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觉一下掉进“冰窟窿”
除了冷,还是冷
这时有的小伙伴肯定更加煎熬
因为一到这时候手脚就反复瘙痒和疼痛
没错,手脚上又长冻疮了
冻疮长在手上,变成“萝卜手”
冻疮长在脸上,变成“苹果脸”
光听名字觉得还挺可爱
但是当你真正有了冻疮
就知道这东西不仅不可爱,还十分折磨人!
那么
冻疮是如何引起的,该如何预防呢?
今天就带你认识
对你“冻”手“冻”脚的冻疮~
冻疮是如何引起的?
冻疮,也称非冻结性冷伤,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
主要由于寒冷低温、环境潮湿等因素侵袭,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炎症损害。
当皮肤处于寒冷(0~10℃)、冷暖急变或潮湿的环境时,引发局部小动脉强烈收缩。
久而久之,动脉血管出现麻痹继而扩张,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而产生淤血,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诱发冻疮。
冻疮的的表现与影响
冻疮常见于初冬、早春季节,在儿童、妇女、贫血、肥胖、糖尿病、手足多汗潮湿及长期户外低温下工作等人群中多见。
容易发生在手指、手背、脚趾、足跟、耳廓、鼻子等部位,局部表现为发红、肿胀、瘙痒、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继发感染等。
发生冻疮怎么办?
冻疮一旦发生
治疗的关键是摆脱湿冷环境
保持冻疮局部温暖和干燥
否则治疗难以奏效
即使一时好了也容易复发
所以发生冻疮后
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进行治疗
↓↓↓
1. 注意局部保暖、干燥,受冻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和用热水浸泡,同时加强锻炼与营养,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贫血及其他消耗性疾病。
2. 皮损未破溃者,可外用10%樟脑醑、10%樟脑软膏、冻疮膏或蜂蜜猪油软膏(70%蜂蜜和30%猪油)。温水浸泡后搽药,反复揉擦,效果较佳。
已破溃者,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再用5%硼酸,或10%鱼石脂软膏,或0.5%新霉素软膏,或20%紫草软膏涂敷,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局部还可采用物理治疗,如光疗(红外线、远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电疗、温疗、水疗、声疗、磁疗、体疗(按摩、推拿)等,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3. 系统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可口服一些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地尔硫等。系统用药有一定的禁忌证,如低血压及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就不能服用。也可口服温经通络类中药。
冻疮预后一般较好,但若不注意保暖、干燥,在同样寒冷环境中易每年复发。
虽说冻疮是冬天里常见的小病
但赶走它也并非容易
这是因为发生过冻疮的部位
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
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极易复发
防止冻疮复发,关键在预防
1. 寒冬季节,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围巾、耳罩等,做好保暖措施。
2. 平日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3. 平时多用冷水洗脸洗手,并及时擦干,有利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4.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性疾病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5. 对于反复发作者,除药物外,还可通过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尽可能摆脱冻疮的“纠缠”。
冬天的温度低
除了预防冻疮
冻伤更需要我们注意
比冻疮更严重的是冻伤
低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统称为冷伤。
0~10℃的低温对人体局部或全身造成的是冻疮。
0℃以下的低温对人体局部或全身造成的急性冷伤性损害便是冻伤。
冻伤是身体表面受低温刺激后,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的病变,一般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多见于寒冷的冬天。
发生冻伤时,细胞脱水、蛋白质变性,血管壁也受到损伤。即使是最轻的一度冻伤,皮肤的表层组织也会发生损伤,出现红肿、充血、发硬的现象。
冻伤后应如何正确处理?
发生冻伤,不要用雪搓或热水泡等“土方法”治疗,这些方法,反而会增加组织肿胀、感染风险、疼痛感,造成病情反复发作。
2016 国际急救与复苏协会(ILCOR)和 2010 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指南的冻伤急救指导指出:
➊ 发生冻伤后,应脱去湿衣服、用干燥物覆盖患者,以预防体温降低。
➋ 及时取下饰物。患者手上的戒指、手镯等饰物要及时取下,以防肿胀后无法取下、影响血液循环。
➌ 根据冻伤的程度对受冻部位进行复温。
对于较小或浅表的冻伤,可使用温热的手覆盖在受冻的部位来复温,使其保持适当温度。这样可以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和供应,防止进一步受冻。
不过,此时皮肤表层组织已经非常脆弱,绝对不可以揉搓摩擦,以防皮肤的机械损伤。
对于严重或深度的冻伤,需在 24 小时内采用 37~40 ℃ 温水浸泡 20~30 分钟。并努力保护冻伤部位,避免再次冻伤。复温后用干的软毛巾轻轻擦干水分,穿上松软的衣物保暖。
特别提醒:若存在再次受冻的可能性,暂时就不要忙着复温,等到确认环境条件安全后再行复温。
早晚低温低
大家日常注意添衣保暖
预防冻疮,防止冻伤哦~
综合来源:科普中国、人卫健康、丁香医生
编辑:健康教育与传媒科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