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异地恋相思的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1)

杨辉。(受访者供图)

描述异地恋相思的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2)

蒋德仁(左)组织大家一同做月饼过中秋。(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和家人团聚,共度佳节。对不少身在海外的游子来说,每逢中秋,他们会格外思念家乡和家中的亲人。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推出特别报道—《明月千里寄相思—听听海外桂林人的心声》。我们采访了多位在海外奋斗的桂林人,倾听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他们有的是当地广西商会、同乡联谊会的会长,多年来为广西及桂林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有的是孔子学院的老师,在国外传播中国声音和文化;有的是怀揣梦想、在他乡默默奋斗的普通人……无论是何种身份,他们都希望家乡桂林能够越来越好,也想借此中秋月圆之际,遥寄相思,对家乡人说说“最想说的话”,为家乡送上美好的祝福。

曾组织在美“桂人”

海上共度中秋

●人物简介

杨辉,生于桂林,2000年到美国发展,定居洛杉矶。现任美国广西同乡联谊会会长,美国广西联合总商会会长。

●人物故事

20多年前,杨辉怀揣着在异国他乡创出一片天地的梦想前往美国。忙碌的工作之余,每每看到天上的明月,他的心头总会涌上一股浓浓的乡愁。

许多在美国打拼的广西人其实都有这样的心情,于是他们共同创建了美国广西同乡联谊会,希望能在其中联络感情,相互慰藉,共享资源,抱团发展。到美国之后不久,杨辉也加入了其中。2010年,他从前任会长那里接过了联谊会发展的接力棒。

“让我欣慰的是,联谊会里的诸位都对家乡非常牵挂,都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想方设法地为家乡做些贡献。”杨辉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有的回乡投资办企业,有的积极接待来自广西的商务考察、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团。他们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资源,为家乡经济建设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对推动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015年中秋节,杨辉策划了一场至今都让他引以为傲的“海上生明月”大型中秋联谊晚会。晚会邀请了几百名来自美国各地及一些专程从中国来的广西籍乡亲一同到洛杉矶,在“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玛丽皇后号”上共度中秋佳节。杨辉特意请来中国大厨,为乡亲们精心制作了丰盛的“乡味”。大家一起吃美食,品月饼,看晚会,赏圆月,亲身体会古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我们身在异国他乡,有的人甚至在这边举目无亲,但是能跟这么多乡亲聚在一起,也算是团圆了。”杨辉说。

回想起刚到洛杉矶的那几年,杨辉说,当时没有什么节日氛围,超市里几乎找不到月饼。现如今,洛杉矶的中秋氛围也越来越浓,超市里设置了月饼专区,各种口味的月饼琳琅满目。每到中秋节前后,各种游园会、艺术展、联欢会扎堆举办。中秋节当天,当地的华人餐馆爆满。

疫情之下,杨辉更愿意平淡惬意地享受中秋时光。今年,他打算在自家的院子里跟亲朋好友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恭城油茶、艾叶粑、米粉等家乡美食。

●最想说的话

“来到外面才知道家乡有多美,有多好。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两年多没有回到广西、回到桂林了,十分想念家乡的土地、风景和朋友。真心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到时我一定常回去看看,并且多带一些关心广西、热爱广西的企业家和热心人士回去支持家乡的发展。借此机会,我在一万多公里之外的洛杉矶遥祝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意兴隆、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中秋愉快。”

记者莫俊

带到澳洲的月饼模具

从未“退休”

●人物简介

蒋德仁,出生于广西桂林,1990年前往澳大利亚工作生活,现担任澳中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澳大利亚广西联谊会会长,并被澳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

●人物故事

出生在临桂的蒋德仁,童年是在桂林度过的,大学毕业后进入电力系统工作,一干就是十年。1990年,一位友人邀请他前往澳大利亚的一家电力公司。蒋德仁考虑再三,最终前往澳大利亚培训深造。一年半以后,他将家人接往澳洲团聚,从此扎根。

蒋德仁生活的城市,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在澳洲生活的这30多个年头里,他最感慨的一点,就是身在异域的“同乡”越来越多了,从当时的几人抱团,到现在成百上千,游子们以故乡为名成立了多个联谊会。一直心系祖国的蒋德仁,也成为了澳大利亚广西联谊会会长。“不管是暂住还是定居,在外的中华儿女都应该记得自己的传统节日,联谊会也是为了团结大家、不忘传统,每年都会组织庆祝活动。”

