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要干什么的(我们过的到底是什么)(1)

有些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

往前看,大部分传统节日都可以回溯到祭祀文化和宗教信仰,春节也一样。

所以在远古那个天地信仰和祖先祭祀盛行的年代,作为历法纪年里的第一天,当然无比重要。

一场盛大的祭祀和狂欢自然少不了,这就是春节最初的样子。

如果你问祖先们为什么要过春节?为什么要祭祀?当然是为了感谢上一年我们还活着,再祈祷下一年天神和祖先们继续保佑,多一些福泽少一些灾难。

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古人的视角里,在那场狂欢里,天神或者祖先是真正会来的,并且会和祭祀们沟通,也会享用那些祭品。

再然后农耕文明文化越来越兴盛,如果祭祀是和天神与祖先沟通第二年的新计划,那么这个计划里关于农业的比重也就越来越高。

比重变高,那么和农业相关的仪式,和农业相关的意义符号也会越来越多,到了后期和春节相关的习俗和仪式有100多项,分布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现在熟悉的贴春联放鞭炮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春天在亚热带地区的农业耕种中,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春节对于农耕文明里的人来说,意义自然就完全不一样,前一年的丰收,后一年的希望都集中在这里。

而且随着天文历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一年之始的意义也在变得越来越高,特别是关于“年”和“岁”,故事也开始随之出现。

这时候如果再问古人,你们为什么要过春节?那么答案就会变得不一样,除夕守岁和过年,这几个词里都有除旧迎新的意味在里面,特别是对于新的一年新的期待,在这一天正式启动。

那么你会说了,团圆和相聚么?这不是春节最重要的意义么?为什么以前没有?

不管是远古时代,还是农耕文明,其实家人是很少分开的,大部分人都在宗族里生活一辈子,甚至子孙几代都是生活在一起,那么团圆的需求自然没那么强。

比起团圆,这一天的祭祀意义,或者说这一天和祖先交流沟通的意义更强,与其说是和家人的沟通,不如说和神仙的沟通,和神仙商量一下来年的风调雨顺,和祖先聊一聊家族的兴旺发达。

而且在古人眼里,中秋和重阳的相聚味道更浓,特别是中秋,自从苏东坡出了水调歌头以后,中秋佳节和相思团队的意向就绑定在了一起。

春节真正和家,和团圆,和相思融在一起,其实靠的是整个城市化进程,当大城市开启人才虹吸以后,全国各地的人开始了大迁徙,而一年一度的春节作为一个大节日,一年没见自然要回家见一见,于是春节的意义就开始不一样了。

可以说从商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通开始,节日的团聚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就开始变成一种情感需求。

吃好喝好,祭祀祖先,除夕守岁,大红灯笼高高挂,祝福春联年年换,与其说是传统文化里的仪式感,不如说是一种能让家人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只要这些符号出现,春节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思念就会变成一种情感,感染每一个人。

有些人在这些思念里治愈了一年的不快,也有人在与这些人的相视一笑里重新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大年三十晚上,对着家人举起的杯子,放在爷爷奶奶碗里的一块肉,正月里对着那一个个一年未见的人时,那一声问候,递出的一支烟,都是一次情感的确认和连接。

小时候的我们,过春节想要的是吃好喝好,还有红包拿,还不用上学,那是快乐。

老人们的春节,想要的是看到一年未见的儿女来到面前,他们想要的是团圆,满足的是思念。

长大的成年人,也许你会说春节太累,不如早早吃个饭然后出去旅行,或者做好一周的学习计划,趁别人偷懒时好好学习,争取赶超。

但是换一个视角,深处都市多年的我们,对于那种邻居都不认识的陌生人社会里感受到的疏离和孤独,真的习惯么?

回家以后,虽然各种村里村外的八卦段子,七大姑八大姨的乱七八糟的关心,爸妈的热情和嫌弃让你忐忑,但是你不还是都屁颠屁颠回家了么?

因为家,在商业文明里,已经变成了最大的,也是最普世的情感寄托来源。

宗教已经被消费主义解构了,上帝给你的情绪价值,品牌和广告也能给你,传统文化里不管是祖先的寄托,还是仪式感带来的美好祝愿,也在被现代商业所取代,总有一款商品给你安全感。

而家,因为有爱你的人,它会一直存在,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春节,我们过的就是对于“家”这个情感寄托的一次确认,一次连接,还有一次加强,只要你还在过着春节,你和这个家的连接就会一直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