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秦琼,都是大唐开国名将,也都位列凌烟阁,一起被后世神化,当上了门神民间传说里,他俩是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哼哈二将,代表了唐营将领个人武力的最高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秦琼和尉迟恭谁最厉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秦琼和尉迟恭谁最厉害(门神之争三锏换两鞭)

秦琼和尉迟恭谁最厉害

尉迟恭秦琼,都是大唐开国名将,也都位列凌烟阁,一起被后世神化,当上了门神。民间传说里,他俩是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哼哈二将,代表了唐营将领个人武力的最高峰。

他们在正史中的形象,跟民间传说差不多。比如尉迟恭曾与齐王李元吉单挑,想不到吧,李元吉很能打的,李元霸人物原型,差不多就是将李元吉李玄霸(李渊四子,夭折)合在了一起。

李元吉听说尉迟恭很擅长马槊(槊,简单说就是骑兵用的长矛),很不服气,要求比划比划。尉迟恭不敢用兵器,空手迎敌,三战三胜,每次都夺下了李元吉的马槊。

还有一次是在战场上,攻打洛阳的时候,李世民带领五百骑兵出去打猎(李世民本纪里写作侦查),正好遇上王世充部队。对方大将单雄信一马当先,直奔李世民,危急关头尉迟恭斜刺里杀出,一枪将单雄信挑落马下。

这件事本身有点奇怪,就在不久前,李世民第一次攻打洛阳时,自己本阵被敌军包围,单雄信一度杀到了李世民驾前,幸亏被李绩(徐世绩,也即徐茂公)喝止:“这是秦王,不得无礼。”

单雄信听到后立刻仓皇退下,李绩和单雄信都是瓦岗旧将,而且有刎颈之交(单雄信被李唐处死时,李绩割了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给他吃)。李绩喝止不奇怪,单雄信如此听话,也说明他并不想伤害李世民,当兵只是职业,谁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以后失败被抓了呢。

人算不如天算,单雄信果然失败被俘,但李世民并不打算饶他(新唐书说是李世民下令,旧唐书则称是李渊下旨杀人)。但既然洛阳城前肯放过大好机会,单雄信为何短短几个月后重蹈覆辙?而且此事不管王世充传还是单雄信传都没有提及,既然被一枪刺落马,多少得受点伤吧。

这个就不多扯了,我们就当尉迟恭真的一枪挑落单雄信,从他跟李元吉比武表现,以及随后在洛水与窦建德对阵时,与生、梁建方三骑闯营,生擒了王琬(王世充侄子)来看,干翻单雄信也在情理之中。

秦琼也是以武勇闻名,跟随李世民征战时,每逢敌营中有武将耀武扬威,就命秦琼出战。秦琼单枪匹马,必刺于万众之中,但都刺中了谁?杀了那些敌将,从无记载,也就是说,说了半天,查无实据。

所以从正史记载看,论个人武力,尉迟恭表现更好,从封赏和待遇来说,尉迟恭也压过秦琼一头。虽然都位列凌烟阁,但尉迟恭排在第七,秦琼却是最末,再比如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恭受封一千三百户,仅次于长孙无忌,而秦琼只有七百户。

这里面当然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尉迟恭玄武门之变前只是个秦王府副护军,俗话说光脚不怕穿鞋的,所以数他最积极,事后也与长孙无忌并列头功。而秦琼当时已经功成名就,受封翼国公上柱国,当然要谨慎许多,况且秦琼年轻时负伤过多,以至于老来经常生病,卧床不起,玄武门事变,离他去世也不过12年,比不得尉迟恭年轻生猛。

但在民间小说里,他俩却掉了个个儿。隋唐演义里有这么一段,说是美良川之战,秦琼与尉迟恭大战数场,不分胜负,于是相约打赌,以两块大小重量相等的巨石为约,互换兵器,尉迟恭用秦琼的金装锏,秦琼使他的铁鞭,谁能把巨石砸碎算谁赢。尉迟恭砸了三锏,巨石方碎,秦琼则只用了两鞭,尉迟恭不服气,声称秦琼兵器太轻,算不得数。

其实金装锏更重,演义里铁鞭重120斤,金装锏每只64,两只合起来反而重了铁鞭8斤,这样描写的用意当然是侧面表明,秦琼武艺更高一些。三锏换两鞭的版本很多,有的甚至变成了尉迟恭挨了三锏,秦琼挨了两鞭,还有的写成三鞭换两锏,但不管怎么写,结果都是秦琼赢了。

