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蒙古”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为民族名称,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从此,蒙古国开始东征西讨,进行掠夺各民族的战争,精锐的蒙古铁骑取得了一系列征服战争的胜利蒙古南边的西夏[蒙古称其为“唐兀”或“唐古特(Tangut)”]和金就成为其首先征服的对象,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蒙古大汉来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蒙古大汉来历(陕西蒙古族历史源流)

蒙古大汉来历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蒙古”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为民族名称,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从此,蒙古国开始东征西讨,进行掠夺各民族的战争,精锐的蒙古铁骑取得了一系列征服战争的胜利。蒙古南边的西夏[蒙古称其为“唐兀”或“唐古特(Tangut)”]和金就成为其首先征服的对象。

从南宋开禧元年(1205)始,成吉思汗六征西夏,终于在南宋宝庆三年(1227)灭亡西夏。其间,蒙古同时加强了对金朝的征服与掠夺。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蒙古“太师国王”木华黎率军攻占金朝山西、山东一些地区后,开始将兵锋转向陕西,先取葭州(今佳县),攻延安府不克,破绥德、鄜、坊。次年,蒙古大军与招来的西夏军队攻取同州、蒲城,直趋长安。时金守将完颜合达顽强固守,木华黎久攻不下,又转而围攻凤翔一个多月,遭到凤翔军民的顽强抵抗,不得不退回山西,死于闻喜[1]。到南宋绍定三年(1230),蒙古大汗窝阔台率大军从山西渡过黄河,与原陕西蒙古占领军会合,于次年初攻占了凤翔,占领京兆,潼关以西尽为蒙古据有。同年(1231),蒙古决定分兵进取中原,灭金国。一路大军由宝鸡南下,攻入汉中,破凤州(今凤县)等地。至此,今陕西全境几为蒙古所占领。

在元朝正式建立前后,便有大批的蒙古人因各种原因定居于陕西地区。元朝前后陕西的蒙古族人逐渐增多是由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安西王忙哥剌受封京兆后,随安西王出镇关中的蒙古军不在少数。如安西王府所在地就有不少的侍卫和蒙古军队。史称安西王阿难答领有15万军队[2],驻陕西者当亦不少。另一方面,元朝中央所领之蒙古军驻守于全国各地,设立蒙古军都万户府,众约10万,其中驻陕西的都元帅府在凤翔,以震慑陕西地方。陕西行中书省下的都镇抚司统辖万户府、千户府,也分驻陕西各地,其中有蒙古人,也有色目人和其他民族,以上这些蒙古军人皆以“军户”著籍,以营为家,以后就落户于驻地。此外,还有一些为官出任于陕西的蒙古人,至元二年(1265),蒙古统治者明文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3]因此,蒙古人在陕西做官为吏者不少,他们携眷赴任,以后子孙多入籍当地。皇庆二年(1313),元朝中央开科取士,选天下合格者会试,其中规定蒙古人名额75名,分配于大都及各行省共16处,陕西有5人,仅次于大都(15人)、上都(6人)两地[4],可见陕西的蒙古人还是较多的。

元朝廷曾将蒙古士兵派驻全国各地,战时打仗,平时屯田。关中各地,特别是长安,蒙古族士兵屯田定居。清朝定都北京后,先后于顺治二年(1645)和康熙二十年(1681)两次派八旗官兵“五千马甲”驻防西安,其中蒙古兵有1 400余人。之后其眷属也随之迁至西安,共计4 200余人,居住在满城里。民国时,居住在西安的蒙古族人口和满族一样,人数锐减,生活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省的蒙古族人因支援西北建设或随工厂、学校内迁而移居西安,陕西的蒙古族人口逐年增长。

在今大荔县南的管子池(今名官池)、帖家村、拜家村,居有达、帖、拜三姓,共4 000多户。此三姓原均为蒙古人,都是明初从河北涿州(今河北涿县)迁来的。拜姓家谱记其家族原系蒙古木华黎之后裔,元大德(1297~1307)、至治(1321~1323)年间,改姓拜。明初其祖先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迁居大荔沙苑至今。拜家与达家世为婚姻,也与汉族通婚。由此也大致可窥见陕西地区蒙古人融入汉族之轨迹。

在以上三个蒙古族村落中,值得一提的是拜家村。其实百家姓里面没有拜姓,而大荔县拜家村,全村居民大多数姓拜。据调查,拜姓是元朝驸马拜柱的后裔,拜姓居民是蒙古族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拜家村的拜姓居民在填写“民族”时都填“汉族”。《大荔县志》《续资治通鉴》《大荔乡土志》以及“文化大革命”后幸存的拜姓《八家户》户谱等有关资料,印证大荔县的拜家村是个“蒙古族村”。

据拜姓《八家户》户谱的《谱序》中记载:“……详察关中望族,惟拜姓从蒙古迁入中原。自元初有讳孔温者,世祖时,偕同张弘范灭宋有功,封都统,又封东鲁王。生子木华黎,好武骑,同伯颜开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后征东海,大功底定,帝封东鲁王。至七世,有东平王拜柱者,顺宗时当朝驸马,武艺精通,镇守北边,封镇国将军。后以拜为姓,迁冯翊大荔兴平村居焉……”

拜家村的历史还可追溯到明朝初期。当时,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之后,元朝末代皇帝顺帝北迁蒙古,王公贵族纷纷逃出京城,隐居生活。拜家八世祖笃麟铁木尔为躲避战乱和明朝官吏的追查,率众家人隐迁至现在的大荔县洛河南。那时蒙古人没有父子相袭家姓的习俗,迁到大荔后确定以拜姓为世传家姓。如今,拜姓蒙古人已在大荔生长了30余代。据该村年长者回忆,拜家村建有祠堂,定有族规,立有家法,所以村风蔚然。村名几经变更,曾被称为东杨村、梧柳村、兴平村等,土改时确定为拜家村。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将拜氏蒙古族统一登记为汉族。1956年,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拜家村“舍小家、顾大家”,整体迁移。

散居于其他县市的蒙古族人,来源方式多样。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陕西的地方建设而从外地迁入的,其中有的是部队转业、调干、大学生毕业分配而落户陕西的。另外就是过去在外省工作、学习、服役的陕西人带回家乡定居的蒙古族配偶及其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