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心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你是谁)(1)

别让你的心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你是谁)(2)

6名报告团成员向听众挥手致意。

别让你的心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你是谁)(3)

台下的年轻人听得聚精会神。扫二维码 看报告会

5月20日下午的“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不到90分钟,先后响起45次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也是一场属于这个群体的聚会,不同时期的建设者相聚于此,分享着同一份荣光。

听众中有港澳青年,他们表示“是祖国对于香港的深厚情谊筑造了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有新一代的水利学子,报告会结束后,同学们还止不住讨论“东深人”身上的精神。

工程建设中艰辛和快乐感同身受

报告会上,工程早期建设者代表、年过八旬的王寿永、符天仪,参与新世纪初改造工程的第二代建设者代表熊振时、严振瑞,第三代建设者代表、目前守护在对港供水第一线的佟立辉,以及香港在穗读书的大学生郑禧年等6名报告团成员在现场作报告,香港水务署高级工程师连登泰以视频方式作报告。

坐在观众席上,苏光华仿佛又回到了参与东深工程建设的那个年代,他是工程三期扩建和四期改造的参与者,时任广东省水利厅材料部部长、办公室主任。“我们很多人听了都热泪盈眶,工程建设过程中艰辛和快乐,太多的感同身受。”他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苏光华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三期扩建工程,东莞的交通并不便利,到现场走线路、找料场,山路一走就是两三天。而参与四期改造工程那会儿,他在材料部负责过一段时间的材料供应。“当时的材料供应点有30多个,需要一个点一个点地送到现场”,他说,高峰期时,自己经常两三个月也回不了家。

尽管那时候经常日夜加班,但大家的心情始终是兴奋而愉悦的。苏光华说,“因为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安全、优质、文明、高效的全国一流工程。”他回忆起,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工人们最爱唱的一首歌是改编的《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就是“东深人”最好的精神写照。

同样的,谈起参加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经历,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防洪与工程建管部部长、一级调研员曾金鸿有太多的难以忘怀,例如当年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让千军万马变成“一支枪”,充分调动了各个参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劳动竞赛让大家形成一种共识,从‘你让我做好’变成‘我想主动把它做好’。大家你争我赶,形成保证质量且高效完成的良好施工氛围。”

曾金鸿表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能够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具有非常大的政治意义,“特别是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在建党100周年获得这样的荣誉,意义非凡。”

新时代“东深人”传好守护接力棒

今年59岁的李先平,已从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者变成了守护者,现任粤海水务粤港供水公司纪委书记。上世纪80年代,他参与建设了二期扩建工程。

回忆起参与建设二期扩建工程的场景,李先平记得,“夏天太热,要把茅棚房旁边拆下通风;在冬天最冷的时候,由于茅棚建在供水渠道边,垫一床盖两床被子也不足以避寒。”他说,泵站之间来回的最快方式是骑单车,而夜间骑单车下坡时,双手紧握方向盘,口中含着手电筒,一路颠簸,十分危险。

有着与报告人共同的一线建设经历,李先平完全能感受到“要高山地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万丈。他说,一定要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时代精神带回到公司,让年轻一代深入学习,做好守护者、传承者的角色。

“安全供水,供安全水”是东深供水工程守护者们牢记于心的铁律。报告会上,粤海水务水质管理经理佟立辉倾情讲述了新一代守护者们在守护水质安全上的种种付出,赢得台下热烈的掌声。今年79岁的易兴恢曾任东深供水局副局长、总工程师。谈到“水质”,他记得,自己退休前每天和香港方面沟通确认水质,以及在保障水质方面倾注的大量努力。“东深供水工程是很多广东水利人毕生的心血,也是一生的荣耀。这份荣耀属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他说。

“东深工程背后还有很多这样的家庭”

看着报告会上展示的一张张老照片,观众席上的黄淑芬思绪万千。她是熊振时的妻子。熊振时担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的那段时间,黄淑芬既要忙工作,还要一个人照顾家中的老人小孩,就连住院动手术一个月,也没让丈夫照顾,全都靠着自己克服。

“家人的支持是应该的,我也没做什么特别事,不值得一提。”黄淑芬说,东深工程背后还有很多这样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各自面临的难题,但大家还是以工程为重,争分夺秒,大家齐心一致,最后才成就了东深供水工程。

符天仪的女儿吴蔚昨天第一次完整地听母亲讲述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故事。她才知道母亲原来曾经参与过如此重大的水利项目。母亲与一众同学投身东深供水工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她为之感动。相比之下,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委屈显得如此渺小。作为女儿,她为母亲而感到骄傲,为全体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感到骄傲。“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说到此,吴蔚红了眼眶。

为了照顾年幼的女儿,兼顾家庭和工作,严振瑞的妻子邓思明辞掉了银行稳定的工作,在家附近重新找了一份财务的工作。“他们在前线奋斗,我们家人在背后做强大的后盾,全力支持,做好保障。”