不管哪个版本,都是虚构,因为秦琼和尉迟恭,擅长兵器都是马槊,不是铁鞭和金锏,想想就明白,骑马作战,武器当然越长越好,而且骑兵优于突刺,长矛肯定比铁鞭更具威胁。

秦琼和尉迟恭还真在美良川之战交过手,但不是单挑,双方都是主帅,结果仍是秦琼赢了,而且是大胜。

唐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宋金刚侵犯河东,李唐派出了两路人马救援。第一路先锋是永安王李孝基,被尉迟恭大败,副手独孤怀恩(李渊表弟)和唐俭(凌烟阁功臣之一)等人被俘。

有什么说什么,宋金刚这个人打仗很厉害,之前唐军几次和他交战,不仅无一胜绩,而且败的很惨,基本一窝端,主帅都没跑掉,所以在战局上,宋金刚此时握有绝对优势。

宋金刚这边统帅是寻相尉迟恭,唐军主帅当然是李世民,决策是李世民做的,被派去执行的人是殷开山和秦琼,严格点来说,殷开山是主帅,秦琼是副手兼骑兵统领。

李世民所作安排是,殷开山和秦琼为诱饵,把敌军诱至美良川,自己亲率三千精骑,从小路夜袭安邑。结果是两处皆传捷报,殷开山和秦琼在美良川大破敌军,斩首两千余,而李世民更是差点将尉迟恭活捉。

“秦王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等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斩首二千馀级。顷之,敬德、寻相潜引精骑援王行本于蒲坂,世民自将步骑三千,从间道夜趋安邑,邀击,大破之,敬德、相仅以身免。”

美良川之战虽然在唐史上仅仅只有数十字(毕竟秦王本人没参加这场战斗),但却是唐军与刘武周交战以来的首胜,意义非凡,李世民更是趁机死追到底(趁你病要你命,这也是李世民最擅长的攻击方式,不打则已,打就打到底),直接把刘武周给灭了,尉迟恭举手投降。

虽然美良川之战秦琼获胜,但其实他俩,都算不上唐军真正名将。大唐人才济济,名将如云,李绩、李孝恭、李道宗、屈突通…..秦王李世民更是不世出的名将,更不要说那个古往今来,可能只有韩信堪与相比的战神李靖

所以秦琼也好,尉迟恭也好,单独领兵做主帅的次数,真是乏善可陈。秦琼就这么一次,还是个副手,而尉迟恭更是投入唐营以来,虽然功勋高著,但仅混到一次单独统兵机会,还是在特殊情况下。

那是武德九年九月(626年),玄武门之变刚刚过去三个月,突厥犯境,在大局未定,局势不稳的情况下,李世民选择了铁杆尉迟恭带兵出征。但这只是一次很小规模的局部战斗,尉迟恭派出去的轻骑兵杀了对方几个人,突厥就主动撤退了,因为规模实在太小,尉迟恭甚至都没落到额外封赏。

与谨慎小心的秦琼不同,尉迟恭性格有很大的缺点。居功自傲,除了李世民,谁都不放在眼里,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交恶,甚至还打了任城王李道宗一拳,差点把他眼睛打瞎。

气的李世民警告他说:“知道国法咋写吗?为啥功臣善终的少?我以前认为是皇帝不好,现在觉得不完全是那样。就好比像你,我有心保全你,但你要天天这么胡来,恐怕连我也保不住。”

因为这些性格上的缺点,导致李世民此后不敢再重用他,但民间贬尉迟秦琼,却不是因为这个,尉迟恭最吃亏的地方在于他是胡人。

尉迟恭碑文上说,他本名尉迟融,祖上出自鲜卑尉迟部。尉迟是鲜卑一个分支,在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中立过大功,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后来北魏孝文帝推动汉化改革,下令一律改用汉名,拓跋皇族都改名为元氏,尉迟部便也用汉语谐音尉迟作为姓氏,这也是尉迟一姓的由来。

元朝是尉迟恭、秦琼等隋唐英雄人物民间形象形成的重要时期,原因就是元杂剧兴起,大量隋唐故事被改编成戏曲,搬上了舞台,对于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来说,戏曲远比小说更容易接受。

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尉迟恭秦琼为主角的杂剧,比如不伏老、单鞭夺槊、功德宴但元代同时是个对民族身份极其敏感的时期,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尉迟恭的鲜卑族身份被人唾弃,在很多杂剧里,他的名字被改成了胡敬德,甚至影响到了清代小说隋唐演义,隋唐演义里美良川之战,秦琼就叫他胡敬德。

与此相反的是秦琼,秦琼经历很曲折,先后历经隋炀帝、李密、王世充等数主,可以说是整个隋末天下大乱的见证者,几乎参与了每个重要历史节点。

对于说书人来说,秦琼的身世显然更有发挥余地,而且秦琼晚年也多少带点英雄无奈的悲剧感。秦琼年轻负伤过多,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正是用人之际,他却重病缠身,难以行动,只能聊以自嘲:“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一正一反,一扬一抑,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三锏换两鞭等各种段子,还要尉迟恭喊秦琼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