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

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差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四川省分属三大气候,分别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总体气候宜人,拥有众多长寿之乡,如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区、长宁县等90岁以上人口均超过千人。

四川历史文化出现在距今3.5万年至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资阳人” ,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成为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2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区划。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四川省常住人口8367.4866万人 。2020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48598.8亿元,比上年增长3.8% 。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

巴蜀文明综述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三星堆遗址、罗家坝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

在川中的资阳县,出土了著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川中的资阳鲤鱼桥、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汉源县,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时代大致在几十万年到一二万年前。这些考古遗存和遗迹,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最早的证据。

大约1万年以前,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遗骸等,在东起长江三峡,西至甘孜、阿坝的全川范围内广泛分布,迄今发现遗址200处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种子已经撒遍了四川大地,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有巫山大溪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 岷江上游遗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遗址、西昌礼州遗址、成都金沙遗址、达州罗家坝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第一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汉三星堆遗址。这里发现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质生产工具、陶器、动物遗骸,以及工艺品,表明已经达到新石器的全盛时期。由于新石器文化的高度发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渐产生。大约4000年前,在广汉三星故地出现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态的刻划文字和青铜器,一个古文明中心于那时在四川诞生。而这一时期,正与史籍所载“三代蜀王”角逐争雄局面的结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体化相一致,表明一个植根于社会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产生出来。这个政权,便是早期的蜀王国。

四川在中国古史传说里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名扬中华、迹遍海内的帝颛顼。

古文献还记载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区和川东重庆治水。也有文献说大禹生于西川石纽,地在今北川县。这些都是远古四川与中国各地存在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的证据。

古蜀先民的故事一直在四川流传,古蜀王鱼凫、柏灌和开明王等在西蜀大地上从事农耕文明的传播,并创立了蜀地最早的国家。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明王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至成都主城,并在此地建筑了城池,命名是取其“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那便是最早的成都城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是历史上所称的蜀,而在四川东部还有巴,虎种巴人源于荆楚之地,逆流而上,在今大巴山一带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巴国,后也被秦惠文王所灭,这也是为什么四川又有巴蜀之称的原因。

四川历史沿革简史

夏时为百濮地,《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4)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以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5)

西周初期(前1045年),古蜀国杜宇王朝建立,定都于鱼凫(今成都温江区),后迁至郫邑(今成都郫都区),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6)

春秋早期(前666年),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成都华阳),开明九世杜尚执政时(前367年)迁都至成都。后期到战国时期川渝地区逐步形成巴、蜀、苴等国。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7)

战国时期(前316年),秦灭巴蜀,吞苴,改蜀地置蜀郡,苴都吐费城废,置葭萌县,于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江州,即今重庆)。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8)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刘彻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形成了四川的雏形。汉代,四川始有“天府之国”美誉。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占据益州并在成都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国号“成家”。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9)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益州重归汉廷管辖,郡治雒县(今广汉市),后移治成都。黄巾起义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0)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但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兵败夷陵后元气大伤,之后又经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1)

魏景元四年(263年),蜀汉败亡,旋分蜀汉故地为益州、梁州,各领八郡。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2)

西晋后期,李特率流民攻入益、梁二州。永兴三年(306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3)

刘宋时期四川地图。

南北朝至隋朝,先后属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隋朝统治。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4)

隋朝时期巴蜀地区行政区划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5)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后,四川地区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县的建置将近300个。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很多羁縻州、县,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今凉山州地区,则属南诏割据政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临幸青羊宫,升格蜀郡为成都府。之后又有两位唐朝皇帝入蜀避难,即唐德宗避朱泚之乱(德宗逃亡山南西道梁州,当时属蜀),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6)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7)

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8)

宋乾德三年(965年)归宋统治。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重庆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官职,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19)

南宋初地图

南宋后期,宋蒙双方围绕四川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1227年—1279年)的争夺,由于四川军民的顽强抵抗以致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0)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路。四川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和汉中盆地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今凉山州地区,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1)

明代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市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

明末,张献忠建立过“大西”政权,辖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明末清初,四川历经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满目疮痍。《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2)

清初,分全国内地为18行省,四川省为其一,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遵义改属贵州,东川改属云南,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并通过湖广填四川运动恢复了生产力。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嘉庆年间,四川爆发白莲教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此后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揭开辛亥革命序幕,随后于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朝统治。

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军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府。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实行“军民分治”,废府、州、厅建置,复置道,将县直隶于道。将四川省分置为川西道、上川南道、下川南道、川北道、川东道、边东道、边西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道、建昌道、永宁道、嘉陵道、东川道。

民国三年(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七年(1918年),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实行防区制。

