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24】三国时期,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同窗好友,但两个人的性格却迥然不同。管宁对荣华富贵看得很淡泊,一心钻研学问;而华歆却羡慕权势,不愿读书。有一次,两人正在屋里读书,街上敲锣打鼓的,很热闹;原来是一位达官贵人坐着马车经过,车子装饰十分豪华,引来很多人驻足围观。管宁好像外面没有发生什么似的,继续认真读他的书;而华歆随即丢下书本,一溜烟儿跑出去看,对这位达官的威仪和架势羡慕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还在管宁面前绘声绘色夸个不停。这时,正聚精会神看书的管宁却越听越反感,他一把拔出身上的小刀,把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使两人分开坐,并说:“子非吾友也!”即表示从此同华歆断绝朋友关系。这就是“管宁割席”的故事。

从管宁割席身上学到了什么(管宁割席绝交及他们后来各自人生轨迹和命运)(1)

(图片,来自网络)

割席绝交、割席断交、割席分坐、划地断义、割袍断义等引申的原型都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割席,汉语成语,比喻两个至交好友划清界限,中止交往,一刀两断,不再为伍。

有感于管宁割席绝交的故事,以及他们后来各自人生轨迹和命运,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管宁,字幼安。他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后裔,“齐相管仲之后也……汉兴,有管少卿为燕令,始家朱虚,世有名节,九世而生宁。”(《三国志·管宁传》)东汉末年,局势动乱,管宁避乱居辽东,聚徒讲学三十余年,后还乡入魏。他清廉自守,气节高傲,魏文帝拜其为大夫,明帝拜其为光禄勋,管宁皆坚辞不受,以布衣终老。

华歆,字子鱼。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后任尚书郎;汉献帝时,任豫州太守;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华歆”,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侯;及曹丕称帝,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拜太尉,封博平侯……华歆,可谓是官运亨通。

管宁与华歆从同窗好友到割席绝交,固然是件极其伤感情的事情。虽然他们两个人性格迥然不同,但从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来看,他们却有着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两人都是不折不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人。

管宁割席,只是表明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志趣不同,倘若以此论断管宁优于华歆,甚至贬斥华歆贪慕虚荣、一无是处,实是有失偏颇和公平,同时也是对原文的一种误解。管宁割席,见微知著只是交友之道,即告诉人们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否则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管宁作为不慕荣华,不贪金钱的自律典型加以褒扬,而华歆呢,之所以被贬责为贪慕虚荣、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奸佞之臣,是因为他是活跃在汉魏时期(曹操阵营)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其实,历史上的华歆是政治、军事能力卓越的全才,尤其是在为曹操做事期间,他的能力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官运才开始亨通。正因为他博学多才,思维周密,能力出类拨萃且有卓越的表现,他才逐渐步入曹魏的高层之中,并成为汉魏的重要人物之一。

纵观那段历史,华歆当上大官以后,不仅没有忘记当年与他割席绝交的旧友管宁,他还多次推荐管宁的才华,甚至诚心诚意写信要让位于管宁。而且,据记载:“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三国志·华歆传》)可见,华歆还是为官清廉,乐于施人,且品行高尚的人。

反观管宁,发现华歆“锄菜见金”,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被视为“见利而动心”;或以门外有官员“乘轩服冕”而过,华歆跑出去看了,就是“心慕官绅”,趋炎附势,甚至不惜与自己交情多年的朋友割席绝交,未免显得有些太刻薄了,也有失偏颇。虽然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但毕竟见微知著,充其量只是交友之道。而且,从为人之道来说,管宁也是缺乏容纳他人气度的。如果多一些观察,做事不要过于武断,不要轻易下结论,或许可以做得更好。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更多的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也是会变的,也可以改好的,痛改前非了,就可以重新做人,如“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人各有志,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机遇,造就不同的人生。管宁和华歆也确实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人入仕为官,一人归隐田野。至于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也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