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当提到哲学,也许只能想起康德、黑格尔、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然而对他们的了解也仅仅停在几则格言,对于其思想知之甚少,研读过其书籍的人都未必理解,更何况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然而有幸选择了戴森宇老师的中华文化(哲学篇)从我们熟悉却又不够了解的地方开始,一步步探索流淌在我们血液中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整个过程是充满启发且难忘的,我将选取几个印象最深刻的观点进行总结反思,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哲学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哲学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哲学生活之学)

哲学与生活的相互联系

作为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当提到哲学,也许只能想起康德、黑格尔、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然而对他们的了解也仅仅停在几则格言,对于其思想知之甚少,研读过其书籍的人都未必理解,更何况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然而有幸选择了戴森宇老师的中华文化(哲学篇)从我们熟悉却又不够了解的地方开始,一步步探索流淌在我们血液中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整个过程是充满启发且难忘的,我将选取几个印象最深刻的观点进行总结反思。

首先便是第一节课对“哲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认为那些名人大家的“大道理”并非难以理解,也就是常说的“道理我都懂”然而这些话为什么会一直流传,感染启发那么多人呢?为什么我不能写出这样的话呢?随着知识的丰富,现阶段的见解是感悟源于生活,很多时候我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觉得它对或许远远不够,之所以名言能引起共鸣是因为它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对生活缺乏思考的人自然也不会留下深刻的文字。学习哲学对我而已更像是培养一种心态,按照生理和心理的分类方式将人进行分割,两个时常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我越发想要从哲学中获得生活的智慧。

在先秦诸子模块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结合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对人性的讨论,我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果构建只有一个刚出生小孩的世界,他“偷”或是“破坏”了别人的物品在传统意义是可以算是恶行,可是这个传统意义可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首先是东西的属性是可以属于不同人的,这才有了你我之分,然后就是对于他人物品的态度等等,那如果回到大前提这个世界只有他一个,抛去这些意义谈善恶还有意义吗?

没有恶也就没有善,两者既然是相生的,那我认为对于新生儿便不能只具有其中一个属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写下“存在即合理”也有人翻译成: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个人认为后者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也是时常困扰我的问题,既然善恶是相对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性,我们崇尚助人为乐,将他人利益建立在自我之上,在分享自我中实现生命价值,如果人人如此,世界或许会更加和谐(全人类是否以此为目标,以及达到此精神境界需要时间都难下定段,所以只是一个猜测)

但是对我而言,产生对事物思考的主题在自身,我们难免从自身出发,因为满足自身是获取快乐的最简单方式,就像我饿了,如果有食物我一定很开心,但是只有一份,你的父母也同样需要你是否会让给他们呢,如果是朋友呢,甚至是陌生人呢,罗生门中体现了对恶的独特思考,站在释放“恶”的角度,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大多数会认为是恶行,人们心中的恶当找到释放恶的理由便显现出来了,哲学的魅力便是在思考中找到平衡,在哲学中也很少有绝对的语句,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哲学是没有尽头的,或许要穷尽一生去探索实践善恶的平衡。

对于庄子的哲学思想,虽然早在初高中学过很多文章,但是大多只是应付考试,背诵翻译,没有过多思考。在课上印象最深的观点大致是“价值不是被别人赋予的,而是取决于自身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用的例子是一棵树,对于不同的人价值不同,伐木工认为自由砍掉才能实现其价值,对于路人,能遮蔽阳光便以及足够。人的价值观不同,看待树的价值便不同,庄子似乎想强调不应该或者别人的价值观中,任何事物一定有存在的意义,可我从中感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无奈。主观认为大部分人还是或者别人的期待中的(也许并不是这样,但是目前阶段我的心态,和以此心态对身边事物观察得出的结论便是如此)总会有“效仿”的对象,总会有进步的空间,何时才是尽头呢?

如果明确我的存在一定有价值,当然不应该是得过且过碌碌无为,那去追寻社会普遍认可的高学历,人缘(社交),稳定的工作岗位怎么看都有点活在别人的价值中了,如果能够轻松得到那便是再好不过,所以焦点应该在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痛苦,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是选择放弃还是咬牙坚持呢,写到这脑海突然蹦出的想法是事物的价值不仅仅对于人,如果是选择的话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没有一个选择是完美的,在做出选择时是在当时情景下的权衡,至少在选择的那一刻,某个选项是优于另一个的,事后可能会后悔,但是我们应该不必纠结选了那个,选完后实践带来的收获便是其“价值”。有时候做了“错”事,这种思想并不是告诉我们怎么做都是“对”的,而是学会看淡,我知道这很难,但这好像是走出因过去不“成熟”犯了些错误唯一的办法了。

