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经常吐奶是什么疾病(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吐奶)(1)

吐奶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现象,喂奶后偶尔吐奶多不是病态,男孩更多见一些。新生儿胃的上口(贲门)括约肌较松,而下门(幽门)括约肌较紧,加上胃呈水平位,吃饱奶后很容易象倒了的瓶子一样吐出来。

另外,哭后马上吃奶,奶头孔过小流出不畅咽下空气,气泡在胃中上浮时常将其上面的奶一起带出来。喂奶后马上换尿布,也容易在抬起臀部时造成吐奶。

以上因素引起的吐奶多吐得不很远,称为非喷射性呕吐,常发生于奶后,量多少不一,吐出奶的颜色没有变化。刚一吃完马上就吐出的奶和原奶是一样的,若过20分钟以后吐出来的奶却象豆腐脑那样,这是受胃酸的作用而形成的。这种呕吐虽不是疾病引起(医学上称为非病理性呕吐),但有时呕吐物吸入气管可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喂完奶后把孩子抱起来头伏在妈妈肩上,轻拍孩子背部,等孩子吸出气来再放平,可以减少呕吐。奶后让孩子向右侧睡,以免吐奶后吸入肺里。如果这样做了仍然吐奶,可让孩子抬高上半身,取半卧位,看看是否有效。贲门括约肌松弛的孩子,半卧位2-4周后吐奶多能自行消失。

无论采取什么措施也难止住的吐奶,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呕吐)。病理性呕吐的特点是多为喷射性,吐奶很远,甚至从口和鼻孔中一齐喷出。呕吐可发生于吃奶后的任何时间,吐奶最多,颜色可有变化,并常伴有腹部或全身症状。

幽门痉挛是医生对呕吐的新生儿最常下的诊断,家长还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疾病。实际上,凡是呕吐,幽门是一定要发生痉孪性收缩的,否则就吐不出来。医生可能会开1‰阿托品给婴儿往嘴里点,每次1-2滴,子奶前15分钟滴入。单纯的幽门痉孪就是不滴阿托品也会好的,不过父母往往沉不住气,认为有病总得吃药吧。

用阿托品还不止吐的婴儿医生就怀疑是幽门肥厚性狭窄,这种病在我国不算太少,因为胃的出口因肥厚而变得细长,奶液不易流出,于喂后可以看到胃本身的蠕动波,从肚皮外面也能看得出来。如果细心一点,可在右上腹摸到象花生米大小的包块,婴儿睡眠时腹壁放松,最容易摸到,那就是肥厚的幽门。确定诊断要做胃的钡餐透视,其实并不太难,让婴儿喝几口钡剂就行。幽门肥厚狭窄是要做手术的,一听说开刀,父母就会紧张,实际上这种手术很简单,仅在幽门上割一刀就行了,并不割穿幽门,只割开幽门括约肌,也不用缝,关上腹壁就完了。手术的效果特别好,开了刀当天吃奶就不吐了。

教科书上罗列了许多引起呕吐的疾病,如肠套叠、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等,患这些病的婴儿一定不会单纯吐奶,还会有各自的种种表现,婴儿也不会那么轻松。不过家长还是应该保持警惕,想到还有许多引起呕吐的原因,可疑的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