没多大力气,就央求父亲帮我削。削好后在枪头上我用浆糊粘上香烟盒的金箔纸,枪穗子是红颜料染的麻,没麻我就扎块红绸子,枪杆全部用染衣服的煮红刷成了红色。大什字住着一位姓何的同学,他的红樱枪头刷着闪亮的银粉,红漆刷的杆子,穗子是香头粗的丝线穗。全班所有的红樱枪数他的最漂亮。

下午第三节是课外活动时间。李辅导员让我们拿着红樱枪排好队,跑步到操场上拉开距离站好,教我们学冲刺,“杀!杀!杀!”的喊声充满了整个操场。

当时,美国侵略越南。“打倒美帝!支援越南!”的呼声很高。上级领导组织各中小学在东校场表演了一场演练,我们学校表演用的是大刀。大刀让学生用木板自个做,我的木头大刀是二爸的二儿子义鸿哥给做的。大刀做好后学校统一上色,银色的刀,绿色的刀把,红色的护腕,并给每把大刀系一条红布。

到了演练那一天,各个学校排着队向东校场走去。

东校场口子边上,中学生们正在表演着“把美帝国主义一网打尽”的节目。几个男生装扮成越南军人,还有两个女生披着长发,戴着纸糊的斗笠。几个人手里举着一张很大的网,追着把几个装扮成美国兵的男生罩在了大网里。

进了东校场,开始演练后,各学校依次表演了节目,表演的有大刀、红樱枪还有拳术和体操。我们穿着白衬衣蓝裤子,戴着红领巾,手里握着大刀,在“一二一”的哨子声中排队走入会场,拉开距离后很认真地进行了表演。

同 学

我们班有个姓祁的同学,他家住在大什字北面的一个黑大门里。他家大门道里长着一棵榆树。每当春天榆树上长了榆钱,他就爬上树摘下榆钱枝子,拿到班里分给我们吃。

那时候,家里有自行车的不多。一次我路过大什字,看见他在马路上骑自行车玩,车子后面有几个娃们追着在跑。他骑到我跟前刹住了车把说:“你回家我送你一段。”他让我坐在他自行车后面的捎架上,然后他就骑在座子上使劲地蹬着。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坐自行车,心里难免有些害怕。但他对我说:“你别害怕!我把轮胎里的气放了一些。”我问他:“你为什么放气啊?”他告诉我说:“放过一些气,自行车就不弹了。”他把我一直送到了西门横街的巷口才让我下来。

学校领导为了让学生们开阔眼界,决定组织我们去参观西川水电站。早上起来,天气晴朗。我们来到学校排好队就要出发时,可李老师点名发现那个同学还没来。当我们走过邓家桥继续往上走时,看见他和另外一个班的一位女同学两人骑着自行车追上了我们。那女同学个子很高,剪一头短发,穿着蓝白尕格子的衬衣,像个运动员。同学们看见他们一男一女骑着车子有说有笑地在一起,都盯着他们两人看,看得他俩都不好意思了。他就推着车子过去向李老师说:“我们俩想用自行车,把班里岁数小身体弱一些的同学往上送一段。”李老师答应了他的要求。他就笑嘻嘻地叫上那女同学,把班里同学们两个两个地往上转,我也被他转了一段。一路上我看见他们两个人被累得满头大汗,可是他俩却不觉得有多累,他还一只手握着车把,用另一只手抹着脸上的汗,一路上有说有笑显得很自豪。

那个同学的家和我二爸家很近,他也很喜欢养鹁鸽。有时我到二爸家玩,看见他和堂哥们站在院子里,用手遮住阳光抬起头望着天上,欣赏着在空中飞翔的鸽子。我还看见星期天他骑着自行车,后面捎着手里提着鹁鸽笼的老五哥,到远处去放和平鸽。

我曾跟着振平哥和老五哥,走着到北塬上放过一次鹁鸽。站在高高的塬顶上,双手小心地从竹笼子里取出鹁鸽。迎着初升的太阳,看着眼前晨雾初开的河州城,把手高高举起往天上一放,鹁鸽脱手而出,它先绕着我们的头顶飞上两圈,然后看准了方向后朝家里飞去的那一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张画片

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我还曾经做过一件很尴尬的事。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带着西琳到南门外的废品收购站卖了几本废书,回来时路过新华书店就走了进去。

书店里人很多,玻璃柜和书桌上都摆满了书。前来买书的人们有的站在桌前在翻看着,有的在和售货员交谈,询问着书的价钱。

书店四周和中间拉的铁丝上,挂满了很多好看的画片。我一张张看过去,被其中一张吸引住了:画面上前面走的是三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昂首挺胸意气风发的少先队员,中间男同学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双手高举着少年先锋队队旗,两边的女同学,一个穿着粉红色的,另一个穿淡蓝色的裙子,三人后面跟着一队少先队员。远处背景是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着火炬和五角星的红色队旗在蓝天下迎风飘扬。看着这张画我心里想:要是把这张画片贴到我们教室后面的墙上,一定很好看。

