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地广景奇,上下五千年,不知有多少人文墨客因山川奇秀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非物质精神宝藏。
比如古昌州地的人文墨客们,经过唐、宋、元、明及清等多个朝代许多人文墨客共同的努力,发掘命名并发扬了昌州地多个版本的古昌州八景:准确说昌州地辖三县(先是昌元、静南及大足,后静南并入昌元及大足但永川加入)至少有三个版本。
先从后入的永川说起吧:古时有八个地点因景色秀丽,广为世人尊崇,后被当地人文墨客称作“永川古八景”。这几处相继被命名为铁岭夏莲、石松百尺、圣水双清、桂山秋月、三河汇碧、竹溪夜雨、八角攒青、龙洞朝霞。
岁月流转,时至今日上述地方的风景或已消失,或已面目全非。不过,从古人的诗词中,我们还可回味一下当时的胜景。
三河汇碧
城区三岔河一带,是永川河、永川河、玉屏河的汇合点。三河汇流,形如篆文“永”字,秀水碧波,犹如一幅天然字画,得名“三河汇碧”。
竹溪夜雨
在今卫星湖街道内有一条大竹溪,两岸细竹丛生,即或没有霜露的早晨,竹上亦有雨滴痕迹,所以被称作“竹溪夜雨”。下游有一石岩,形如狮子口,口中有古石刻,后因塑观音像,刮去大半。
桂山秋月
桂山又名桂子山,其旁支叫做北山(今桂山公园)。相传此山多桂树,四时清秀。每当秋天月夜,浓郁丹桂,花色灿灿,树影珊珊,得名“桂山秋月”。有人曾在此立碑,写有“桂山钟秀”4字。
铁岭夏莲
铁岭在今茶店附近。传说明惠文帝过此,曾在此休息饮茶。关于这个景点的来历,有种说法是附近有个尤莲池坝,池中并无莲,但有很多石孔,与莲相似,因名“铁岭夏莲”。还有一种说法是,每到夏天晴好的傍晚,阳光照在此处石壁上,会出现近似莲花的形状。
八角攒青
南大街街道内有一个八角山,一峰突起。山上有古庙名八角寺。
李天英有诗云:“自笑浮生五十年,芒鞋才踏八峰巅。星辰错乱平垂地,头角峥嵘欲上天。野竹绿侵松径里,霜枫红到寺门前。斜阳送客还留客,看取山城万灶烟。”
松百尺寸
吉安镇的石松坪有松化石,石上有松状纹。清乾隆《永川县志》载:“旧有峰如松,高可十丈,坪因以名,一日震雷碎之,分裂江泸间,其址尚存。俗呼雷烧松,杜工部诗所谓:‘万年松化石’即此。”
圣水双清
五间古有一座圣水寺。此地溪水环抱,竹木苍翠。寺后横卧一石,上有两孔,碗口大小,流水水清澈,久旱不干,因名“圣水双清”。
龙洞朝霞
阴山有一洞,下面有一水潭,传说洞中有龙,故名龙洞。每当旭日东升,潭水蒸发,烟雾蒸腾,因名“龙洞朝霞”。明代永川永川知县张时照有诗云:“积水依灵物,烟云吐纳中。朝来作霖雨,不与赤霞同。”
再看大足:大足八景分别为石坛夜月、东郭虹桥、白塔悬岩、滴水清波、南山翠屏、宝顶烟云、西池嘉莲、海棠香国。
石坛夜月中的石坛,位于大足县城郊外,有先农坛、社稷坛等四坛,入夜则月下生辉。当时县令李德写下“万里关山待夕晖,清光偏向静坛依”的诗句,描述静谧的环境和皎洁的月光。
东郭虹桥即大足城东当时能看到绕城流淌的濑溪河清波荡漾,桥上行人来往不断,时有文人心生喜悦,赞叹其“溪流曲曲绕城东,百尺长桥落彩虹”。故命名其美景为东郭虹桥。
白塔悬岩,也就是曾经的浓荫渡,不但能看见悬岩下的众多石刻佛像,还能一眼观三塔(如下图)。
时过境迁,虽然“滴水清波”这一美景没有了当年的风韵,被掩埋在荒山野岭之中,然而先贤们游历山川的闲情逸致却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滴水清波及金刚山与般若寺在高升镇旭光村5组,有一座山被当地人称作金刚山,山上坐落着般若寺。在大足,像般若寺这样直接以梵文音译命名的寺庙并不多见。
来自史料
南山翠屏之南山,古名“铧刃山”,又名“广华山”,距大足县城南2公里。南山自古就被列为大足十景之一。山顶至今尚存古玉皇观遗址,山中古木参天,蓊郁荫翳,修篁夹道,曲径通幽,向来就有“南山翠屏”之美称,是历代文人墨客纳凉品茗,吟诗作赋的最佳去处。清大足县令张澍赞曰:“夹路松声涌翠涛,丛皇秀色上霜袍,偷闲来问空王法,仰首呼通帝座高。”