对于名家的观点,印象最清楚的便是白马非马,第一感觉便是诡辩,作为一名理工科的学生,尝试用数学思维去看待,白马不是马,那么红马也不是马,所有颜色去并集便是有颜色的马就不是马了,逆否命题成立,马是没有颜色的,着显然违背常理,当前计算机程序是极其依赖逻辑语言的,如果把这样的思考方式作为常态是否会不利于融入当前世界呢?到这里我有点疑惑名家存在的意义了,查阅相关资料有一种说法是“借此为人们打开更为宽阔的思路,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活,反思常识,进而改善思维方法。”对于这个解答我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没有更多的感悟了,唯一能做的是放在心里,在生活中发现,偶然经历的某件事,脑海突然闪出“我知道为什么要说白马不是马了!”

突然起来的疫情使得教学计划被打乱,课堂转为播放王德峰教授中西方文化差别,感触很深对世界的看法也有了些许变化。知识点不全面,就凭印象简单温习一些吧。首先是《金刚经》中三句义“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是名世界”肯定否定再肯定,对经典语句理解在于感悟的过程,外界告诉我的是“破除实体观念,在佛看来这世界都是缘起,缘聚则起,缘散则尽,缘起性空。世界上任何事物是各种因素由缘而汇聚所成,缘有尽时,缘尽了则事物自然消散不必过于执着于眼前的像会永存,认识到终有一天它会散去,但要活在当下,在当下要活的了了分明,把握好现在的每一刹那。过去的不要留恋,未来的不要憧憬,尽力把握好当下。”

可我真的能活动这么豁达吗,至少接触不少人,也没有给我这种感受,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在这个充满诱惑,元素众多的世界,很感谢多年的自己挺过了考试的压力来到了川大,也有许多人放弃了这条路,常常回想如果放弃了会怎么样,今后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不能执着追求下去会后悔吗,但当我把这一切看作缘,不去纠结,眼前的路似乎明了了,如今唯一清楚的记得小学毕业同学写给我的同学录是“人海茫茫,你我相见是一种缘分,你我分别也是本分,愿彼此都能有精彩的人生”现在看来十二岁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感悟,可比我成功不少呀。

同时还提到在英文中是无法翻译缘分的,这一点还是保持怀疑态度,老师的解释是destiny或者fate这一类偏向命运,很明显感受到是无论距离多远,依旧能够紧紧相系,少了些蓦然回首的惊喜,要用occasion偶然吧又不是偶然,我们有缘,那就说明总会相遇,inevitable必然的话同理,都有些不合适,本人英文水平也不高,如果能发现,至少目前不会是我,似乎是想强调母语对一个的影响,没有从小在那个语境下生活,再高的翻译水平也没用。到这我又联系到佛教思想对中国语言的影响,以前没有注意过心心相印,缘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于大部分词语,虽不明出处,但只要说中文,这份文化就不会流传,只要还有人相信缘分,那么佛教就在人心,顿时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同时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困惑也解决了,每个人都有佛性,即使是罪孽深重,双手沾满鲜血,但是若能唤醒佛性,放下屠刀,也变成了佛,佛不是宙斯般的神,是一个个普通人提高精神境界达到的。哪里有佛,每一个在你面前听你讲佛的人便是佛。再回到英语能不能翻译出缘分,我想能够翻译出来的一定是充分了解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必须亲临中国生活的外国人,这几点缺一不可。

再来说说柏拉图的理想论,老师以一种很奇特的分类区分了中西方文化,以世界观出发,西方是想要改装世界,中国则是最求和自然和平共处,天人合一,所以即使农业文明如此发达,古代依旧要靠天吃饭,我们的火药只能叫技术,西方的导弹才是科技,白色污染这一类自然界原本不存在,也难以降解的事物也一定是西方先发明的,看到这的想法应该会是中国好落后,确实需要打开国门,学习思想,技术才能更好的适应世界,我们切实感受到科技的飞跃,以及其带来的遍历生活,但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应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是石头木棍。”凡事都不应该走极端,中华文化指引我们认识世界与西方思想的结合或许是较优解。

短短一学期了解的知识,于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只是冰山一脚,可我却像发现一座宝库般惊喜。往后的生活或许不会把对死亡的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诸如此类的话放在嘴边,当一定会有某个时刻,面对亲人的离世,被生活重担压得抬不起头,外人的安慰变得渺小,强大我的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哲学与我而言一定是一门生活之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