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穿行在漳州东山海域,海面洁净、蔚为壮观。原本被密集养殖区阻隔的波涛,如今也荡漾起来,海原本的模样重新展现;渔排上,一口口网箱内肥美的鱼类被装上渔船,码头上运载海鲜的车辆来回穿梭;靠岸后,观海亭、夜景灯光秀、音乐餐吧、民宿……“一岛一景”,尽享海上美好时光。

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1)

东山县下西坑村合理规划海上养殖区,扩宽海上航道

作为全国第六、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近年来,漳州市东山县以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契机,全方位做强海洋经济,打响“海上东山”品牌,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生态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等国家级荣誉。

如今的东山县,生态佳、养殖兴、旅游旺,正蓄力朝着“国际旅游岛”的目标阔步迈进。

浮球“泡改塑”、扩航道

海上生态治理攒“底气”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守护好东山海上生态,就等于为东山攒下更多发展空间。

在这场海上生态“保卫战”中,东山县下西坑村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海鲜和海菜吊养浮球“泡沫改塑胶”,合理规划扩宽航道,让海水“活”起来。

下西坑村养殖大户许建添介绍,受浮力和传统养殖设施的限制,以前,养殖户以泡沫浮球为主,在海域上吊养海蛎,但经风吹日晒,泡沫浮球易脱落,形成海洋垃圾。现在改成塑胶浮球,浮力也不错,还更环保,且使用寿命还是泡沫浮球的3倍以上。

下西坑村党支部书记许桂喜介绍,考虑到养殖户对更换塑料浮球的资金顾虑,政府采取给予养殖户改造补贴,即养殖户出资约1/3,政府补贴约2/3。同时,政府对原旧养殖设施统一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回收处置。

“航道被堵,海水流通不畅,不易于守护海上生态和发展海上经济。”许桂喜介绍,近十几年来,下西坑海上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群众的“当家产业”。但随之而来的是养殖业无序盲目发展,挤占航道、锚地及其他海洋产业发展空间。

2018年,下西坑村办理海域使用权证书后,将村集体的5000多亩海域分成6片,通过采取清理航道、规划渔港停泊区、要求养殖户在海域上留出200米宽的主航道、建设新型塑胶渔排等措施,逐步升级海上生态养殖。同时,下西坑村还成立海漂垃圾打捞队伍,全面清理辖区海域内海漂垃圾。

下西坑村海域的蜕变,是东山县海上生态综合整治成果的缩影。近年来,东山县坚决守护好海岸、海湾、海岛、海滩、海水“五海”资源,下大力气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总投资1.25亿元的八尺门退堤还海贯通工程,在福建省率先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划定出“可养区、限养区、禁养区”,同时狠抓无序养殖治理。3年来,东山已累计清退或迁移对面屿、东门屿、大坪屿等无人岛周边渔排近4万格、筏式吊养约4000亩。现在的东山县,已是全国重要的出口海捕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全国十大美丽海岛评选第一,连续五年蝉联“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还被中央作为33个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典型示范区之一向全国推广。

海上养殖“传帮带”

一户带着多户致富

海上生态环境提升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带动海上养殖户提升养殖技术和提高养殖产量。

东山县岐下村便是带领辖区养殖户致富的典型。岐下村作为一个以养殖业、浅海作业为经济主体的农牧渔业大村,全村有700多户村民从事养殖,生产经济鱼类、虾类、贝壳类等,年产值上亿元,是东山县最大的“海上牧场”。

谈及岐下村养殖户的“发家史”,就不得不提及岐下村的“传帮带”文化。

近年来,岐下村通过成立海上牧场党支部,支部党员分成4组,党员带头先行先试,并组成内部交流平台,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全面对村内渔排养殖户进行挂钩帮扶。

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2)

