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除。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心中,也有一百个生活的痛处。

万箭穿心,不难体会,但却难悟。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

《雷雨》之后,最好的一个悲剧 --- 李银河

马学武啊,死有多容易,我就比你强,我敢活着,什么万箭穿心,我呸,你看,我不就是万丈光芒吗。 ---- 剧中的李宝莉

所以,生活到底是万丈光芒,还是万箭穿心?

天晓得,问自己。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2)

在中国的历史中,家庭的组建方式经历了由“童养媳、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相亲”的改变,人们的恋爱观变得自由、开放、自主独立,而家庭、婚姻也不再单纯的是“搭伙过日子”的心理,家庭更多是建立在爱情、理解的基础上。

但不论怎样,没有爱情和亲情的家庭,始终只是一个空壳,空洞落寞。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3)

想到老一辈人的家庭生活。姥姥和姥爷,年轻时经人介绍,没有恋爱,觉得双方年龄合适,结婚了。婚后生育、教育、持家,一辈子结束。姥姥和姥爷,一边是地主背景出身,一边是农民,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抱着“搭伙过日子”的心理组建了家庭,没有爱情的充实,除了柴米油盐。

其实,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双方抱着“凑活过”的心理组成家庭,靠着孩子和生活琐事来维持着家庭和双方的关系,在时间的积累中产生一种不是爱情,略像亲情的关系。就像我的姥姥和姥爷。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4)

同时,在很多的家庭关系中,双方是错位的。不仅是各自背景经历的错位,还有思想意识的错位,价值观的错位,性格的错位。家庭就像拼图,完美的情形是双方像两块匹配的拼图,可以无缝连接拼出一份完整的图案,而在现实中,很多家庭其实并不是,只是被社会、被生活用外力强压着拼在了一起,拼不完整,始终错位,别别扭扭。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5)

进入正题。《万箭穿心》,这部豆瓣评分8.6的国产电影,以武汉为背景,透过一个家庭的经历,展现出社会、生活、人性等因素作用下的家庭关系的错位所带来的悲剧。

老规矩,我们先来“剧透”一下《万箭穿心》的剧情,再从人物角度,聊一聊这部剧的内涵和它所具有的悲剧意识以及孤独感。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6)

一、剧情简介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7)

1.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万剑穿心》,讲的是一个90年代汉口一户普通三口之家的十年。女主人李宝莉,性格泼辣、没有多少文化,身上既有武汉城市人对生活精致度的要求,也有着街头市井小市民的味道,她可以把新家收拾的仅仅有条,烧火做饭,也可以在汉正街和挑夫还有混混打成一片,讨价还价。男主马学武,有一定的文化,从普通的农村来到繁荣的汉口,靠着知识在城市立足成了一个厂办主任,有一些情调但生性胆小懦弱,在妻子强势的处事方式下委屈生活。

马学武和李宝莉,一个图对方年轻时的美貌和城市人的身份,一个图对方有文化又有好工作的背景,尽管两人性格、喜好、精神世界、价值观都是错位的,却也走到了一起,凑活的过下去。

曾经最初两人的相爱状态,在这个时候,早已变成李宝莉单方面的爱,而马学武对李宝莉爱,早已随着时间被磨灭,也早已随着李宝莉不再年轻而消失。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8)

2.导火索

剧情的发展从搬入新家开始。凭着马学武厂办主任的工作,一家三口终于可以搬进楼房,有自己的厨房和卫生间,过上90年代让人羡慕的楼房生活。但就在刚搬入新家后,马学武便提出了离婚。这对于李宝莉来说,晴天霹雳,始料未及。她觉得,她为这个家付出那么多,省吃俭用努力赚钱,当年是他马学武追的自己,自己又是城市人,为什么好端端的要离婚。