我向售货员问了价钱,他告诉我说:是一角五分。当我要给他钱时,可他没要,而是卷好画片交给我。他让我把钱交到门口的柜台那儿去。

当时书店里人很多,到柜台前交钱的顾客人也不少。看着这么多的人,我心想:书店里人这么多,交不交钱谁看得见啊?一想到这,我就赶紧拉着侄女走了出来。可出店门没走几步,那个售货员就跑出来喊住了我。他把我领到书店后面的小院里,问我买画后交钱了没有?我知道自个犯了错,不好意思说什么,只好低着的头摇了摇。他说:“你这样做对不对?你自个想想吧!”说完他关上门又出去忙了。过了好一会,他才走进来,见我低头站在那里,就对我说了几句。说完他又让我到柜台上交了钱,拿着画片领着侄女回家了。

第二天早上到了班里。我和同学们一起把这张画片钉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李老师见了后表扬我说:“你买的这张画片很好。”

一次两个同学在教室后面站在凳子上打着玩,一不小心把这张画给撕破了。李老师知道后批评了他们俩。当时我也觉得很可惜,但一想到买画片不交钱,被营业员叫到院子罚站的事,心里感到很是羞愧。

油煎鸡蛋

李老师一家三囗住在两个教室中间的办公室里。丈夫在在州政府上班,平时很喜欢摄影。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同学在教室门前玩,不知啥时被他照了相,第二天中午他把洗好的一张照片送给了我。

李老师有一个女儿,两口子对她很心疼。中午我们到了学校,总看见李老师在门前放的煤油炉子上,铁勺里倒上清油,给女儿炒油煎鸡蛋。铁勺里的鸡蛋发了,又在鸡蛋中间倒一点油。黄黄的鸡蛋被油煎的喳啦啦响,发出诱人的香味。馋得旁边站着看的我们几个人直咽涎水。

现在回想起来,记得我第一次吃油煎鸡蛋,是在我二十多岁,刚结婚不久的事情。那时候造纸厂附近的农民在布包包里装着自个家里鸡下的蛋拿到厂门口来卖,一个几分钱。在烧煎的铁锅里倒点清油,打上鸡蛋后再撒点盐,那喷香的味道,让人永远也忘不了。那时我们不叫它油煎鸡蛋,看着中间黄周围白的样子,而叫它“太阳蛋”。

杨校长

学校的尕操场西北角坡坡上去有一间尕房子,那是杨永祯校长的办公室。

有段时间,班主任李老师因生孩子而不能到校继续上课。听同学们私下议论:杨校长要来我们班当班主任了。

听到这消息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杨校长平时工作认真,说话也很和气,和学生们都很谈得来。中午到了学校后,我们几个就一齐结伴到他办公室去问他。

我们一进杨校长的办公室,只见他把房子收拾得很干净,窗户上的玻璃被擦得很明亮,办公桌上的教学用具也摆放得很整齐。我们几个向杨校长问了话,然后壮着胆子问:“杨校长,李老师请假后,你是不是要到我们班来当班主任?”杨校长听了我们的话,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过来问我们:“我到你们班当班主任你们欢迎吗?”我们齐声说:“欢迎!”

杨校长坐在办公桌前,逐一问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并一一写在了一张小纸上。他仔细看了一会我的名字后问我:“你这名字是谁起的?”我说是我二哥,他向我问了二哥名字后说:“你二哥我认识。”并伸出大拇指说:“你这名字刻名章很好!”

回家后,我把杨校长要来我们班当班主任的事对母亲说了,母亲听了对我说:“杨校长我没见过,但他妈妈绣的花我见过,就跟活的一样,他妈妈以前是河州城有名的能干婆。”虽然杨校长还没来我们班上课,但因母亲对他妈妈的介绍,我打心底已对杨校长有了几分敬意。

我清楚地记得杨校长第一次来给我们班上课时,铃声还没响他就拿着粉笔盒和教鞭早早站在了教室门前。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我们刚坐好,杨校长就快步走上讲台,一句话也没说就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与人为善”四个大字。随后转过身来,一边拍着手上的粉笔灰一边说:“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四个字吗?”我们齐声说:“认识!”随后他又拿起教鞭,指着黑板让我们大家齐声把这“与人为善”四个大字念了三遍。完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光认识了不行,这四个字你们要装在心里。”并大声喊着说:“这四个字你们要牢牢记一辈子!”

杨校长没拿什么讲义,就给我们讲起课来。他要我们从小就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学习,待人一定要诚实厚道,学习更要踏实努力,为自已的美好明天以及将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打好基础。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困难,他母亲引着他到南门外的蝴蝶楼去给马家做针线活。母亲在屋里绣花,他一个人就在外边的院子里玩。母亲一再告诫他:“别人家的东西,你连一棵草棍都不能往外拿。”母亲说的这话让他记了一辈子。他也要求我们活人要有志气,再困难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还告诉我们一定要听父母亲的话,因为每个父母说的话都是为了儿女们好。他讲的道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同学们启发很大,更对我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祁振辉———1953年出生,临夏州农业系统退休干部,临夏民间手绣艺术家,兼任临夏市社区文体联谊会秘书长,是临夏州首位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获得者。《童年往事》是他的回忆录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