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尧的事情记录最详细的怕是数《尧典》了。《尧典》是《尚书》中的一篇,而《尚书》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典籍,后面很多史书多有借鉴《尚书》中的片段,包括《史记》。《尚书》记录了从尧、舜、禹,夏、商、周至“春秋五霸”秦穆公的事,时间跨度很长,可谓是往事越千年。
尧名叫放勋,起初他的封地叫唐(在今天的河北唐县、望都县一带),被称为唐侯,所以后世也有称尧为唐尧的。根据《尧典》中记载,尧这个人应该是个大好人,对人恭敬温和,生活节俭,并且明察秋毫善于治理天下。但其实《尧典》的真实性现在还存在争议,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就认为《尧典》多为后来孟子的改作,以满足儒家思想的教义。我们这一章只讲故事,不作考究,所以管他真与伪都不去计较了。
洪水朝天 鲧治水患尧善于治理天下,把国家管的井井有条,按理说人民是应该生活很好的,但上天偏偏要作对。据说公元前2297年一连数月天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很多人的房屋被淹没了,牲畜被冲走了,亲人也死去或失踪了。于是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洪水朝天时期,并进一步解释说这是上天对人类不满,决定要毁灭人类,重建世界(以前不太明白这件事,直到看了电影《2012》我才知道他们说的什么意思了)。
尧决定要改变这种现状,便找来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有大臣就提议说夏部落的酋长鲧(音滚)善水利,是远近闻名的水利专家,可以请他来治水患。尧一听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不行不行,他这个人品德不好,经常不服从命令,还做危害族人的事情(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尧的大臣也很执拗,却坚持要让尧试用一下鲧,后来尧不好推辞,就说好吧,试一试也无妨。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鲧实在不算水利专家,他只知道一味的堵,水位一高又来堵,要知道你堵的速度哪赶得上那洪水上涨的速度呢?反倒后来工事一决堤人们遭殃的更厉害,比之前的灾难加重了不知多少倍。鲧还不吸取教训,居然坚持这个办法搞了九年,当然是没有成效的(九载,绩用弗成)。
据说后来在舜的撺掇下尧终于下令杀掉鲧,以示对他治水无功的惩罚。只是对鲧来说这个惩罚实在太重了些,我们现在常常说一句话,没有功能也有苦劳吧。杀掉鲧之后更没有人懂水利的了,怎么办呢,这才赶鸭子上架让鲧的儿子禹来继续完成。一来是弥补他父亲的过错;二来实在也找不到人了,毕竟夏部落是当时所有部落中最懂水利的部落了。嘿,没想到禹做的还不错,这个以后再详谈。
制定历法话说早在尧的时候我国就制定了历法,并且其中制定的闰年制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件事在《尧典》上也有记载。
尧命令羲仲住到东方的旸谷去记录太阳东升的时刻(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这件事说起来并不难但需要坚持,长年累月做同一件事也够枯燥的。史书上对羲仲的介绍并不多,说他是羲和族人,是尧的大臣,掌管天文历法。那么回过头我们不仅要问这个旸谷在哪里呢?据史学家考证旸谷就在现在的山东聊城东阿县鱼山镇到阳谷县之间这一带,这里的阳谷县就是《水浒传》里的那个阳谷县(炊饼依然是当地特色)。旸谷、阳谷,旸有太阳刚升起的意思;阳,自然也与太阳有关。所以很有可能是后人在转述的时候将“旸”和“阳”弄混淆了。值得一提的是大才子曹植的墓就在鱼山镇,这是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
尧又命令羲叔住到南边的交趾记录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申命羲叔,宅南交)。这个羲叔也是羲和族人,从名字上看应该是羲仲的三弟。我国古代兄弟排名孟、仲、叔、季,“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嘛。交趾大家都很清楚了,就在今天的越南一带。经过羲叔的长期观测最终确定了夏至的时间。
尧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去观测太阳落下的时刻(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昧谷就是虞渊之谷,是传说中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神就在虞渊这个地方睡觉。但昧谷究竟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就真不知道了,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地方,很难考证。
尧又命令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测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同样地从名字中可以看出和叔是和仲的三弟。幽都是哪里呢,据说在雁门关以北,但以北多少公里并不知道。大嘴认为幽都应该在现在山西的朔州和山阴县一带。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的记录和观测,这四位天文历法官员向尧禀报了情况,说一年有366天。尧说干得漂亮,但我希望用闰月的办法来划分四季,以后各级官员们就按这个历法来办事吧(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由此可见尧还是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啊。不过大嘴还是不明白用闰月划分四季是怎么划分的呢?(我不懂阴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