由于相处时间极少,严振瑞的女儿小时候曾错把爸爸误以为是亲戚。在昨天的报告会上,严振瑞重新提到了这段“笑料”。女儿严其馨表示,听了报告会后,她更加了解父亲的工作,也更深刻了解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性。“所有建设者都是伟大的,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值得我们敬佩。我以后可以更自豪地跟别人说,我的爸爸是参与过东深工程的工程师。”

对港供水史促港澳青年饮水思源

“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没担心过‘缺水’这件事,一打开水龙头就有源源不断的水。”在报告会上,香港青年郑禧年讲述着他对于东江水的认识。的确,经过多年建设提升,目前东江供水工程每年设计供水量达到24.23亿立方米。今日的香港青年对“缺水”概念已极为陌生,对56年前那段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史更是模糊。

目前就读于暨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翁惠煜就来自香港,小时候,她的父母经常会对她说:“香港人喝的水是从东江运过来的!”

“东江水怎么能够改道运来香港?”每每听到父辈的感慨,翁惠煜的心里总是不时疑惑。听完报告后,她的疑惑终于得到了解答——“是祖国对于香港的骨肉情深筑造了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翁惠煜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祖国用巨资帮助香港解决水荒。为了保证对港供水,无数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地投身到国家工程里面。“我可以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有国才有家’的精神,非常伟大。”

翁惠煜还表示,“作为香港青年,我们应该将这份感情延续下去,这份情谊是相互的。”

同样来自香港的暨南大学大四学生杨景烟则表示,未来,自己要向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学习,发挥艰苦奋斗、无私贡献的精神投身于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每个建设者都勇敢地奔赴前线,为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作为香港人,我们也要心怀祖国,饮水思源。”

实际上,东深供水线流淌的血脉亲情不仅连接着内地与香港,更凝聚了澳门同胞的心。来自澳门的林静雅告诉南都记者,虽然她与她的父辈们没有经历过水荒,但仍然深受触动。“整个东深供水工程没有任何智能设备,建设者们就靠着手挖肩扛,夜以继日完成了任务,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林雅静还表示,澳门与香港同样有着深厚的血脉亲情。祖国能够解决香港的水荒难题,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深人”言传身教激励水利学子

东深供水工程首期建设时,没有计算器、电脑画图、复印机……就靠着计算尺、三角板、绘图仪等,一点点计算、画出来。报告会上,东深工程首期建设者王寿永还特地拿出了他的计算尺,那是半个世纪以前,设计人员计算画图的必备工具。

“听完报告会之后,我才知道东深供水工程初期建设那么艰难。”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张广冉感叹道,现在他们使用的计算工具已非常先进,此前,他们从未接触过如此简朴的计算仪器,只在资料上略有了解。可以看到国家在几十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他非常自豪。

张广冉还表示,报告会结束后,他和他的同学们止不住地讨论“东深人”身上的精神。“虽然我们现在的建设也有苦累,但与前辈们的经历相比起来几乎不值一提。我们都觉得一定要继承这种优秀的精神,因为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克服种种困难。”

这样的效果正是张芳枝希望看到的。张芳枝是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部部长兼市政工程系主任,她表示,对于成长在新时代的水利专业学生而言,老一辈建设者们将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以“东深人”的精神言传身教,更能触动他们。当中不仅有奉献精神,也有创新精神。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老师李国晓也表示,在今后的课堂上,他将不断向学生传递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

李国晓还透露,今天来到报告会现场的不仅有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在读学生,他就在会上“偶遇”了学院2012届的一名学生。目前,这名学生已成为粤海水务的一名员工,守护着对港供水生命线。

“实际上,工程建设中有很多技术攻关难题,需要依靠专业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去解决。我们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精神更值得向学生传递。”张芳枝希望,日后能够多多举办此类学习教育活动,“最好能走进水利校园里”。

是祖国对于香港的骨肉情深筑造了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无数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地投身到国家工程里面。我可以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有国才有家”的精神,非常伟大。作为香港青年,我们应该将这份感情延续下去,这份情谊是相互的。

——来自香港的暨南大学文学院大二学生翁惠煜

04-07版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刘丽君 邹高翔 王佳 夏逸陶 黄超

执行统筹:裘萍 陈实 李阳 关健明 陈伟斌 李湘莹 陈军 任伟

内容统筹:江英 金国华 陈成效 卫志凌

活动统筹:高燕如 刘晓雨

采写统筹:代国辉 莫郅骅

采写团队:代国辉 莫郅骅 夏嘉雯 郑雨楠 王美苏 实习生 梁思华 刘安琪

编辑团队:黄亚岚 诸浩

视频团队:张静 李孟麟 陈东晖

摄影团队:钟锐钧 张志韬 马强

直播团队:林嘉柳 陈赟健 张静薇 崔俊超 谭伟 林妃波

视觉团队:张许君 欧阳静 林军明 吴怀宽

活动团队:黄璇 黄莉佳 李伟君 王加 陈泽南 蔡文静 房琬 李思彤 实习生 詹增泽

审校:刘秀兰 严文静 丰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