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1)

北京的饭庄大多都兴起于清朝末叶,慈禧垂帘听政之后。在那个时候,能在北京城里开得了酒楼饭庄的,莫不是靠山显赫,财大气粗的主儿。有着“八大楼”之首称号的“东兴楼”就是一例。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2)

▲东兴楼。图源:网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满清的八旗子弟一向喜欢讲究“吃点、喝点、乐点”。但是碍于“大清律”的明文规定,八旗贵胄不得经商。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一般都是暗中投资,雇佣手脚勤快且能吃苦的山东人经营。所以旧时京城的饭庄酒楼大多都是山东菜系。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3)

▲清代北京城酒楼、茶馆、剧场分布示意图。图源:邯郸学院学报

东兴楼开业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坐落在今天的东安门大街路北,同样经营山东菜系,是当时最气派的酒楼之一。东兴楼有两位股东,一位姓刘,是清宫中管理书籍的管事,人称“书刘”

刘府家大业大,不仅经营着许多当铺、银号、绸缎庄和轿子铺,在珠宝市还有一家名为“花汉神”的香料店。据说,就连刘府的管家也开着七家当铺。筹办东兴楼时,书刘一个人就拿出了两万两白银,另外一个何姓的股东也拿出了一万两。至于这两位东家背后还有没有东家,就不得而知了。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4)

▲东兴楼雕画。图源:网络

有了资金,盖楼的日期也该提上行程了。但是最终落成的东兴楼连一座两层的小楼都没有,成了“虽名为楼,实际无楼”的酒楼,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两位东家想盖的确实是一座有楼的酒楼,把地址选定在东安门大街,也是想借着皇宫的紫气来兴旺自己的买卖。可谁也不曾想到,测绘的师傅在登高向西眺望的时候,就望出了事情来——那紫禁城的东华门是看得清清楚楚,四周官僚高绅们的深宅大院也赫然在目。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5)

▲东华门。图源:百度百科

测绘的师傅惊得一身冷汗,急忙将这件事告诉了两位股东。两位股东过来一看,也不觉倒吸一口凉气。这楼是起不起来了,要不然楼还没盖好,脑袋就得先搬家了。无奈,只能放弃盖楼的打算,盖成了一处三进的四合大房

新落成的东兴楼前出廊后出厦,餐具用的是名窑细瓷,桌椅屏风是硬木雕镂,条案花几更是高贵典雅,端的是富丽堂皇,无人可比。不过,东兴楼虽然财大气粗,但是却从不曾店大欺客,对自家的饭菜质量精益求精,服务也是一等一的好。

前有书法家,后有科学家,在旧时的京城也有一“家”——“吃家”。这些“吃家”专吃饭庄酒楼,却并不是来挑刺讹诈什么的,而是专门考量酒楼的饭菜和服务是否到家。每每有新店开业,他们必会到场。坐定之后,他们不吃山珍海味,也不点时令鲜蔬,专点一份“烧茄子”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6)

▲烧茄子。图源:网络

是他们都对烧茄子情有独钟吗?非也。烧茄子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道最见功夫的菜品,火候得掌握得恰到好处,稍微过火,一准儿得焦糊成了“包公脸”。东兴楼做烧茄子自有一套,一般都只烧成八分熟,起锅的瞬间熟上半分,上桌时趁热又熟上半分,在客人互相谦菜时又熟上一分,入口时正好十分熟。

但是,这次来的“吃家”并没有向以往的吃客一样,他们只扫了一眼,就马上喊过堂头儿,说:“您瞧茄子这颜色”,堂头一看,二话不说,立马吩咐:“给这几位爷再烧一个”,随后就赔不是。这虽然是一个小插曲,但是给东兴楼打响了“服务热情周到”的招牌。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7)

后来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也曾提到过幼时的一段与东兴楼的趣事。有一次父亲带他去东兴楼吃饭,因为上菜稍慢,他便用牙箸将盘碗敲得叮当作响。父亲赶紧制止了他:

“千万不可敲盘碗作响,这是外乡客粗鲁的表现。你可以高声喊人,但是敲盘碗表示你要掀桌子。在这里,若是被柜上听到,就会立刻有人出面赔不是,而且那位当值的跑堂就要卷铺盖,真个的卷铺盖,有人把门帘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扛着铺盖卷从你门前急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门又转回来的。”

由于制止得及时,幼年的梁实秋先生并没有亲眼得见这场“卷铺盖”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8)

▲酒楼跑堂。图源:网络

东兴楼的服务周到,菜品的质量也有目共睹。山东菜讲究清、鲜、素、嫩、油而不腻,且以海味著称,尤其是活鱼的烹调。为保证鱼的新鲜,东兴楼院内专门辟了一方硕大的鱼池,专门饲养活鱼,客人可以当场挑选。

如果说,新鲜的食材是美食的第一步,那么,精湛的手艺就是美食的第二步。东兴酒楼做菜从原料到配料从都是“真材实料”,同时还善于“借鉴”其他酒楼的做菜的方法。只要听说哪家酒楼的菜特色,东兴楼的经理安树堂一准儿会带人去瞧瞧。表面上是去吃饭,实际上就是去偷偷“抄作业”的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9)

▲东兴楼老照片。图源:网络

但是为了留住顾客,东兴楼也走过弯路。为迎合有钱有势的人请客方便,他们还创制了一种“席票”,类似于今天的购物券,收到席票的人可以用席票吃饭。事与愿违的是,碍于面子,有钱人并不喜欢用席票付账。

“楼号东兴未有楼,万钱一食傲王侯。”从清末到民初,东兴楼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浮浮沉沉。就像酒仙桥不见酒仙一样,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东兴楼也一直没有楼。

直到1937年,安耀东在东兴楼对面又新盖了一座有1500多平方米的“东兴楼饭庄大礼堂”,东兴楼这才“名实稍符”。这个时候,老经理安树堂已经病故,东兴楼的大小事务全部交给了他的儿子安耀东掌管。但是由于安耀东过于不务正业,使得有手艺的老师傅纷纷离职另起炉灶。虽然东兴楼有了楼,却依然挽回不了颓势。1944年9月正式倒闭,实为可惜。

直到1983年8月,东兴楼在政府的关怀下,重新恢复了老字号。这座曾经名动京城的酒楼,又重新挂上了金字招牌。

参考资料

[1] 许志绮,半世兴衰东兴楼,北京工商

[2] 梁实秋,雅舍谈吃

[3] 二毛,美食家鲁迅:吃遍京城名餐馆,文史博览

[4] 吴承忠,李雪飞,清代北京酒楼的空间分布特征,邯郸学院学报

[5] 崔普权,旧京饭庄八大楼,北京档案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10)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11)

家里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当时你几岁?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12)

察院胡同 胡同保卫战中消失的普通胡同

老北京八大名楼(京城八大楼之首东兴楼)(13)

那些年,在北京肆虐的妖风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