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华秋色图作图步骤(鹊华秋色图)(1)

《鹊华秋色图》 [元] 赵孟頫,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0.2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七百多年前一位中年画家,为了慰藉年老挚友的思乡之情,诞生了一幅传世名画,那就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时年42岁的赵孟頫托病辞官,由济南回到了家乡浙江湖州。之后,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一位。 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他原籍山东济南,却从未到过故乡。南宋亡后,他弃官归隐,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这年,周密已经64岁了,见到从济南辞官归来的赵孟頫,自然想了解家乡更多的山水胜景。于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浙江画了这张描绘济南郊外山水风光的作品送给周密,来弥补他的遗憾。 《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华二字,分别代表济南的名山鹊山和华不注(音huāfūzhù)山。鹊山位于黄河以北,华不注山位于黄河以南。展开《鹊华秋色图》,只见鹊华两山左右对峙,体态迥异,刚柔互济。

《鹊华秋色图》左半幅

同现实中的景象一样,鹊山圆厚,如象背伏地;华山尖耸,如孤剑刺天。手法上,作者用解索皴和荷叶皴来表现华山的挺拔高耸,而对于平顶的鹊山,作者则采用了披麻皴来表现它的坚实浑圆。 《鹊华秋色图》以平远构图,画面开阔,有很大的纵深,景物由远及近,排布妥帖,十分丰富。 左半幅:四间赭黄顶的屋宇掩映在红绿秋林之中,近处一屋,门前柳荫下,舟楫旁泊,渔夫起网,一妇人倚门而立;中间一屋,门前晒着渔网,不远处,一人策杖而行;远处前后两屋,门前有五牛悠然。

鹊华秋色图作图步骤(鹊华秋色图)(2)

《鹊华秋色图》右半幅

右半幅:长汀层叠,杂木枯荣相间;远处水宽处,渔人撑篙撒网。整个画卷意境明净旷远,充满野趣。古人称,此画虽凭记忆所画,但正是济南八景之一的“鹊华烟雨”的最好写照。 南宋的山水画多为“边角山水”,也就是以小景色、局部景物作为画面的核心内容。而《鹊华秋色图》却是典型的全景式山水,构图完整饱满,显示了画家指点江山的气魄。 赵孟頫倡导“贵有古意”,刻意学唐人画风,扭转了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转向质朴自然,推动文人画走向全面成熟。《鹊华秋色图》笔法随意自然。这种笔法后来就成为元朝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赵孟頫此画的本意是以画寄意,因此他打破写实常规,把给他留有深刻印象但位置分属黄河两岸的两座名山画在了一起,甚至在画上的题识中,写错了二山的东西方位。

鹊华秋色图作图步骤(鹊华秋色图)(3)

乾隆题字

元明两代,《鹊华秋色图》一直藏于民间,直到清朝,此画才被收入皇宫,成为乾隆皇帝的爱物。乾隆皇帝曾亲笔书写“鹊华秋色”四个大字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乾隆十三年,乾隆东巡济南,北望鹊华二山,想起了藏在皇宫内的这幅画迹,遂命侍从千里飞骑,从北京取画,与自己眼前之景进行印证,并在《鹊华秋色图》上题诗一首,盛赞造化的灵秀与画家的妙笔。诗中有“西鹊东华镜空里”一句,不露声色地纠正了画家的方位之误。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此画与大批文物一起,被运到了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989年,台湾以横四连形式印发了《鹊华秋色图》邮票,弥显此画的珍贵。

鹊华秋色图作图步骤(鹊华秋色图)(4)

赵孟頫像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博学多才,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是元代当之无愧的书坛盟主。他能诗文,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才华横溢、风度卓然的赵孟頫,引得元世祖青睐。他被请到宫廷。赵孟頫虽然官至翰林学士,但作为宋朝的皇亲国戚出仕元朝,政治上终不得意,内心矛盾而痛苦。他只有寄情于书法丹青,求得心灵的平静。 他的山水画取法董源、李成,山水竹石多用简率的水墨法,是典型的“文人画”,主张以书法入画,注重以画寄意。

鹊华秋色图作图步骤(鹊华秋色图)(5)

赵孟頫自画像

元代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院体画而成为画坛的主流。赵孟頫是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他是一代书画宗师,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明代董其昌誉为“元人冠冕”。《鹊华秋色图》正是赵孟頫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作。

来源:明府城

获取更多旅游资讯和旅游攻略

畅享智慧旅游便捷之旅

参与活动还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欢迎关注济南市旅游局微信jnslyj和新浪微博@济南市旅游局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