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事无如退步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修心养性禅悟人生诗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修心养性禅悟人生诗句(身心清净方为道)

修心养性禅悟人生诗句

一、《万事无如退步休》

宋 . 慈受怀深

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

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万事无如退步休”,世味正浓之人,往往事事追逐,处处贪着,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禅者正是在“退步休”的过程中,远离一切贪嗔烦恼,体得无为真谛。“休”即在一念这间,一念觉即万事休休,一念迷则万缘滚滚。“本来无证亦无修”,真如自性本自具足,不生不灭,亦非修证所可得。

二、《咏声》

唐 . 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廖。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声音不是无缘自生或从外而来,是因缘假合而生。如双掌互击,则有声出。声音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并非实有,只是假合,所以可说“太空恒寂寥”。此寂寥不属无声,也不属有声,亦是有声,亦是无声。

三、《莫漫求真佛》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薰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这首诗谈的是“自见本心,自成佛道”,也是《坛经·付嘱品》的主旨。佛教认为,人的本心本是纯洁无邪的,只是受了外在的“客尘烦恼”的蒙蔽,才隐没在污浊之中,因此要使迷惘的人生转化为觉悟的人生,就必须恢复清净的本来面目。

四、《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 . 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

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来不变,如同真如佛性,《心经》有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五、《无题》

文益禅师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这首五言律诗表达了法眼文益禅师赏花时的情趣,内中刻画景物,抒发感情,揭示禅机,颇见功力。法眼文益禅师在写这首诗时有过这样一个背景:“师(法眼文益)一日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王命作偈,师即赋之。王顿悟其意。”这位李王便是南唐中主李璟。禅师的诗,以生花妙语写出了抽象的道理,李王能闻而得悟,说明也有相当的佛学修养。李璟的儿子后主李煜在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中,则把文益禅师此时所说的“空”,淋漓尽至地表现出来了。

六、《水中天》

无德禅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凡事皆是一步一步而完成的。修行亦不例外,贵在‘老实’二字,离此则无事可久,无法可成。当六根清净,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如人处红尘,心不染着,故说“身心清净方为道”。若要彻底悟道,就当破除一切习气、无明的惯性,故不可随过去的习气而为,应逆转而上,故借‘退步原来是向前’来说明修行的过程。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憨山大师曾言:“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四看妄想全消。”

七、《天下本无事》

拾得大师

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

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可怜无事人,未能笑得尔。

心无罣碍,名为‘清’;念无妄想,本自‘闲’。不明五蕴本空,六尘非有,故要“利”来满足于我,“名”来炫耀于世,自迷不悟,为欲所牵,欲心不断,为得名利权势,虚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来,片刻不闲;纵得短暂虚荣,也已精疲力尽。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着。一切梦幻,因缘假和,要及早觉醒,而知‘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执着,而恋恋不舍。若知三心不可得,则妄想自除;若悟无常不可求,则执着自破。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