这之后,夫妻二人过上了卧室客厅“两地分居”的状态,而马学武早已对自己的妻子“心如死灰”,除了陪伴儿子,他对这个家无牵无挂。在这样的状态下,马学武对工会的一个女人动了情,在和这个女人的互动中,他感觉到了女人的温柔和再一次心动的感觉,这让本就有着一些情调的马学武,活了过来。

但随之,悲剧发生,万箭穿心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9)

3.悲剧发生

马学武的出轨被李宝莉发现,性格本就直爽、没有多少心思的李宝莉,只想着把自己的丈夫留在身边,却做出了最错的一步:匿名举报马学武婚后出轨,带着警察捉奸在床。结果,马学武被打回车间成了普通职工,最后成了第一批下岗的人。

无法忍受人生的跌落、知道举报自己的是自己的妻子、面对着那个压得让自己喘不过气的家,马学武选择了自杀。自杀前,遗书上,除了写给了自己的母亲和儿子,诉说了自己的对不起,没有一个字,留给自己的妻子李宝莉。

马学武死后,这个家庭的悲剧,才正式开始。

儿子小宝对父亲的去世铭记在心,对强势的母亲越来越抵触和仇恨;婆婆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认为是李宝莉逼死了自己的儿子;而李宝莉自己,嘴上骂着丈夫的不负责任和没良心,心里却愧疚自责,用自己拼命的打工和对儿子还有婆婆的示弱,努力撑着,不让这个家散掉。

可是,李宝莉不知道的是,这个家,其实在搬进新房的那一刻,就散了。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0)

4.大结局

剧中,导演给了每个人物一个“万箭穿心”的结局,但同时也是一个平静的开放式结局。

小宝,成为了状元,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熬出了头,但高考结束的那一刻,他的第一件事,是与母亲断绝关系,赶母出门;

李宝莉,满心欢喜儿子出人头地中得状元,以为自己熬出了头,好日子来了,结果她等来的,是被儿子逐出家门、被儿子发现自己深藏多年的关于马学武自杀的秘密,被儿子在心上刺下最狠最深的一箭;

当李宝莉用扁担挑起自己全部的家当离开那个房子的时候,当小宝看着自己的母亲被自己逐出家门坐上“野男人”的车离开的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早已是千疮百孔,每个人的眼神,都早已是绝望黯然。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1)

可恨、可怜、可悲,是这部剧中,每个人身上都带有的。李宝莉的强势、马学武的懦弱、儿子小宝的自私自我,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对对方产生了无法想象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这都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契合,是否已经错位。

社会之中,市侩之下,万箭穿心,早已是人间常态,是一场人间悲喜剧。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2)

二、剧中的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万箭穿心”,都是一场特定的悲剧

1. 母亲李宝莉的“众叛亲离”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 萨特

在剧中,李宝莉无疑是电影的核心,也是原著作者方方创作的重点。

李宝莉从最初的强势泼辣,坚定不移的说出“谁说是万箭穿心,我要让他万丈光芒”,到最后变得唯唯诺诺,无奈苦涩的说出“还有半辈子要过呢”,大半辈子的时间里,她经历了来自社会、来自丈夫、来自儿子、来自自我内心的折磨和重伤。

剧中,当丈夫提出离婚,李宝莉不懂,这是为什么;当闺蜜劝她要好好对自己的丈夫,李宝莉不懂,这是为什么;当丈夫自杀,遗书中对她只字未提,李宝莉不懂,这是为什么;当儿子疏远自己抵触自己,李宝莉不懂,这是为什么;当儿子提出断绝关系,李宝莉更是不懂,这到底是为什么。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3)

