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厌学”恐怕是家庭教育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过去,在指导过程中,总有家长头疼地问,我家孩子厌学,不愿上学怎么办?

其实不止家长头疼,孩子更头疼。

因为没有人比孩子自己更爱自己,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所以,今天,我想给孩子们讲讲,如果你有了厌学情绪怎么办?

孩子厌学是不是要心理咨询(给孩子的心理学课)(1)

一、你并非天生就厌学;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事情是你刚开始非常喜欢,但慢慢却非常讨厌的事情。

比如:

本来特别喜欢吃红烧鸡翅,妈妈天天给你做,结果,吃厌了;

还有,学校跳绳比赛,本来你兴致勃勃地想要努力跳好,可是,别的小朋友都能一分钟跳200个,而你怎么努力也跳不到,是不是也会厌;

要是再加上爸爸妈妈老师不停地唠叨,批评,否定,是不是让你更加厌烦。

如果有,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都是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

  1. 枯燥的重复,天天吃红烧鸡翅,可不可以换个可乐鸡翅;
  2. 努力也做不好,我已经很努力了,做不好有什么办法,我就笨;
  3. 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我怎么做你们都不满意。

厌学也是如此。

新字写10遍不够,要写20遍,100道计算题不够,老师还要写200道,这些重复且枯燥的事情,对你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

我已经很努力学了,可是物理像天书,怎么也听不懂;我已经很努力地在背单词,可是记了就忘,怎么办?

可是爸爸妈妈看不到,总觉得你在玩,于是想尽各种办法让你学习,他们越催,你就越烦,越沮丧。

这些事情日积月累,多了之后,慢慢就变成了厌。

夏威夷的祖先曾说过一句话:“错误源自感染了过去痛苦记忆的思想”。

所以,现在你觉得做什么都是错,那还不如不做,反正做不好。

孩子厌学是不是要心理咨询(给孩子的心理学课)(2)

二、他战胜了厌学情绪;

不过,你有没有发现,班上有个同学,本来怎么也学不好物理的,结果有一天突然逆袭,把物理学得特别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很多人被迫下岗,这些下岗工作的情况和前面我们说的学不懂物理的同学一样,受到来自家庭批评和指责,同样也备受挫折。

你猜,他们会怎么办,会放弃吗?

经过多年后,我们发现有些人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有一部分人,拿了补助,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另一些人,则完全不同,从支起一个小饭桌开始,辛苦耕耘,慢慢地从一张桌子变成两张,从两张变成四张,最后,四张桌子变成了小饭馆,日子红红火火。

你看,同样是挫折,同样是被周围人不理解,但因为不同的选择,他们最终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个学习也是这样,理解能力比较差,刚上初一,物理成绩不好,一度非常痛苦,不知道怎么办好,但是,一个学期后,他的物理成绩突飞猛进,我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说,本来我对物理已经不抱希望,但是,暑假的时候在家没事,死马当活马医,就把书本重新学了一遍,然后又在网上找了一些老师讲的课,一下子全懂了,接着,他又补充到,这件事情对我意义不仅是让我明白我有能力学会物理,还让我懂得了,哪怕不擅长,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挑战不可能。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这些人可以做到,我是否可以像他们一样挑战不可能呢?

别急,心理学家其实已经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经过多年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能在逆境中走出来的人身上都具备这些特点:

  1. 积极乐观;
  2. 他们不安于失败;
  3. 乐于挑战;
  4. 希望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把这种强烈动机的人称为"A型动机“;

讲到这里,你是不是很想成为一个”A型动机“的人呢?

“A型动机”的人往往有着很强成就需要,正是这种成就需要促使他们努力地成长,追求进步。

孩子厌学是不是要心理咨询(给孩子的心理学课)(3)

三、愿望小人VS行动小人

现在,请和我一起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你是否具备有"A型动机”的潜质;

接下来,我会说一句话,: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是______,请你完成这个故事。

请先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再继续下面内容。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你的愿望是什么:

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改变世界;

让父母和老师刮目相看

......

或者

吃不完的零食;

一天到晚玩游戏;

不用写作业;

......

这个答案反应的是你对成就的需要,当然这个答案没有好坏,它只是一种需求,这种需要是否能达到,。

但是,如果我问你,为了这个愿望你做了哪些行动?

你可能会说:

我想学习的,但是我学不好;

我想改变世界,但成绩不好,没有希望;

我想吃零食,但爸妈不给买;

我想一天到晚玩游戏,但爸妈会把手机扔掉;

.......

这就像你内心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小人说咱们走,另一个小人说咱们不走,到底走不走呢?

谁也不让谁。

愿望小人说,愿望很重要,行动小人说,太难了,做不到。

怎么办?

难受的还是你。

而"A型动机“的人一般都是那些能战胜困难,并且持续行动的人。

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1. 降低期望,不要有畏难情绪;

在教育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第十名效应“,一个班里发展最好的,往往不是前几名,而是处在中上游的同学,他们即没有优等生”想赢怕输“的心理负担,也没有差生的自卑心理,他们是最容易成"A型动”的人,敢于拼博;

第一名1分钟跳200个,第10名1分钟跳150个,200个达不到,150个总可以吧,这个也是达标的,对不对,不用事事争第一,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优势。

咱们跳绳保持中等,算术做好一点就可以了;

这样一想,畏难情绪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重了。

2.迈出第一步,提高行动力;

解决了畏难情绪,接下来就是提高行动力。

给你讲一个故事。

1984年,在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位不知名的日本选手田本一很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爆出一个大冷门。

记者围着他采访,问他一举夺冠,是怎么做到的,山田很淡定地说:“凭智慧战胜对手”!

什么是他的智慧呢?

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解开了谜底:

“每次比赛前,我都去坐在车先仔细看一遍比赛线路,画下一路比较醒目的标志,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邮局,第二个标志是路口,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目标,这这样40多公里的路程被分解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一开始,我并不懂这个道理,我把目标定在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被前面遥远的路程吓倒了。

分解目标,把目标分解到最小可行动单元是山田本一成功的秘诀。

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40公里很远,但是5公里很近;如果你觉得5公里仍然很远,那改成50公里怎么样?

背一篇课文很难,背一个自然段就简单些,如果觉得背一个自然段还是觉得难,那就从背一句话开始怎么样?

只要开始,相信我,你会背第二句,然后再背第三句,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把整个文章背完。

语文英语如此,数学,物理也是如此。

不信,试试看。

如果你玩过游戏,你一定会知道,几乎没有游戏让你一上来就打大boss的,都是从小兵开始练起来,慢慢的,不在知不觉中,你发现你的能力已经大到可以打大boss了。

学习也是,如果一上来盯着满分,盯着高考,你还敢学吗?

学会分解目标,直到把目标分解到可以行动的第一步,相信我,你也会和山本田一一样成功。

最后的话

厌学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重复、任务太难、周围人不认可都会让我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如果你正遭受厌学情绪的折磨;

相信我,这样的同学很多,你并不孤单;

同时,还要坚信,只要降低期望,迈出第一步,你一定能战胜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