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提升青年归属感(60万年轻人加入抠门一族)(1)

与前几代人明显不同的是,这一届部分年轻人正在变得节俭起来。

9月,艾媒咨询发布了《2022年中国兴趣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对出生于1990年-2009年,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新青年”在传统消费方面颇为节俭,而更热衷于兴趣消费。

这样的结论从另一些报告中也能得到证实。暑期时,多个网络购物平台从年轻消费者的视角发布了消费报告发现,“能省则省”已成为当代一部分青年人的消费新现象。

青年“省”字当头,既是国家近年提倡勤俭节约和理性消费的正反馈,也是后疫情时代的理性选择。

当然,“省钱”不代表“吃苦”,相反,新一代青年更乐于把省下的钱,用于购买能充实感受、提升自我的事情上来。

01 抠·用天然植物洗头,10块钱能洗一个月

“我真的想安利给大家用无患子皮洗头,便宜且很多泡沫。”今年7月,24岁的林雨晴在豆瓣上加入了一个“抠门”小组。学习 “抠门生活”的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用天然植物无患子(也叫肥皂树)来代替洗发水。

只需要花十来块钱买无患子果皮后泡水,就够用洗一个月的头发。她细心与网友们交流了使用方法、用水情况、效果对比,这篇简短的小帖获得了上百次收藏。

z世代提升青年归属感(60万年轻人加入抠门一族)(2)

自制无患子“洗发水”

此外,雨晴的节俭消费习惯还包括用清水(或比洗面奶便宜的洗脸皂)洗脸、常用口红仅一两支、整个夏天除了参加婚礼没购入新衣服、外出就餐不浪费食物等。

6月末,关系要好的一位大学同学请她吃饭。在一家中餐馆,朋友点完6个菜、2份冰粉、1份面,还打算去买喜茶,最终被雨晴拦了下来。饭后闲聊结束,朋友直接打车回了家,担心错过末班车的她则打车去最近的地铁站。

“这就是我们消费观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楼栋点外卖这种事在我身上绝对不会发生,我感觉这跑腿费花得莫名其妙,而她可以接受超过50元的打车费,我却觉得‘肉疼’。”

那顿饭后,雨晴带着没有吃完打包带走的饭菜乘地铁,结果还弄脏了衣服。“我很讨厌浪费粮食,这会让我有负罪感。一想到还有很多地方的人吃不上饭,我就会难过。”

“抠门”在青年群体中已经不是个案,雨晴所在的抠门小组有近60万组员。

在经验交流区,有网友以办生日宴的名义向几位同事、友人要回曾经参加婚礼送出的份子钱;有网友依靠朋友们赠送的衣物度过三年,又转送给更多朋友,让二手衣物流转起来;还有的人因为单位有健身房,每天都在单位洗完澡再回家……

与组内其他人相比,雨晴的“抠门”习惯处于中间水平。她曾看见有网友分享食用过期面包、饮用过期牛奶,这已经超越了她的“抠门”底线。她认为,身体健康比钱更重要,不能为了省钱让自己不舒服。

02 不买·Excel列衣物穿着清单,大学生每月花费500元

比“抠族”更狠的一群人,也在豆瓣里,他们是“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这里有345049位组员。

在“消费逆行者”帖子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里,“衣服”成为了组员们“不要买”的首要对象。

大学生阿允在组内分享了降低衣服购买欲的心得。她用excel建了一个电子衣橱。衣服的类型、数量、购入动机、优缺点、价格一目了然。整理的过程中,阿允发现,很多衣服是冲动购买,价格不低,穿的频率却很少。

表格末尾,阿允统计了不同季节上衣与下衣的数量,据此来添置和淘汰衣物,并围绕已有的衣服来搭配新买的衣服。最近换季,想添置衣物的阿允,看到表格上还有那么多使用率低的衣服,购买欲瞬间消散。她决定先物尽其用,把已有的衣服好好搭配。

z世代提升青年归属感(60万年轻人加入抠门一族)(3)

豆瓣小组

在记账软件上,22岁的大学生刘静仔细记录着自己每天的收入和支出。学校食堂的早餐和午餐一共11元,每月话费45元,网费18元,洗澡50元,加上其他零碎支出,刘静一个月花费500,1500的生活费还能存下1000。

刘静在某App上的头像是一只金钱豹,她希望自己能像头像那样“金钱爆满”。大四前,刘静每个月的花销4000元,其中吃和衣服占了大头,直到遇到一个有存钱意识的朋友,刘静慢慢淡出了和室友一起“买买买”的生活,给自己定下了今年存下1万元的目标。

强制存钱后,刘静发现,白开水泡茶比奶茶好喝,食堂里8元一份的大众套餐不比外卖味道差,几十件衣服中常穿的不超过10件。存钱的乐趣取代了消费带来的快感。有一天,在清理手机程序的时候,她发现淘宝已经被显示为“不常用软件”。