东山县岐下村海上牧场党支部党员现场指导养殖户海上养殖技术

村民陈少义回忆,2020年,他发现村内海上养殖业兴起,便回乡搞起海上蓝子鱼养殖。但因缺少经验,钱刚投入的第二个月,他就发现自己的蓝子鱼大部分烂鳃。

得知陈少义情况后,海上牧场党支部书记陈细水赶紧赶到渔排上,对陈少义做养殖指导。一周后,陈少义的蓝子鱼恢复健康。2021年,陈少义加大投入,一年纯利润达30多万元。

除了现场指导和经验分享外,海上牧场党支部党员还经常帮村民垫付成本,缓解村民资金压力。村民陈文生以前是村里的扶贫户,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帮扶和村内党员的资金支持并解决销路,目前,他家盖起了三层楼,收入达到村内中等水平。

在东山,还有不少渔村像岐下村一样,将“传帮带”文化延伸到生产生活的最前线。近年来,东山县全力推动渔业生产、渔业养殖、渔业管理等“三渔同创”工作,并科学规划铜陵皇金鲍、下西坑贝藻类、岐下斑虾类、乌礁湾仿野生鱼类、宫前湾深远海养殖、东古亲营紫菜养殖等六大现代生态养殖片区,作为未来的支柱项目。今年上半年,东山县渔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增幅5%,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超过20万吨,增幅达到5.11%,均居全市第一。

设法造景点、深挖附加值

朝着国际旅游岛迈进

东山县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上旅游是东山的最大特色。

传统海上旅游规划多以海洋、沙滩和餐排为业态,带动提升经济效益,东山县则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尤其是东山县铜兴村,挖掘整合“海·陆·城”文旅资源,培育“一岛一景”,进行多产业融合,催生亲子旅游类、夜间旅游类、大健康旅游、大体育旅游等“旅游 ”业态发展,让海上旅游成为另一种生活方式。

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喜迎二十大追光向未来)(3)

东山县铜兴村打造的“海上梦想·家”景点全景图

“造景点,带动海上旅游,这样发展更长远。”铜兴村党支部书记张鸿仁介绍,近年来,铜兴村通过邀请乡贤和设计团队等方式,为铜兴村量身打造网红打卡点,规划网红打卡点线路、建设景点旅游基础设施、网络上多维度推广景点等方式,造景点,并深挖景点附加值。

其中,铜兴村以“村企联姻”合作经营方式,启动铜兴村对面屿“海上梦想·家”项目,以海岛和游艇为背景,依托对面屿陆岛交通码头的现有设施,对对面屿岛上闲置民房升级改造,建设酒店(民宿)、网红餐厅、音乐餐吧、茶歇室等服务设施,并配套设置海上休闲观景亭、夜景灯光秀等,为游客提供娱乐表演、帆船帆板、赶海拾贝、垂钓、潜水等休闲体验活动。目前,铜兴村近1/4的村民(200多户)参与村内多个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年增收约500多万元。

如今,东山县正布局滨海旅游重点景点项目建设,谋划打造“一海九湾七基地”。“一海”即完善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延伸工业、旅游、水产等高质量海洋产业链条,打响“海上东山”品牌。“九湾”,就是把南门湾打造成现代与传统融合的网红打卡湾区;把屿南湾打造成有自然风光、文化底蕴、商住配套的清新浪漫湾区;把马銮湾打造成国际化滨海休闲度假湾区;把金銮湾打造成山海联动、文体旅融合的活力湾区;把乌礁湾打造成深呼吸、慢生活的生态康养湾区;把澳角湾打造成淳朴静谧的渔家风情湾区;把宫前湾打造成海洋文化、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综合体验湾区;把西埔湾打造成休闲垂钓、摄影写生、海上观光的亲海生态旅游湾区;把东山湾打造成集商贸物流、旅游集散、跨境电商于一体的现代服务湾区。“七基地”即高标准建设帆船帆板、文旅影视、摄影写生、研学培训、休闲垂钓、山地自行车、体育综合训练等七个旅游产业基地。

今日的“海上东山”,正蓄力朝着“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迈进。

来源:海峡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