说到庆祝中秋节,自然离不开月饼这个话题。蒋德仁初到澳洲的时候基本买不到月饼,只能靠老乡从家乡带过来的模具自己制作,这才解了几分乡愁。现在,在当地买中国商品已经十分轻松,月饼自然也不例外。中秋时,在亚洲超市和一些澳洲本地的大型连锁商场都能看到销售月饼的柜台,新奇造型和口味都让他惊叹不已。

不过,买月饼的便利并没有完全改变蒋德仁等海外游子的“节日传统”,他们照旧会相约在节日当天到一人家中制作手工月饼,从国内带去的月饼模具也一直没有“退休”。虽然因为文化差异,澳洲在中秋节没有假期,但是每一次活动会员们都十分默契地从不缺席。最开始是几个家庭一同聚餐、做月饼、办晚会,到后来规模越来越大,不少澳洲街坊也参与其中。“在月饼烤熟的过程中,我们就坐在餐桌前一边等待,一边给澳洲街坊讲中秋的传统和故事,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

其实不光是中秋节,蒋德仁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祖国的“大日子”,他和会员们举办的庆祝活动也一直欢迎澳洲友人参与加入,这些庆典也多次受到了澳洲政府的嘉奖。

●最想说的话

“我35岁时出国定居澳洲,刚开始忙于生计,经常要隔四五年才有机会回国看望亲人。我人虽然在外,但心始终不曾离开,我跟联谊会的成员都没忘记祖国的节日,像中秋这样的节日活动我很少缺席。令人欣慰的是,家乡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每次我回到桂林的时候,都会为桂林的变化感到兴奋,我由衷为自己的亲人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欣喜。我祝家乡的亲人中秋节快乐。即使我们天各一方,但是依旧看着同一轮明月。”

记者阳聃甫

描述异地恋相思的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3)

龙佳怡。(受访者供图)

描述异地恋相思的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4)

张木绪(左三)与家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特别想念

家乡的米粉和油茶

●人物简介

张木绪,加拿大籍桂林人,1944年出生,现年78岁,现任加拿大广西总商会创会副会长。

●人物故事

临近中秋,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远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张木绪。记者了解到,张木绪是个生意人,1988年8月在临桂成立了一家安装工程公司,主要经营防腐蚀、保温保冷等安装工程业务,至今经营状况很不错。2002年,他的孩子到加拿大求学,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他举家移民到了加拿大。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发现广西老乡很多,却没有联系的纽带,有时候倍感孤独。于是,我在2009年成立了加拿大广西总商会,会址就设在我在温哥华的家里。”张木绪告诉记者,加拿大广西总商会除了温哥华的会址外,还在多伦多、卡尔加里、蒙特利尔等设立了分会,会员人数已经有300多名。商会主要就是联系父老乡亲,让大家能互帮互助、团结一致。

张木绪介绍说,自己所居住的温哥华列治文市,华人占总人口的58%,所以完全不用担心饮食和语言的问题,东南西北的中国味道都能吃到,每每想念家乡,他就会去老乡的店里买上一碗桂林米粉,以解思乡之情。

同时,因为华人多,所以每到中国传统节日,这里就会变得格外热闹。大家张灯结彩,制作节日美食,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张木绪告诉记者,像中秋节这样有着强烈思乡情结的节日,不仅华人们重视,当地商场超市也会做很多准备。中秋节前,超市里就会摆上各式月饼,既满足大家的购买需求,又让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大家通过相互赠送月饼,表达美好的祝愿。“往年我们商会都会组织乡亲们举办一系列的中秋活动,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没有开展活动,但大家也会互相赠送月饼,赠送祝福。”

今年中秋节怎么过?张木绪说:“女儿、儿子毕业后回祖国工作了,我准备在中秋节做几道拿手的桂林好菜,叫上几个朋友吃点月饼,喝点小酒,看看月亮,思念故乡。好在现在通信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视频问候,把中秋的祝福送给孩子们,祝愿他们生活幸福,事业顺利。”

●最想说的话

“疫情前我经常回桂林,疫情发生后,我们思念家乡,却不便回到家乡。我人虽在温哥华,但是心却在桂林。我特别想念家乡的米粉和油茶。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我谨代表自己及加拿大广西总商会祝家乡的父老乡亲中秋节快乐!祝愿桂林发展越来越好!祝福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记者刘琪

