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庆团圆#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南方中秋节

1、挂灯笼

每到中秋节临近,在南方的各个地方,都挂满了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灯笼,有手工制作的,也有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孩子们都早早的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灯笼(挂灯笼其主要作用是照明,更是幸福团圆的象征,代表着家庭一年之中平安无事。)

2、祭拜月亮

中秋佳节这一天晚上,南方的每家每户都会都把餐桌搬出门外,桌子上摆放出月饼、柚子、桔子、苹果等,用来祭拜月亮。

3、赏月吃月饼

“但愿人长久,里共婵娟”,中秋节这天,南方人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和家人聚在一起,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有说有笑,扯扯家常,谈谈人生。

4、包粽子

包粽子的习俗,很多人都会想到端午节。但是,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会有中秋节包粽子的习俗。这个习俗的由来据说是有原由的:这些地方在有时候交通不便,当屈原的消息传来时,已是八月中秋,为纪念屈原,于是就形成了中秋包粽子的习俗。

5、放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许愿灯。每当中秋佳节的这一天晚上,南方的天空上随处都会着一闪一闪的漂亮的孔明灯。孔明灯据说是三国的蜀国丞相孔明(诸葛亮)所发明,故称之为“孔明灯”。人们希望通过孔明灯把所有晦气、厄运都带到九霄云外,并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让苍天知道,祈求实现。

6、吃汤圆

月是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称之为“团圆节”。吃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北方中秋节

北京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兔儿爷,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

古人素有将圆月视为美满、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敬月习俗源远流长。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2、天津

天津有独具特色的中秋习俗。每到中秋节,妈妈都会让孩子穿兔鞋,戴兔帽。所谓兔鞋就是将童鞋的鞋帮缝制成兔子形状,绣上红色的兔子眼睛,缝缀两只长长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赏月时,天津人还要给婴幼儿戴上竖着两只长耳朵的兔帽,寓意驱邪祈福、健康长寿

中秋之夕,天津还有“螃蟹爬月”的习俗,买回几只肥蟹,养在盆中,中秋月圆之时,用制钱(老钱)包裹浸油纸捻,绑在螃蟹背上,点燃后放到院中,任其四处爬行,以卜来年财运走向。若螃蟹向屋内爬行,则预示来年财源广进,如向院外爬行则预示来年无财。

3、山东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中秋节之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习俗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文化结晶。都是长远流传下来的。我们要延续,敬畏。

中秋节古人习俗(南北方中秋节文化差异)(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