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1)

9月16日起,为期十天的《即知即觉——中国影像教育拓荒者孙明经作品文献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孙明经作品及相关史料照片600余张、记录电影作品30余段,以及他曾使用过的胶片、照片、相机、课件、书桌、备课手稿等珍贵历史文献,还原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影像拓荒者。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2)

孙明经是谁?他曾担任过金陵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是最早在中国大学课堂里放映电影的教师,也是第一个把“cinema”翻译为“电影”的中国人。蔡元培先生誉其为“中国电影学术第一人”。“我崇敬孙明经,因为他是中国电影、广播、电视教育的拓荒者,更是因为在他身上,洋溢着豪情、担当和朝气。”南大新传院教授杜骏飞曾这样评价。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3)

新中国成立后,孙明经长期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当我从北京带着孙明经先生的旧物回到南京大学,仿佛穿越了历史。这批资料经历了战争的炮火、文化的浩劫,从金陵大学到电影学院,再由孙明经先生的子女慷慨捐赠,辗转回到南京大学,可谓饱经沧桑。”对于策展人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晓峰而言,多年往返北京和南京之间收集文献资料,与其说是为一次展览,不如说是成就一次对先辈从事影像教育的朝圣之旅。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4)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孙先生就以其高远的社会视野和现实情怀,投身于我国传媒事业的实践、研究与教学中,用胶片描摹中国,以影音刻写时代。”南大新传院执行院长张红军介绍,生于1911年,在中国最早认识到影像力量并投诸一生精力的“影像知识分子”孙明经履历辉煌,他一生曾主持拍摄上百部记录和科教电影。我国第一部有声色彩纪录片,我国影史上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农人之春》,世界第一部彩色日全食电影《民国二十五年之日食》……这些影片都镌刻下孙明经的名字。孙明经所创办的电影期刊《电影与播音》,是我国办刊时间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传媒类学术刊物。他于1936年在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创设的“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后来也成为我国影视高等教育的源点。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5)

本次展览持续十天(9月16日至9月26日),600余张照片记录了上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风貌,电影作品记录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普通中国人、中国社会、地理名胜、工业风貌的直接呈现。展览还涉及许多金陵大学的老照片,很多是第一次面世,观众可以从中一窥80多年前古都南京及金陵大学风貌。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6)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7)

特展中,有两幅照片极其珍贵,都与京张铁路有关。一张是京张铁路修建成功举办验收仪式,总工程师詹天佑和摄影师为出席仪式的官员与参与修建铁路的工人留影。摄影师大胆地将画面左侧的官员置于焦点外,把焦点放在了右侧的工人身上,捕捉到工人一张张朴实的脸、手中的测量笔记、车厢末端的詹式挂钩。这张照片是中国铁路工人的第一张群像,被孙明经命名为中国纪实摄影范作一号标本A。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8)

另一张是京张铁路修建成功时,有“天下第一小脚”之称的张翠翠和丈夫一起出现在典礼现场,引起群众骚动。孙明经将这幅照片命名为“中国纪实摄影一号范作甲”,展示了纪实摄影的社会、经济、历史、民俗、美学价值和意义。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9)

“这是一场关于百年影像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对孙明经遗产的精神消费。”策展人曹恺认为,孙明经以先验的洞察力完成了浩如烟海的影像文献记录,才让我们今天能直面那个时代的历史情景与画面。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10)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11)

张红军感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生对我国影音事业的抱诚之心、守真之志,当为后辈谨识。”孙明经是我国杰出的传媒实践者,中国影音教育的奠基人,先生已去,风骨长存。后辈当饮水思源,承先辈遗产,在传媒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砥砺前行。

交汇点记者 于 锋 实习生 葛佳铭 视频拍摄 葛佳铭

百年前的外国纪录片(他将cinema翻译为)(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