在外多年

一直有个“桂林胃”

●人物简介

龙佳怡,30岁,2013年到日本留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东京工作,目前是东京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产品经理。

●人物故事

2013年,在大连上大学的龙佳怡参加了学校的交换生项目,前往日本,开启了海外生活。

“刚到日本的那段时间还挺辛苦的。那时我语言不太过关,和人交流也有问题,总感觉自己在当地格格不入,但也咬牙坚持下来了。”大学毕业后,她又考上了东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2017年毕业之后,她留在东京工作。尽管离开祖国已经将近10年,但她一直思念着祖国和家乡,因此在求职时也希望能找到一份和祖国相关的工作。

她告诉记者,她目前所在的公司在中国有分部,平时接触到的客户中也有不少中国同胞。“每次在对接工作时听到普通话,我都觉得非常亲切,会感觉到自己虽然在国外,但还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从出国后,龙佳怡再也没有回家过中秋,但即使身在异乡,她还是坚持着中秋节的仪式感。每到中秋这一天,她都会和几个同胞朋友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到公园里赏赏月。当然,也少不了“吃月饼”这个重要环节。“日本没有中秋节,但在中华街能够买到月饼,比较常见的有莲蓉蛋黄馅、五仁馅等。虽然味道不如国内的那么好,但还是会给我们一种过中秋的氛围。”

2020年中秋的时候,龙佳怡和朋友在家里做起了月饼。当时,他们在网上找到了冰皮月饼的制作教程,去超市里买来了原料。“我们大约做了20个月饼,我还拿了一部分到公司和同事分享。”她告诉记者,虽然日本人不过中秋,平时也不会买月饼吃,但她还是想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谈起家乡桂林,除了家人和朋友,她最想念的就是桂林米粉。在她看来,美食最能唤起人的记忆,虽然在国外待了挺长时间,但她一直有个“桂林胃”。

“每次从淘宝买东西,我一定会买一两箱桂林米粉解解馋。”龙佳怡说,有时她还会自己在家卤牛肉,让速食米粉吃起来更美味一些。“我给很多同事和朋友介绍过桂林米粉,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桂林,爱上我们家乡的味道。”

●最想说的话

“以前我每年都会在假期回一趟桂林,见见家人和朋友,看看家乡的变化。但2019年夏天回家探亲之后,受疫情影响,我就再也没有回过桂林,转眼已经3年了。很想念家人和家乡的一切,希望疫情能早日结束,也期待能尽快再次和桂林相见。”

记者唐霁云

描述异地恋相思的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5)

罗军在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

描述异地恋相思的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6)

廖佳明在巴黎的超市选购月饼。

描述异地恋相思的诗句(明月千里寄相思)(7)

身在巴西的李新城收到了家乡寄来的月饼。

在越南中秋节

分享中国文化和月饼

●人物简介

罗军,53岁,2005-2007年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9年前往越南河内工作,现任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人物故事

2019年,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选派中方院长,经过层层选拔,当时在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训部工作的罗军当选。2019年10月,他来到了越南河内市,开始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

在越南生活了将近3年,罗军感受到越南文化、习俗都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越南也会在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他介绍,越南的中秋节与中国的中秋节类似,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这一天大家会和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放孔明灯、祭祖。

“和中国比起来,越南的中秋节会以孩子为主,大家会给家里的孩子送礼物、带孩子一起玩,更加注重孩子的体验。”罗军说,“这儿的月饼经常带有鲤鱼图案,也有做成鲤鱼形状的,很多人也会买这样的月饼送给孩子,他们觉得这对小孩来说有一种吉祥的寓意。”

这几年的中秋,罗军都是在越南和学生们一起度过的,孔院也会借这个时机举办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老师们会和学生一同分享中国文化和月饼。关于今年的中秋该如何度过,他也早就设想好了。“今年中秋河内的天气应该不错,我们打算组织学生到郊外赏月、放孔明灯祈福,我也已经想好了到时候要对着月亮许什么样的心愿。”

每到中秋,罗军也格外思念家乡和家人,“每年中秋我都会和家人们视频、唠唠家常。虽然很想家,但我更知道肩上的责任。我会继续在这边努力奋斗,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