她想不懂,想不清,所以才从最初的豪横,变成最终的怯懦温和软弱。对于李宝莉,她的一生充满了困惑和迷茫,也充斥着痛苦和失落,“小宝马上18岁了,你找个时间把房子的手续办一下”、“你怎么来了,家长会我来就行,你还得去赚钱”,剧中,她是孤独的,更像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李宝莉经历的是万箭穿心般的“众叛亲离”。在她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都是因为爱着丈夫和儿子,都是想他们过得好,可为什么,最后,却落得众叛亲离。从始至终,她的心里只有“给小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奶奶小宝我都得照着”,为了这个,她拼命干活挣钱、尽量少出现在儿子面前只为了让儿子少一些心烦。吃下生活的苦,掏出最热的心,受到最痛的伤。

李宝莉的悲剧,来自于她对自我认知的偏失和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当恍然大悟时,为时已晚。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4)

2. 父亲马学武的“懦弱绝望”

“死亡是世上最私有、谁也无法避免、与别人毫无关联的一种最本己的可能性” -- 海德格尔

从电影开始的搬家被妻子不留情面的训斥,到自作主张接母亲来住被指责,再到捉奸在床被免职下岗,马学武经历的一切,都源自于他自我性格中的懦弱。

当妻子当着搬家工人的面,毫不留情的斥责马学武时,他选择以沉默应对;

当马学武自己出轨被抓,丢掉尊严时,他选择以沉默和向妻子示弱应对;

当因为不光彩的经历成为工厂第一批下岗的职工时,他选择以沉默应对;

当得知自己的被抓是因为妻子的举报时,他选择以自杀来表达对这一切的不满,愤怒、无助。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5)

剧中,马学武的台词很少,“我要和你离婚”是他说出的,最挑战妻子权威、最冲击社会现实的一句,也是最突破自我懦弱的一句。90年代的下岗潮、妻子的强势霸道、自己内心对美貌的小欲望和对生活的小情趣,以及自我本质的懦弱,在马学武的身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最终带着他走向了绝望。

剧终时,李宝莉站在码头,望着江,这一幕与马学武自杀时如出一辙。同样的场景,同样万箭穿心般的遭遇,李宝莉忽然能够理解丈夫的所作所为,但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她却没有选择和丈夫相同的方式,她选择再苦,日子还得过,活下去。这也许就是两人从性格和行为方式上本质的不同,也是这一切悲剧开始的根源。

马学武的悲剧,来自于他的懦弱性格和懦弱中的那份欲望,当他想反抗时,只有死亡最合适。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6)

3. 儿子小宝的“仇恨束缚”

“仇恨是弱者进行报复的宣言” -- 萧伯纳

童年时,母亲的没文化、强势和父亲的文质彬彬、不争不吵有文化在小宝的心中形成了深刻的记忆,除了“小宝多吃点,给小宝做点好吃的”、“作业做完了吗”、“要早点休息”,母亲对于小宝的关注和陪伴仅限于此。而相比之下,父亲则是温柔的陪着小宝做作业、接送他放学。

在小宝的心中,亲近父亲,成了顺其自然的事,而对于母亲的态度,则是一种对母亲强势态度的惧怕。这种亲父疏母的亲情关系,成为了小宝自身悲剧发生的导火索。

母亲强势的形象早已深刻在小宝的脑海,所以当父亲去世,小宝自然而然的将父亲的死怨恨到母亲身上,这时的他,早已无视了母亲强势作风背后,为他所付出的心血和母亲对她的爱。父亲去世的十年里,小宝将自己与奶奶连接在一起,而将母亲边缘化,十年,小宝被他自认为的“仇恨”所束缚,他用躲避、冷漠、决绝回报了为她拼命了十年的母亲。这是小宝的人生悲剧。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7)

“喝完这杯酒,你就不再是我妈妈”,“都是你害的我十年没有爸爸”,当小宝说出这句话时,他是冷漠的,也是平淡和释怀的,他认为,他成年了,考上大学了,不再需要母亲的抚养,是时候为自己内心的仇恨做一个了解。这时的他,是自私的,“卸磨杀驴”是很多人看到这个剧情时的第一反应,“我考上大学了,就不再需要你的钱,我可以打工,我有奖学金,我能养活自己”,在他的心中,已经将自己的母亲,视作赚钱的工具,将母亲对自己的抚养,视作母亲的赎罪方式。他不理解社会、不理解人生、更不懂母爱。