南山石窟,因位于南山得名,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神仙体系完备的纯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书卷气最浓的一处石窟。造像起源于南宋,明清有增补,作品通编15号。有真武大帝,后土三圣母,三清洞,龙洞,宋碑5通,题记7则,清碑15通,清、民国楹联各1幅。
山顶至今尚存古玉皇观遗址,山中古木参天,蓊郁荫翳,修篁夹道,曲径通幽,向来就有“南山翠屏”之美称,是历代文人墨客纳凉品茗,吟诗作赋的最佳去处。清大足县令张澍赞曰:“夹路松声涌翠涛,丛皇秀色上霜袍,偷闲来问空王法,仰首呼通帝座高。”
谈起宝顶烟云,就是今天还在的佛湾,若遇雾天,烟雾迷蒙,变化莫测美不胜收。
西池嘉莲,即众多文人墨客看到署衙西池中莲花连年盛开美不胜收,当时大足县令李德想到写下了《爱莲说》的周敦颐,深有同感,于是在《西池嘉莲》写道:“怀兹芳洁有同心”的美言。
“海棠香国”诗云:“洛阳未许擅风流,独让佳名在此州。妃子午眠春昼永,天仙醉舞晚风柔。召公芳树千年馥,荀令奇香尽日留。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诗中所写,让人认识到昌州海棠花的独特风姿,这“奇香”的“芳树”,令“妃子”、“天仙”迷恋的“典郡”之“风雅”,绵绵余韵,至今不绝。
最后来说昌元之八景……
1.棠堰飘香
海棠堰在今昌元镇,此地所产的海棠花,色泽微黄,略带香味。天下人都知道海棠无香,而此处独有香,故以名堰。《同治荣昌县志》载:“在吴家铺,县北一百二十里,堰有香霏阁,阁下有香霏桥,故古名胜也。方舆考昔有调昌州守者求易便地,彭渊才知而止之,曰昌州佳境也。守问其故,曰:海棠无香,独产昌州者香,故号海棠香国,非佳境乎?”
2.虹桥印月
沿城西去马蹄骄,绕郭清流画意饶。十里晚烟迷古渡,二月分明印长桥。蝉光倒灿银河迥,兔魄低含雪浪遥。指点琼楼都在眼,劈开星斗荡兰桡。”这首诗是清代荣昌教谕谢金元对荣昌“八景”之一“虹桥印月”的真实写照,描绘了古桥的水光月色,显示它宁静秀美、妩媚动人的英姿。
3.宝岩飞瀑
七宝岩,岩临濑溪,傍山建寺,主殿为观音殿,岩壁上有明代大小石刻诸佛像。寺庙全景倒映在濑溪河中。在这样的景色里最容易萦绕于人们思念的应是寺庙的佛堂楼榭之清澈倒影的画面。佛像庄严,溪水碧绿,晴天时,岸上寺庙耸立于长天,水中倒影伸延溪底,溪水一片碧绿,寺影在水光中檐脊的花鸟小兽清晰可辨,颇称别致。新春初过,山壑田亩诸水,沿山倾泻入溪,形成匹练,颇为壮观。此时水中倒影也似乎伸展不开而摇曳。水珠飞溅,烟雾腾空,溪中倒影笼罩着一层薄纱,袅娜多姿。
4.古佛眠云
即是指城南里许白象山之卧佛寺,该寺半殿倚岩构宇,树木蓊郁,水气蒸蔚。山顶有奎星楼,重檐叠出,看去像七层高楼,细看又似三层楼阁,从楼底登上楼顶实是三层。大殿依岩横建,屹峙嶒嶙,纤悉无遗,正中为卧佛殿,塑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像。右为接引佛殿,接引佛手托莲花,全身直立,高丈余;左为燃灯古佛殿,燃灯古佛相貌俨然。
5.桃峰积翠
所指为桃峰岭,又名葛仙山,在县东南峰高镇境内,山上有桃树根从石头中长出,周围并无寸土。邑人相传古有仙翁遗桃核于此而生。宋代游人至此,赞曰:此岭露于众山之上,山色幽丽颇奇,此峰高也。
6.龙洞栖霞
县西北部的蟠龙镇昌龙乡境内有一九龙寺,《同治荣昌县志》载:有九山周围环绕,势如盘龙。寺前有溪可供灌溉,溪流蜿蜒而上,有龙洞,视之莫测,其际,每夕阳返照,霞光灿然。
7.鸦屿仙棋
宋代棋坛高手李戡是故昌元县人,故居在老鸦山鸭子池坝(今安富镇境内)年少时在赖坡山上读书,曾偶遇高人对弈,他在一旁观战,感悟颇深,便拜高手为师,苦学棋艺,最终成为宋代第一国手。宋人为纪念他,便把他在赖坡山观战的石盘称为“仙人棋石”。
8.石航秋水
