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5月27日电题:秦巴山区,这是他们脚步轻盈的“新生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全县乡村振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全县乡村振兴
新华社西安5月27日电题:秦巴山区,这是他们脚步轻盈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张斌
傍晚,55岁的盘龙村党支部书记颜显琴迈着轻快的步伐,顺着新修的步道,行至村里的观景台眺望:远处,群山逶迤、终年秀丽;近处,漫山桃园、累累果实。
盘龙村是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一个行政村,因地处秦巴山区,交通受阻、产业不兴,曾一度被贫困束缚。
“脱贫攻坚时期,我们组织老乡种桃树、谋产业,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颜显琴回忆道。
经过多年发展,观光路修好了、通村路铺平了,村里千亩桃园也逐渐进入盛果期。一切都在步入正轨,但颜显琴却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比如,产业越做越大,村级财务管理首先就是难题,各项收支结余,村会计觉得复杂,我们也是外行,只能每次都从外面聘请专业会计,生怕出错。”颜显琴坦言,“靠经验和热情,组织群众我在行;但要进一步把产业往前推,我急得白头发不停地往外冒。”
颜显琴的“本领恐慌”,也是乡村振兴中不少村党支部书记的焦虑所在。汉阴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超说,随着数亿元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到各个村,如何盘活这些资产,是摆在村党支部书记面前的难题。
解决难题,唯有不断探索。近年来,汉阴县根据村情不同,正在将脱贫攻坚时期成立的合作社逐步整合为联合社、企业,促进乡村产业壮大发展。
盘龙村所在的蒲溪镇已成立汉阴发龙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由县、镇、村共同出资成立,占比不同权重的股份。蒲溪镇镇长叶建明说:“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进一步打破产业梗阻。”
“我们村干部专注组织群众生产、维护村级环境,而销售果蔬、打造品牌等事项公司有专人来做。”颜显琴说,“现在得心应手多了。”
精细化分工,让村干部们轻装上阵、施展才能;嵌入产业链条,让更多老乡腾出时间、享受生活。
百余公里外,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西华村,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锅炉火焰正旺,食用菌生产已进入原料棒杀菌环节。
“我们生产茶树菇、香菇、木耳等多个品类,经过多年实践,现在已经形成固定的产业链条,从生产到销售,老乡们都能参与其中,在家门口赚上轻松钱。”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
引入专业化公司、下派技术专员、提升种养技术、提前签好订单……记者在秦巴山区采访发现,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山区产业正在悄然升级。
产业升级也带来生活之变。镇安县米粮镇光明村,宽敞平坦的步道上,傍晚散步消暑的队伍逐渐庞大。修剪完前院后屋的花草,62岁的村民王年斌叫上老伴,也加入其中。
“过去哪有空闲运动。”王年斌说,“如今,不愁赚钱、多了空闲,农村的新风尚就是运动。”
镇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魏林说,全县正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畅通销售渠道,好产业给老乡们带来好收益,也正在让他们前进的步伐更加轻盈。(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