仇恨让他只看到了母亲当年那不得当的行为,让他认为一切的不幸都是母亲造成的,他虽然有了知识,但却在仇恨中失去了人生的智慧,仇恨束缚了他的性格和自我。

小宝的悲剧,来自于他对母亲的偏激认识和自我自私的心理,当他醒悟时,可能会悔恨不已。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8)

三、错位的家庭关系与“独孤的生存”作用下的一场悲剧

原著《万箭穿心》是一部新写实主义的书籍,内容本身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回归到电影,从电影对环境的拍摄,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再到第三人视角的镜头感,剧中的每个因素都透出着存在主义提出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19)

社会的无情,人情世故的现实,人性的贪婪和欲望,促成了这个世界的孤独和荒谬。在现实的生活中,像电影中这样的家庭,千千万万,家庭的组建,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一种交易,变成一种资源的联手,而不是单纯从内心世界出发的精神的契合。在社会现实吞噬下,人们的孤独,为了活下去,人们变得自我自私和现实,不去理解他人,不试图去解释自我,凑活、将就成了普遍的生活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功利、现实、凑活的心态促成了一个又一个错位家庭关系的出现,也促成了一出又一出悲剧的发生。孤独的生存,成为了多数人的状态。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20)

电影中的马学武,代表着,90年代经济改革浪潮中无数下岗失业的“铁饭碗”,有一些文化,却仍被社会无情淘汰;

电影中的李宝莉,代表着,中国式家庭关系中始终以强势态度和自我价值观来解决一切的一方,活在自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尽管真心爱着他人,却仍被众叛亲离;

电影中的小宝,代表着,在精心照料下成长起来的有知识的新一代,有学识,却很自私,受到原生家庭的极大影响,自以为可以,其实早已陷入悲惨之中。

错位的家庭关系与“独孤的生存”,酿成了一场场生活的悲剧。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21)

在电影中,每个人都经历了万箭穿心般的痛苦。这份痛苦来自社会,来自人性,来自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李宝莉,咬牙抗下了生活的重担,却在自己性格和家庭关系处理的“低情商”下,经历了来自儿子、丈夫、婆婆的“万箭穿心”;

马学武,一个典型90年代社会环境构筑出的“凤凰男”,在学历、懦弱、贪婪的作用下,经历了来自妻子、失业、出轨的“万箭穿心”;

小宝,在母亲的拼命付出和奶奶无微不至照顾下长大的“学霸”,在童年记忆的作用下,经历了童年丧父、仇恨母亲的“万箭穿心”;

剧中的每个人所经历的“万箭穿心”,一部分是社会大背景导致的,一部分是自我性格导致的,还有一部分,是夫妻双方错位的人生状态导致的。

每个人,都经历了万箭穿心,每个人都已身心俱疲,在悲剧中沉沦。

万箭穿心催泪(豆瓣8.6万箭穿心)(22)

题外话

“结婚嘛,找个伴一起过日子呗”

“到结婚的年龄了,差不多找一个就行,过日子也没啥”

“没啥爱与不爱的,搭伙过日子呗”

在万箭穿心的悲剧背后,双方错位的人生状态是“罪魁祸首”。当最初的恋爱激情过后,当双方颜值不在,可以让家庭幸福完美的,是双方性格、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契合,而不是“凑活过”的心态,更不是在社会现实下的“爱情买卖”。

日子不是用来凑活的,家庭更不是“搭伙过”,不契合的双方,是拼不成一块完整的家庭。

如果只是贪图对方的颜值或者财富,那结婚前,你就要做好预设和心理建设,经历剧中的“万箭穿心”,有一定的可能。

毕竟,人会老,社会在变,财富会用光,只有爱、信赖和理解不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