对于立志要省钱的年轻人来说,通过降低“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的分子来省钱是他们的不二选择。如今,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选择自己做饭,省下一笔消费。

今年暑假,23岁的研究生小夏来北京租房实习。点了三天外卖后,小夏觉得外卖不合胃口,而且外卖一般20元起价,如果早中晚都点外卖,一天就要吃50块钱左右,很不划算。于是,小夏开始自己买菜做饭,做些番茄炒蛋之类的基础菜。一周花费大约150元,实惠又好吃。

走向社会后,年轻人通过自己做饭来省钱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某个生活方式分享平台上,“上班族带饭”的话题已获得1.4亿浏览量。

为了攒钱,有人坚持自己做饭,挑战将一个月的午饭伙食花销控制在300元以内,消费从2.4元的酸辣土豆丝配米饭,到28元的酱爆鸭肉配米饭。还有很多年轻人挑战10块钱做一顿菜色还不错的饭。

自己做饭,日拱一卒,成为年轻人低消费生活的一种明智选择。除了省钱和卫生,自己做饭能消解掉在外漂泊之感也是年轻人所看重的。小夏说:“不管做得好不好吃,丰不丰盛,自己做饭会有一种家的感觉”。

03 省·理发店店庆9.9元剪发,能买二手的绝不用新的

用打折软件比价,搜索团购优惠券,在公众号上找优惠活动,把能享受的“复利”一定都要享受到。这类人过去被戏谑地称为“薅羊毛大师”。

“羊毛要怎么薅”?小安分享了她的方式,她用精打细算让每一份优惠券都能充分体现价值:比如,有些快餐店每周都会推出固定优惠套餐,她就每周都会到固定的那天去吃。再比如麦当劳送的优惠券,她会把套餐里的小食改成香芋派,因为这是最顶饿的小食。在超市里买东西,如果赶上支付宝送红包那天,她一定会使用支付宝付款而不会用自己更习惯的微信结账。

“只要是能省钱的方法,我都会去尝试,再麻烦我都不怕。”她说,为此,她还加了很多省钱的微信群,学习里面的省钱技巧,使用里面分享的团购链接。

女生的开销大多是用在容装上,小安决定为了省钱而留起长发,等到长到腰部的时候再去剪。而修剪的时候,她也会选好时间,一年就两次,一次是妇女节,一次是理发店店庆,9.9元就能修剪一次。

跟很多女生一样,大学生薇薇很多开销也用在买衣服上,想购物就直接搜索品牌的旗舰店,看见喜欢的就直接下单。夏天的衣服还好,冬天的风衣、羽绒服动辄就是几百元,但等到第二年的冬天时,薇薇发现自己已经不喜欢这件过气的大衣了。

薇薇反思自己是那种对衣服“喜新厌旧”的人,但这种更新频率,让她开始有了不小的压力,省钱的想法也就开始浮现出来。

自从看到室友用打折购物软件买东西,薇薇也开始尝试,她先从买垃圾袋入手,发现质量还不错,又开始尝试着购买纸巾,一大箱纸巾三十包,才二十多块钱,比学校里三四块钱一包便宜了好几倍。

后来,薇薇也开始在打折软件上购买服饰,她会把喜欢的款式在多个购物网站上做比价,发现打折软件上面的服饰价格确实太诱惑人了。

由于担心“便宜没好货”,薇薇开始关注那些打折软件的种草视频,她曾经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博主推荐一条冬季的毛线裙,在拼多多上只有25元,她觉得这款裙子很适合自己,而价格如此之低,即便真的有什么品质问题,也不心疼。结果买回来后发现衣服的质量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从此后,她便开始在各种打折软件上比价,买衣服、帽子、鞋子,比价后发现确实能省不少钱。

不同于薇薇对新衣服的强烈欲望,同龄人Fiona的衣柜更新速度很慢,“我基本上一个季度买一次,一次买两三件,够穿即可”,她大大方方地解释道。高性价比,是Fiona消费的第一原则。此外,像手机、电脑、平板一类的电子产品,她一般也会选择通过二手渠道购买,“闲鱼”是她必备的购物工具。

04 探因·客观

“理性消费”频出镜,节俭更有安全感

大约十年前,当时的青年人的消费形态还是“月光”,甚至部分年轻人已经开始尝试用借贷“提前消费”。那个时候,尽管饱受批评,但炫富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仍此起彼伏,而身边习惯于不断更换新款iPhone手机的女生和限量版潮鞋的男生比比皆是。

