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太过传奇,因此关于他从乞丐到皇帝的历程,也被后人赋予了太多的夸张内容,而且他又不可能是凭一己之力取得天下,所以他手下的几位名将,也被虚构了很多身份,其中最有名的版本就是,朱元璋身边聚集了六个好弟兄,结拜成了生死七兄弟——大爷是双钩大将武殿章,二哥是胡大海,汤和老三,朱元璋行四位于正中间,邓愈排在第五位,最厉害的怀远黑太岁常遇春是六弟,老幺是玉面霸王郭英。自从七人结拜之后,他们就成了天下反元势力的旗帜,当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一方面在于朱元璋聚拢身边的实力,并不是靠这种手段,另一方面则是七兄弟中的老大武殿章基本可以看成一个虚构的人物,所以他们的故事只在民间传播,大家听个热闹而已。

常遇春挺枪上去(常遇春为救二哥)(1)

但是,由于武殿章是个虚构角色,所以他在以元末明初为大背景的故事中,也不方便太过突出,毕竟当时的名将众多,他也不需要像李元霸那样,被塑造成碾压群雄的形象,因为有个真实的常遇春,再加上艺术加工的于金彪和宁伯标等人,没必要再出现一个超级武殿章。可问题是,他是七兄弟中的大哥,在朱元璋身边总不能像汤和以及邓愈一样,尽管历史上功勋卓著,但是在小说中就成了背景人物,这也难免画蛇添足之感,所以在作者的构思中,武殿章干脆和兄弟们失散就好了。那么问题来了,武殿章该如何与朱元璋等六位兄弟失散,才合情合理呢?这个答案要从朱元璋众兄弟赶赴元大都,参加武科场说起。

常遇春挺枪上去(常遇春为救二哥)(2)

由于元朝怕天下英雄势力太大不好收拾,便设计了一次比武夺魁的阴谋,他们让所有能耐大本事高的人,全来参加争夺武状元的考试,而后就有机会将这些高人一网打尽了。可问题是,大家既然都是高手,又怎么可能轻易被元朝全部消灭呢?于是,在比武结束,武科场一阵大乱之后,众位英雄在常遇春等人的率领之下,安全有序地往大都外撤离,尽管元朝的兵马大元帅脱脱设伏兵包围了常遇春等人,但还有胡大海这样的福将,他采用调虎离山的办法,引开了脱脱的注意力,这样常遇春就可以领着大伙往闯城门了,而在城门处,脱脱也是提前安排好的,他设立了千斤闸,目的就是堵死英雄们的退路。这时,展现黑太岁常遇春神勇的时候到了,只见常六爷单臂就托起了千斤闸,留出了足够的空隙,让英雄们往城外跑。

常遇春挺枪上去(常遇春为救二哥)(3)

常遇春为什么要单臂托闸,而不用双臂呢?因为他还需要一只手拿武器,拨打射向自己的强弓硬弩,可是时间久了,双臂都支撑不住,更别说单臂了,而其他人有没有常遇春的力气,所以也是干着急没办法,如果太多人帮忙托闸,也许能延缓千斤闸降落的速度,可是人多了不一样堵死城门吗?因此,逃出来的人,也是帮不上什么忙的,这时,常遇春的大哥武殿章急中生智,他提醒常遇春,用大铁枪支起千斤闸,这样的话,常遇春就可以脱身了。这个主意果然不错,可是常遇春却还要守在城门,因为他在等二哥胡大海,毕竟老胡跟脱脱斗久了,肯定要吃亏,结果武殿章再次挺身而出,他告诉常遇春不用着急,自己进城去找二弟,就这样,武殿章再次杀回了好不容易突出的大都城中。

常遇春挺枪上去(常遇春为救二哥)(4)

这么乱的情况,常遇春想拦大哥也拦不住,谁知胡大海福大命大造化大,等他跑到城门的时候,大伙已经都撤出来了,胡大海一看,就剩他自己了,便在闯过千斤闸的同时,用自己的大斧子勾走了常遇春的大枪,这样一来,千斤闸落下,大都城里的人,彻底出不来了。正当胡大海洋洋得意,觉着自己的做法不错时,常遇春赶到他身边,对他大肆埋怨,因为大哥武殿章为了找他还没出来,这样一来,不是把大哥坑了吗?这时的胡大海再后悔也晚了,可眼下的状态,也顾不了许多,兄弟们还是逃命要紧,就这样,武殿章被困在城中,当然他自己也是好隐藏的,虽说没能被元朝兵马抓住,但也从此和兄弟们失散了很长一段时间,知道朱元璋的势力壮大后,兄弟才重逢。当然,这都是后话,数不赘述。

常遇春挺枪上去(常遇春为救二哥)(5)

由此可见,神勇的常遇春为救二哥胡大海,单枪独臂力托千斤闸,谁知却在胡大海自作聪明的情况下,反而害了大哥武殿章。这样的故事,我们一开始就提到了,是不可能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然而正所谓故事听理儿,包子吃馅儿,武殿章即便是虚构出的人物,他的故事即便不是真的,但这样值得尊敬的好大哥,在你我身边,是不是比较常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