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人生无题打油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生无题打油诗(读诗插秧歌心地清净方为道)

人生无题打油诗

读诗|: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古代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化遗产,除去我们熟知的唐诗、宋词等之外,在佛教界也流传下来很多佛界诗辑,这些作品也透视着人生百态。“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就是出自南北朝契此和尚的《插秧歌》,这首诗的本意就是教诲世人知道以退为进,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领悟生活的真,无论失意和得意,都请你选择淡定;你的修养,来自于是否为他人着想,真正的智者,最懂得以退为进的智慧。全文如下:

《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偈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诗人将插秧这一平常的劳动来比喻为修道,认为人若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会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净明澈,这时人就回归到了本来面目,得大自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作为劳动,插秧的后退其实是在前进。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学会宽容别人,凡事退让一步为高。当你宽容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善的回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本诗化神奇为平淡,全显自然而然、法尔如是之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僧人种地耕地、担水砍柴,没有丝毫玄妙处,没有丝毫委屈处,不高推圣境,不思量分别,只是平平常常、直心正向、自自然然。赵州从捻问南泉普愿:“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答说:“平常心是道。”南泉指出此道不属知与无知。言知,即是妄觉;言不知,即是无记。正是:“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心地清静方为道”,清静心分为三种:(1)无疑的信心;(2)无垢的净心;(3)不杂烦恼的心。又《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应如常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心地清静既远离淫怒痴,成就三明。“退步原来是向前”此句含三意:一、手把青秧,自然退步既向前,显法而如是意;二、在世味、分别、憎爱前退步,正是道业向前的要诀;三、进是钱,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正是“一朝道在手,便把令来行”。


诗词内外:

契此和尚

契此和尚是五代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的游方僧,号长汀子。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契此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他经常背一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契此和尚乞食为生、餐风卧雪。他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转世。他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在日本,日本人把布袋和尚作为七福神之一。布袋和尚传说先后列入宁波市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于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