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诞生: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怎么学好社会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怎么学好社会学(来看一下社会学知识点)

怎么学好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诞生: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

《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

社会学一词,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研究对象: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特点:综合性

具体性

专门性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

增促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

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的含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特征: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要素:人口要素,环境要素,资源要素,文化要素

社会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

社会结构的类型:宏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文化教育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关系纽带)以及世界体系就代表社会的宏观结构

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由各种具体的基本的社会单位构成的现实社会的形态

微观社会结构的构成单位:个人,角色,群体,组织,社团,社区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的分类:纵向: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

横向: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制约的关系,促进的关系,转化的关系

社会的转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运行,一般是指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

社会类型:是对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典型特征的归纳,概括和划分用来表征特定社会及其现象的典型性或基本性

社会生存方式:根据生计模式和生产方式划分为

采集狩猎社会:人类最古老,最简单的生存方式

园艺社会

游牧社会

农耕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大多数社会关系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地缘系统:国家,省,市,县,乡,村,邻里

社团社会(法理社会):它是指建立在非人情,正式的,契约化的,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如现代城市社会

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的能力和习惯

文化特征:文化具有可习得性,共享性,象征性,整体性,全括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文化的分类:根据形态划分: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为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根据地位划分:主文化: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极大

亚文化

根据性质和作用划分:主文化和反文化

反文化与主文化相对立冲突,主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反文化居于从属地位主文化和亚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转化

根据评比性文化划分: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包括优性和劣性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就是中性文化

文化的构成:象征符号,规范体系,价值观念,物质文明

文化的功能: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

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涵化功能:人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分类:根据社会化现象是否在所有社会成员身上发生,划分为一般社会化,特殊社会化

根据社会化的内容不同将一般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和发展社会化

根据方向和性质不同讲特殊社会化分为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对罪犯的改造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掌握代表人物,对具体内容理解,重点记忆“八阶段”理论)

镜中我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第一个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实施行为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角色扮演理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角色扮演理论,不同的主体,扮演相同的角色,扮演效果不同,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社会要求和期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客我相通,主我差异性大,主客我博弈的结果。角色扮演理论的三个阶段,(一)模仿阶段,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二)嬉戏阶段,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在孩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博弈阶段

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埃里克森反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观点,以及人格在4,5岁时就以基本行形成的观点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

(8)完善与绝望(老年期)

生命历程理论:(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生命的相关性

(3)生命的时间安排

(4)人的能动性

社会化社会条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社会化的主体:家庭: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最后,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机构

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工作单位:首先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其次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大众传播媒介:知识性信息和价值性信息

社会化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困境: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

解决方案:社会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

成人继续社会化:人面对新的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

代沟问题: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时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代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社会进步或社会发展的标志

解决方案:代沟不是无法逾越的,可以根据沟通与交流缓解,不要对代沟产生负面的评价

社会化的内容:基本内容: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角色扮演的学习

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也就是社会成员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角色扮演: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类型:根据获取方式不同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

根据规范程度不同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根据角色目的的不同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社会角色扮演过程:角色认同或确定出现的问题:不能胜任角色,未能承担和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解决方法:了解角色相应的社会地位,获得相应的角色知识,了解响应的义务和责任

角色表现(1)布景与道具(2)仪表和风度(3)前台与台后

角色建构

角色冲突与协调: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不清:原因:社会化不完备,社会失范

含义: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解决方法:做好预期社会化,不断完成发展社会化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是角色的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无法发挥角色拥有的功能

角色协调的基本原则:(1)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

(3)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和理性程度

(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