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 同年,废除道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3)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以刘湘为省主席的新四川省政府成立,撤销防区制,川政统一。 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上图不含之后成立的西康省区划。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川军将士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召开出川抗战誓师大会。 抗日战争时期,约有350万四川人出川抗战,保家卫国,留下了“川人从未负国”的佳话。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4)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由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析出四川省。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四川省,所辖区域划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政公署(省级行政区),8月更名为XX人民行政公署。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5)

川东行署区,驻地北碚市,(初设于重庆市黄桷垭),辖壁山专区(江津专区)、大竹专区、万县专区、涪陵专区、酉阳专区5个地级行政区, 3个县级市(万县市、北碚市、合川市)。

川西行署区,驻地成都市,辖温江专区、绵阳专区、眉山专区、茂县专区4个地级行政区,1个地级市(成都市)。

川南行署区,驻地泸州市(初设于自贡市),辖泸县专区(泸州专区)、资中专区(内江专区)、宜宾专区、乐山专区4个地级行政区,1个地级市(自贡市),4个县级市(泸州市、宜宾市、内江市、五通桥市)。

川北行署区,驻地南充市,辖南充专区、遂宁专区、剑阁专区(广元专区)、达县专区4个地级行政区,1个县级市(南充市)。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6)

1952年8月,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人民行政公署撤销,合并设立四川省。9月酉阳专区划归涪陵专区,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正式成立,辖2个地级市(成都市、自贡市),16个专区,7个县级市(万县市、合川市、宜宾市、泸州市、内江市、五通桥市、南充市)。

1953年1月,剑阁专区更名为广元专区,3月撤销,所辖苍溪、阆中2县划归南充专区,昭化、广元、剑阁、青川、平武、北川、江油、旺苍8县划归绵阳专区。

1953年2月,大竹专区撤销,所辖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归达县专区,垫江县划归涪陵专区;广安县划归南充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

1953年3月,眉山专区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划归温江专区、乐山专区,茂县专区撤销,设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7)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8)

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7月重庆市再次划归四川省管辖。

1955年9月,西康省撤销,所辖西昌、雅安专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29)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0)

1958年10月,撤销遂宁专区,所辖遂宁、蓬溪、中江、三台、射洪、盐亭、潼南七县划归绵阳专区。安岳、乐至两县划归内江专区。

1960年7月,撤销泸州专区,所辖区域划归宜宾专区。至此四川省共辖12专区,成都、重庆、自贡3地级市,3自治州,5县市级。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1)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2)

1965年4月,渡口市设立(87年1月更名为攀枝花市),至此四川省辖4个地级市(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渡口市),12个专区,3个自治州,5个县级市(泸州市、南充市、万县市、宜宾市、内江市)。1967年4月开始专区改称地区。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3)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4)

1976年1月,绵阳地区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5)

1978年10月,西昌地区撤销,所辖西昌、德昌、冕宁、会理、宁南、会东6县和盐源彝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米易、盐边2县划归渡口市。至此四川省辖成都、重庆、自贡、渡口4地级市,温江地区、绵阳地区、内江地区、宜宾地区、乐山地区、江津地区、涪陵地区、万县地区、南充地区、达县地区、雅安地区11地区和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3自治州,8县级市(泸州市、南充市、万县市、宜宾市、内江市、绵阳市、达县市、乐山市‬)。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6)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7)

1981年7月,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8)

1983年3月,设立地级泸州市(泸县、纳溪、合江、叙永、古蔺5县),8月设立地级德阳市(成都市广汉县、什邡县,绵阳地区德阳县、绵竹县、中江县)。

1983年3月,温江地区撤销,所辖区域并入成都市,4月永川地区撤销,并入重庆市。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39)

1985年2月,绵阳地区撤销,分别设立地级绵阳市、遂宁市、广元市,内江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内江市,乐山地区撤销,设立地级乐山市。

1988年5月,涪陵地区分设黔江地区。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40)

1992年12月,万县地区撤销‬,设立地级万县市。

1993年7月,南充地区撤销,分别设立地级南充市、广安地区,达州地区分设巴中地区,达州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市。

1996年3月,涪陵地区撤销,设立地级涪陵市,10月宜宾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宜宾市。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41)

1997年3,原四川省重庆市与地级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重庆市管辖原四川省重庆市(川B)、四川省万县市(川M)、四川省涪陵市(川N)和四川省黔江地区(川P)所辖行政区域,共计43个区县(市),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2万人。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川渝分治后,四川省的地级行政区降为19个,县及县级市、区179个,数量仍为全国第一。所幅员面积为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万人,占全国的6.8%,居河南、山东、广东之后,列第四位。

1997年5月,成立眉山地区,与乐山市分置,1998年2月,设立资阳地区,与内江市分置。

1998年7月,广安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广安市,1999年6月,达川地区撤销,设立地级达州市。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42)

2000年,巴中地区、眉山地区、资阳地区、雅安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巴中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

四川历史来源(最应该了解的四川历史简史)(43)

2016年,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