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全国巡演的中国首部谍战舞剧,由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成功“出圈”,引发了一波红色热潮。63年前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同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及其背后的诸多故事也再度引发关注。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片头标注的编剧名字为林金,但在我国影史上根本查不到这位编剧的其他任何信息,因为这是一个化名,这两个字的背后,不仅有国家安全部的同志,还有一位我党在秘密战线上的将军,李克农。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1949年5月30日,上海解放的第三天,时任中共中央情报部代部长李克农给上海市长陈毅发来电报,拜托寻找一位对他极为重要的同志,名叫李静安。
李静安本名李白,1925年入党,参加过长征,1937年受党中央派遣,前往上海长期从事秘密电台的机要通信工作。上海解放前夕,李白与组织失去联系,李克农急于寻找他,并有意举荐他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陈毅市长随即发动力量寻找李白的下落,最终却得知,他与秦鸿钧、张困斋等人已被反动派残忍杀害。
李白烈士肖像
李克农收到消息后悲痛万分,1957年,他向中央提出,将李白烈士的事迹搬上银幕,拍摄一部反映党的秘密战线的影片,并由国家安全部提供李白同志的事迹资料并积极配合。
根据国安部提供的资料以及几位李白的老战友回忆的信息,编剧李强、杜印、黄钢将李白、秦鸿钧、张困斋三位烈士的事迹进行改编,并取李白在1937年的化名“李霞”的谐音,将主人公的名字定为“李侠”,完成了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
《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
拍摄任务则交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由有过地下工作经验的王苹担任。在演员的选择问题上,导演王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孙道临当时虽已红遍全国,但他塑造的影视形象多为儒雅、帅气的知识分子,与革命军人的气质似乎不符。袁霞面临的争议更为激烈,她此前只演过一部电影,反响平平,且刚调到八一厂,无论资历还是实力都不算出众,甚至有厂领导发话,如果导演执意让袁霞演女主角,他就不签字。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
但王苹坚信,孙道临与袁霞就是扮演男女主角的最佳人选。她曾做过地下工作,也接触过很多地下工作者,孙道临的眼神与他们一样,“有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而袁霞,她身上有一种非常淳朴的气质,甚至还有点“土”,与从女工转为情报人员的女主角何兰芬十分贴合。在她的坚持下,两位演员顺利进组。
《永不消逝的电波》何兰芬、李侠
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发轰动,尤其是男主人公李侠被捕前的最后一段话,令观众十分感动。
1948年底,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之际,李侠的地下电台暴露了。撤离前夕,李侠得到两份重要情报,他让妻子带着儿子先转移,自己则坚守在岗位上。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
当敌方包抄而来时,李侠正在争分夺秒将情报送出去,后来,在敌人的枪口下,他镇定自若地吞下电报稿,并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伴随着他发报身影的,是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的胜利画面。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
实际上,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所经历的,比电影情节更加残酷和危险。
他曾两次被捕。1942年9月第一次被捕前,他向战友们连续发送了三个“再见”,表达了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一切的决心。1943年5月,李白经组织营救获释。
李白、裘慧英夫妇
抗战胜利后,李白再次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尤其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李白的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像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淮海战役时黄维兵团的组建与动向、长江天险的防务、江阴要塞的兵力部署、吴淞口要塞的兵力部署等相关情报均通过电波送出。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第二次被捕,被捕前他发出了代表警报的三个“V”,提醒战友们注意安全。
李白、裘慧英与儿子
1949年5月7日晚,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等12人被残忍杀害于上海浦东戚家庙。这一天,正好是李白39岁生日,距离上海解放仅差20天。
1949年6月20日,当地村民和调查组在戚家庙的一条沟壑中挖出了12位烈士的遗体,他们每一位都被五花大绑,浑身弹痕累累,衣服已被大片血迹浸透,结成硬块。
民众悼念三烈士
电影播出后,人们了解了李白的事迹。北京邮电大学校园里立起了李白的塑像,上面的“李白烈士”四个字由陈云亲笔题写,塑像的石碑上,则刻着邓颖超的题词:“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