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姑娘在海边

柴然

一般而言,如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西人,对祖国大东海洞头渔乡的最初印象,正是通过当年盛极一时的电影《海霞》而得来。

这部根据作家黎汝清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故事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钱江、陈怀皑、王好为联合执导;编剧是大名鼎鼎的谢铁骊,此前,他已导演了电影《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龙江颂》《海港》《杜鹃山》《磐石湾》等;原为京剧演员的吴海燕饰演女主角海霞,一炮走红,似可与当年出演《春苗》的李秀明、出演(重拍片)《渡江侦察记》刘队长一角儿的张金玲等并列“一线”;而饰演了童年小海霞的蔡明,后来因多个春晚小品的成功,成为举国追捧的笑星,这少小便在电影中出镜,扮演小主角儿,自也成一阕自古英雄出少年。

渔家姑娘在海边百科(影道柴然渔家姑娘在海边)(1)

电影《海霞》公映于1975年。现在搜索记忆库,似乎还能复述来这个故事,特别是“海霞女民兵连在解放军的密切配合下,终于揪出了暗藏的特务,打垮了来犯之敌,击毙了匪首陈占鳌,彻底粉碎了台湾国党反动派侵扰我大东海的罪恶阴谋”,光明得多。自家买票看电影、学校发票看电影,看两遍,好像什么也记住了;另外,广播中常有《海岛女民兵》的连播传进耳朵。

实际《海岛女民兵》是文革前的创作,1966年书出第一版,1972年后,小说再版、重印。

黎汝清是南京军区创作组的作家,山东省博兴县人,早期以见习编辑和宣教干事等身份,参加过解放战争,获得过解放勋章,非常熟悉部队生活。他写东西早,量也大,《海岛女民兵》为他中期创作;他另有影响的《万山红遍》,大家也在广播中听过。

为《海岛女民兵》的写作,黎汝清两度到洞头,和海霞的原型人物汪月霞、女子民兵连、当地驻军六连,结下深厚友情。

电影公映后,全社会都在唱《渔家姑娘在海边》,一直传唱至今,孰知歌词正为他在洞头而草成:

大海边哎,沙滩上哎,风吹榕树沙沙响,

渔家姑娘在海边哎,织呀织渔网,织呀织渔网。

高山下哎,悬崖旁哎,风卷大海起波澜,

渔家姑娘在海边哎,练呀练刀枪,练呀练刀枪。

一首好歌可不得了。它比电影、比书、比汪月霞和洞头更有名。你不会大声唱来,也会哼哼几百遍。

渔家姑娘在海边百科(影道柴然渔家姑娘在海边)(2)

我对这曲子有过很深的感慨:它如此高亢、明朗、优美,在曲作者心中,是怎么萦回、盘桓而出?曲作者有多少这样美好的音乐情愫?

但我并不知道曲作者是王酩。却知演唱者陆青霜还唱了电影《春苗》插曲,也是很好听一首歌。我倒更喜欢湖南的一个女高音唱《颂歌一曲到韶山》;还有一个张越男,曾唱《北京颂歌》。她们的声音位置,都是非常高的。也说时代使然,翻唱这首歌的殷秀梅、宋祖英,名气都很盛,就嗓子论,却不好和陆青霜、张越男比。陆青霜好像就是这边临海县人。

也许因为词曲的完美结合,一度还让我想起日本作曲家远藤实和词作家井出博《北国之春》的合作。远藤实仅用了五分钟,便把曲子谱了出来。我感觉,《渔家姑娘在海边》也这样,有一个瞬间和永恒的关系。

洞头采风的第二天,从海霞军事主题公园返回驻地,我们一行人在中巴车上,反复地唱,大声地唱,我才低下头,在手机上查找:噢,原来是王酩的成名曲,打在全国头一炮,宣告一个音乐天才的诞生?

王酩因《海霞》的音乐创作也遭受过迫害。如《渔家姑娘在海边》这样的曲子,确实会对样板戏造成冲击。文艺界告状,那是能告到毛泽东那里去的。同样,北影厂拍《海霞》,谢铁骊就曾致信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也为拍摄能通过说过话。

该片拍摄的外景地,则不在我们今夏来开小众笔会的洞头,而在海南岛三亚西岛。一个东海,一个南海,最初的印象,错得离谱。

南海海水碧蓝,清澈见底;东海海水黛青,浓郁,好像自带着一股深沉的愁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