●想对家乡说

“河内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体验营中有一个‘云游桂林’的专题,通过视频能够让越南学生领略桂林山水之美、城市发展、桂林美食等。这个专题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大家都想去桂林看看、想报考桂林的大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希望家乡的人民佳节快乐,也希望桂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记者唐霁云

离家16载

思乡时就想嗦粉—听听海外桂林人的心声

●人物简介

廖佳明,2006年大学毕业后前往法国读研,毕业后留在法国工作,如今定居在巴黎,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

●人物故事

2006年,刚刚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廖佳明搭上了飞往法国留学的飞机。毕业后,廖佳明留在巴黎工作、成家,如今他是一家四口,还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咪。

离开家乡时间久了,思乡之情毋庸置疑。“这几年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想回桂林,想回家。”廖佳明说,“快4年没有回桂林了,虽然经常能跟家人通过微信视频、聊天,但毕竟隔着屏幕,总觉得还是缺点什么。”

想家的廖佳明总想在法国找点家乡味道,能缓解一下自己的思乡之情。而这家乡的味道,就是桂林米粉。

“现在在巴黎也能吃到桂林米粉,但味道跟桂林的相比还是差点意思。”廖佳明说,“我现在最想的就是回桂林,在路边随便找一家米粉店,蹲在路边嗦粉,那感觉才是最棒的,才是地道的家乡味道。”

中秋节不是法国的固定假期,再加上疫情的缘故,今年的中秋节廖佳明与妻子、儿女还是只能在巴黎度过。

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既然过节总得要有点仪式感。前几天,廖佳明和妻子一起到超市挑选月饼,计划在中秋天当天晚上,一家人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在阳台赏月。

“这样跟远在桂林的家人们共赏同一个月亮,也算是一起过节了。”廖佳明说,他平时会教儿子和女儿中文,也会教他们桂林话。为了让从小在法国长大的儿女也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会跟儿子和女儿讲述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故事,“中秋节在法语里翻译过来是月亮节,虽然我们没办法回家跟家人们一起热热闹闹过节,但我们这个四口小家庭在法国是团聚在一起,相比起那些独自在外留学或者打工的游子来说,还是比较幸福的。”

●最想说的话

“最希望我们能带上长大的孩子回桂林跟家人团聚。虽然好几年没有回桂林了,但是也能从家人、朋友的照片、视频里看到桂林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想回到家乡,亲自感受这些变化。”

记者谭熙 实习生陈杰铭

在遥远的南美

想念桂林

●人物简介

李新城,临桂人,1996年退伍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南美洲创业。辗转巴拉圭等多国后,如今在巴西圣保罗定居,主要从事国际物流和酒店开发运营的工作。

●人物故事

巴西、阿根廷、智利这些南美洲国家,与桂林直线距离近2万公里,乘坐民航飞机最快也要25小时才能到达,中途还需要转机。

“刚坐上飞机那一刻,真的很煎熬;走下飞机那一刻,终于舒了口气,但双脚几乎都快麻木了。”李新城说,遥远的路途,让自己每次回国和出国都必须攒够勇气。

从1996年离家创业,到如今已过去26年,思乡之情是在所难免的。李新城说,他最近一次回国是在2019年9月,到如今已有整整3年没见到家人。现在网络发达,随时随地都能与家人视频通话,但毕竟身处遥远异乡,隔着手机屏幕还是会有距离感。

想念家乡了怎么办?李新城说,自从他开了酒店后,饮食上能解解馋。只是虽然吃上了中餐,但还缺少一口桂林味道,就在上个月,他刚从桂林购买了5000斤米粉和卤汁、调料等来巴西,准备在酒店开设桂林米粉这道菜,不仅给自己解馋,也让巴西人品尝下他家乡的美食。今年中秋节怎么过?前两天,李新城收到了一份国内寄来的月饼,他说,今年过节就打算边吃米粉和月饼,边赏月吧。

目前,李新城又开拓了自己的事业,成为巴西顺丰创始人,做起了国际物流贸易。同时,他还担任着巴西大西南同乡总会会长。李新城说,他希望未来能在中巴两国贸易、文化交流上,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想说的话

“祖国的日益强大,让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游子感受到了坚强的后盾。我住在临桂世纪大道附近,3年没回家,听说那里又有了好多新变化,我真想快点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亲眼看看。借用桂林晚报的平台,我祝愿桂林越来越好,家人们身体健康,市民们阖家幸福。”

记者马翔(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