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有记忆以来,市面上流行过各种发色、唇色、发型、眼妆什么的,几年一变,花样百出。唯独这满口的牙,好像没搞出什么特色——一直以来,整齐又自然的大白牙才是主流审美。

然而后来我发现,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族群,曾创造出了千奇百怪的“整牙”手段,那些牙上贴金镶钻的,根本就不算什么,有些稀奇的花样,我估计你都想象不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世界各地人民创造出的各种不被定义的、花里胡哨的“整牙”手段。

镶牙:富贵且实用

影视作品中,往往是反派或者搞笑人物,会搞一口大金牙,一看就感觉这人有点贪财、俗气、浮夸之类的气质。

然而,用金银镶牙,原本是跟这些关键词毫无关系的。金银实际上是很理想的补牙材料:延展性好,容易塑形;硬度小,不会对天然牙造成磨损;性质稳定,不易锈蚀,对人体也基本无毒。因此,自从18世纪欧洲牙医发明了镶金牙技术之后,直到20世纪末,金银都是通用的“牙齿补丁”:或被做成整颗假牙;或用于填补龋洞、包裹坏牙。

你回忆一下,是不是感觉在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家嘴里见到过几颗金牙、银牙?

图片来自:wikiwand

但用贵金属镶牙,的确也是一种直观的财富象征。所以镶金牙不只是实用,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审美,以至于在更好用的补牙材料出现之后,金牙还是“很能打”,依旧保持住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如今中亚、拉美等地区,就有些年轻人明明牙齿健康,却故意镶一口金牙,以此为美、也显得富贵。美国说唱歌手中也有这样的潮流,有人不仅在好牙外镶金裹银,还会往金牙上再嵌宝石呢!

嗯,这很富贵!

图片来自:wealth daily

在历史上,人类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镶牙材料和技术。

比如古玛雅人,用绿松石等高硬度宝石镶补牙齿,并同样发展成一种审美风尚。他们甚至会在健康牙齿上钻洞,再敲入精心雕琢的珠宝,以此彰显贵族身份。

古代玛雅牙齿。有科学家认为用来固定宝石的粘合剂可能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图片来自:public news time

尖牙:张嘴就认出“自己人”

如果说镶牙是给牙齿做加法,那么相对地,也有人喜欢给牙“做减法”:通过故意打磨,将牙齿变成各种造型——通常是尖锐的锯齿状。

这种修饰牙齿的方法历史悠久,比如在瑞典发现的9世纪古墓群中,就有很多墓主人的上门牙被打磨过。

东非的阿法尔部落,年轻女性至今会磨尖门牙

图片来自:atlasofhumanity

非洲和东南亚有些部落,一直将磨尖牙习俗留存到了近现代。

近代还有学者专门记录下了这两个地区的各种牙齿修饰造型,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参考。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1)

1912年拍摄的刚果老照片,该部落成员无论男女,在15岁左右都会磨尖牙齿以示成年。

在这些部落,磨尖牙通常是成年仪式的一部分,有的是对所信仰野兽图腾的模仿。

此外,每个部落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牙型,因此不同形状的牙齿,还成为辨别自己人的标志。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2)

20世纪初,人类学家记录下的刚果赞德人牙齿形状:每个部落都有自己专属的牙型,张嘴就能辨别敌我。

黑齿:大概是美白太难

中国古籍中,常常用“黑齿”来代称中原以南的众多族群。从华南到东南亚再到日本,确实都曾有把牙齿染黑的习俗。

日本古代有女巫口嚼野果酿酒的传统。有学者认为,长年口嚼酸果会导致牙齿颜色暗沉,而女巫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黑齿便受到推崇、被人效仿。发展到后来,还出现了专门用来染齿的药水。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3)

古画中染黑齿的日本女性。日本最早用野果汁染黑齿,唐朝鉴真东渡带来更先进的冶铁技术后,日本开始改用铁浆染齿:将铁片或铁钉浸泡于药汤中,加入酒、茶叶等密封发酵两三个月,得到深褐色的黏液,称为铁浆水,反复涂在齿面以染黑。图片来自:live Japan

平安时代(约9~12世纪)起,染黑齿盛行于日本贵族男女及武士、僧侣中。后来男性染齿风俗衰退,但在女性中依然流行,直到1870年明治维新期间,政府颁布黑齿禁令,这一习俗才在日本逐渐消失。

东南亚各国的黑齿,则被认为是当地人吃槟榔的副产物。深红的槟榔汁长年浸泡,会使牙齿变黑,只有小孩才一口白牙。黑齿因此被视为成熟的标志,白牙反倒成了幼稚的表现,牙不够黑的人还要主动去染齿。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4)

老照片中染黑齿的越南女性。在越南传统文学中,美女都有一口黑牙,这一习俗,在近代法国殖民越南后消失。图片来自:the vintage news

关于黑齿习俗的众多猜想中,还有个有趣的假说:即便是有牙膏和洗牙技术的当下,要保持牙齿洁白无瑕也不容易。但如果把牙搞成均匀的黑色,就看不出牙垢牙斑什么的了,反倒比一口斑驳的黄牙美观。

听上去,居然还挺合理......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5)

最早的黑齿或许是嚼野果、嚼槟榔的副产物,但人们发现这一妙处后,便将染黑齿当作牙齿的“另类美容秘诀”了。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6)

东南亚地区的人们会用蒌叶包裹槟榔果、生石灰和一些香料,放入口中咀嚼。嚼完满口红色汁水,久而久之,牙齿便会染成深红色到黑色。(珍爱生命,远离槟榔!)图片来自:illumelation

凿齿:打掉门牙,好疼啊

除了黑齿,古代中国还有另一种奇特牙齿修饰的记录——凿齿。在《新唐书》等正史中,记载了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部分族群,有将门牙打掉的习惯。此外,澳洲和非洲也有凿齿的部落。

救命,听着就感觉牙疼!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7)

凿齿大多在青春期前后进行,少数是在结婚后,似乎也是一种成人礼。

但有西方学者研究了非洲的凿齿习俗之后,认为此举或许实用性大于仪式感:当地卫生条件有限,容易感染破伤风等疾病,患者会牙关紧锁,无法张口,而凿掉门牙,就能从病人的牙齿缝隙中灌入汤药和流食。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8)

1912年老照片,正在凿齿的澳洲原住民小姑娘

图片来自:australiazine

《新唐书》里描述华南凿齿习俗时也说:“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

在咀嚼食物时,门牙主要起切断作用,凿掉它不会严重影响进食。但门牙的有无,却会明显影响到吐字发音。所以非洲凿齿流行的地区,很多语言让学习者感到头疼——有不少发音,必须得没有门牙才能发得标准......外地人除非也凿掉自己的门牙,否则就学不会当地的标准口音。

对此我想说: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9)

凿掉门牙留下的宽缝,据说能让人发出极具穿透力的口哨声,是南非居民渔猎时的远距离通讯手段。

如今,凿齿在南非依然很流行,成为当地的帮派流行文化。这种没有门牙的咧嘴笑,因此还有专门的称呼:“开普敦微笑”(开普敦为南非首都)。

哈哈哈哈哈

让我看看是谁跟着一起笑了!

(是我)

开普敦有什么特别的(开普敦微笑你看了肯定跟着乐)(10)

“开普敦微笑”

图片来自:The 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