基于这种消费观念下,有关部门不止一次的发出倡议,呼吁国民尤其是年轻人理性消费。

《人民日报》在近年来多次刊文表示:合力倡导理性消费适度借贷,要树立正确的信贷消费观,考虑自身实际需求、收支状况合理借贷。

今年春节期间,中纪委网站也提出,消费日益回归理性的大趋势下,不再是“礼有多重情有多切”,在各地消费者协会的节前提示中,“理性消费”的出镜率颇高,有的提醒消费者“提前做好计划,列出购物清单,不要盲目囤货”,有的叮嘱面对预付式消费的促销切勿冲动,要充分考虑自身需求、经济能力、消费习惯等因素。

在社会的呼吁中,“合理”两个字在消费中备受重视。

从开始用打折软件后,薇薇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同龄人跟自己相似,大家都越来越注重消费的实用性和商品的耐用性。“没有实用性的东西,我现在肯定是不买了。最典型的就是毛绒玩具,看起来很可爱,但只能摆在那里,对生活没什么影响,这部分钱就不花了。”

薇薇觉得,最近两年她开始发现钱确实太不禁花了,如果自己不强行攒钱,确实很难把钱攒下来。而且,受疫情影响,赚钱难的困境她也能体会到。

她的妈妈退休后为了能够多赚点钱,去考了乒乓球的裁判证,但疫情以来,很多比赛都取消了,靠当裁判赚钱的机会基本没有了。“虽然我妈妈没有给我施加压力,但我也不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了,不想给家里增加额外的负担。”

林雨晴的变化也是在这两年才出现的。2020年,疫情发生,持续至今。新闻里房贷断供、青年失业的故事让她有了深深的危机感。如今,父母也发现女儿有些变了,变得“过分在意金钱”,不如学生时代“大方”。

林雨晴一直憧憬平淡的生活:不加班、做饭、追剧、练字、弹琴、规律作息和锻炼、再养一只小狗。“看着自己省下来的钱越来越多,这种积累感会让我感觉距离这样的理想生活更近一步。”所以,她觉得手里有足够的钱才能让自己有退路,没钱会让自己处境很被动。

05 探因·主观

花钱要充实人生,攒钱要让“钱生钱”

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于将钱用在实现自己理想生活的方式上,攒钱要获得安全感,花钱要获得充实感,而不再是盲目的跟风,不再买别人喜欢的东西。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抠’,因为我从没有降低过我的需求,而是找到方法,用更少的钱完成了原本标准下的事情,也用理智克制住了非必需物质需要的那部分。这样的生活方式反而会给我带来‘自由’的感觉,我可以完全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再跟风消费。”Fiona说,自己也并非“光省不花”。她在生活中尽可能地精简物质,就是为了有更多机会充盈自己的“精神体验”。

在大学时期,她曾利用课余时间,独自游历了近30个国家和地区。家里每个月给的1500块生活费不足以支撑她看世界的野心,所以她便另辟蹊径,通过代购、给学生补习这些兼职,积攒下了自己的旅行基金。

在旅途中,Fiona照旧有办法省下开销,用最经济的方式收获最充实的体验。

z世代提升青年归属感(60万年轻人加入抠门一族)(4)

Fiona省下开销,却收获了更多充实体验

把钱花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除了充实自己的人生经验,也会用来充实自己的投资经验。

随着理财工具的普及,很多年轻人对理财投资跃跃欲试,希望在“节流”的同时能用“钱生钱”的方式“开源”。

审计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卫晴在经济学课上了解到理财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这吸引着他去探索本金增值的可能性。他说,不考虑赚多少,别亏太多就行。“投资是一场长跑,做好长期持有的打算,也要有当断则断的抉择。”卫晴在社交账号上分享着自己的理财经验,配图显示着“养眼的红色”,当天他收益了25.68元。

“钱可以为我打工。”在19岁大一学生温嘉宸看来,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就是复利。去年还是高中生的温嘉宸,用零花钱买了第一只理财基金。家人担心他竹篮打水一场空,常帮着参谋。

因为对市场的短期判断经常失误,温嘉宸觉得自己还是个“萌新”。但把钱投入“理财筐”里运转起来,让他“上瘾”。“一想到买奶茶的钱是自己理财所得,就觉得很有成就感。”理财尝到甜头后,温嘉宸反而会更理性地购物,这让他少了很多冲动消费。

小温身边有两三个同龄朋友也接触了理财,有刚入门的小白还会请教他。但是,多数人都担心风险。有人觉得现阶段没有多少资金可以投入理财,或者说没有必要去理财,也有人说,等攒够了一笔钱再开始理财。在小温看来,攒钱和理财是可以并驾齐驱的,“认为钱太少理财没有意义,这个是过时的想法”。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陈静 实习生 李芊筱 牛秀敏 张星雨

统筹/林艳 张彬

图/受访者供图、网络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