县北五十里有三奇水库(现名为三奇湖),始建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是我县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其地属今仁义镇管辖。该水库,全长15华里,水域面积23.1平方公里,水深20多米,水面宽250多米,库容量1032万方。它由九冲、八沟、七十二湾,近200个山坡组成。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400余年的三奇寺,已沉睡于水下四十余年矣。
岂不知这三奇寺,乃是一个叫建僧的日本和尚建于明代的一座名寺。寺在金龟山下,寺右青狮、白象两山下锁水口,寺前遥有石山如航,此乃昔时荣昌八景之一:石航秋水。
这石航秋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
相传三奇寺主持建僧和尚性格恬静,沉默寡言,医术高明,为人看病,不收分文。因此,来找他看病的人日益增多。
有一年秋天,荣昌瘟疫流行,还有不少人身上长了很多疳疮子、脓泡疮,身上痒得不得了,抠了之后就流黄水。病人都到寺里来找他。建僧和尚就找来一些石匠,打了一条大石船,这条船很怪,没有船底,更奇怪的是放在水里也沉不下去。船修好后,他就叫这些病人上船去,说是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开始时,大家都不敢上船去,那个日本和尚就说:“快上来,我要开船了。”有几个胆子大一点的人就上到船上去了,这些人觉得水只淹到脚背上,好像踩在有船底的船上一样。一会儿,船顺风开到河中间,站在船上的人突然往下沉,最后全都淹到水里去了,但一眨眼的功夫,这些人又冒出水面,仍然站在船上。冰冷的秋水,冷得这些人上下牙直打架。上岸后,得瘟疫的病人就大吐一阵,把身体内的污物吐得干干净净,顿时,只觉得病就轻松了大半,得了疳疮的人经秋水一洗,身上也不痒了,疳疮也脱了疤,生出了雪白的好肉。于是,很多病人都争先恐后来赶渡河船,凡是渡过河的,一切病痛都没有了。几天功夫,和尚就渡了成千上万的人。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一些绅士恶霸、贪官污吏的耳朵里,于是,他们就一起来找和尚,要求普渡,和尚起初不愿意渡他们,他们就说,如果不渡,就要把庙子拆了,还扬言要赶走和尚。和尚只好请他们上船,但说了一句“在劫难逃”。眼看船就要到达对岸了,突然船一下子翻转过来了,船底朝天,这些绅士恶霸、贪官污吏一个也没有起来,全部淹死了。奇怪的是无底的石船也变成了有底的石船。和尚这时踩在烟波浩渺的水上,顺风、顺水飘走了,从此不知去向。
年深月久,石船就变成了一架翻转来的船形山,横在庙子前面不远的水中。因山奇水奇僧亦奇,此地就成了荣昌八景之一的“石航秋水”了,后人有诗赞曰:
禅关静蔽白云堂,一派澄潭涌佛光。
寺有奇僧来日本,山迎远水泛慈航。
临流宛接诸天界,蹑级疑登四大床。
普济众生千万亿,莫将浩劫问茫茫。"
是为传说而已。
光绪《荣昌县志》说:“寺前远山横列如船,即八景之石航秋水。前明日本僧建僧颇能诗。兹不胜录其感怀,有云:
日出扶桑是我家,顺风飘落到中华。
眼前景致般般别,惟有寒梅一样花。
昔人以山奇、水奇僧亦奇,故名三奇。"
《县志》将三奇寺因“山奇、水奇僧亦奇”而命名为三奇寺;因“寺前远山横列如船”而命名为石航秋水,还录了明时三奇寺的主持日本和尚建僧所写的一首感怀诗。
综上所述昌州三地无数的人文墨客共同发掘传扬了共二十四处人文景观,并均赋予了美丽的外衣供后世传颂,虽然美景现今大多不再,就算昌元前几年复制了浓缩版的昌元八景又能怎样?这一切都是前人留下的不是吗?
反观近现代的昌州地,乃至整个华夏,大自然一直在,而我们众多的人文墨客们,本该继续前辈的脚步,继续去发掘维护大自然的美并留传后世,然而几乎共同的杰作好像没有。有的只是少数个人繁星点点闪了几下而已。
也许我自知我永远都不会是一个文人,但我有先祖李少白绝对是文人,他书的“观音桥”早入史册,至于大家各自思量啰!
本文根据众多史料编辑(侵权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