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食用油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2716-2018)于12月2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市场呼之而来的食用油新国标将结束原料配比不清以次充好的行业乱象,促进食用调和油建立透明规范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秩序。

当前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为让消费更透明更放心,帮助广大消费者科学选购、食用和贮存预包装食用植物油,12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邀请相关专家解读,针对预包装食用植物油给予消费提示。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的食品,预包装食用植物油是其中的一种。

消费提示指出,我国对预包装食用植物油的标签有严格规定。在选购时产品标签应仔细阅读,可做好“五看”,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看名称

单一品种食用植物油,应使用该种食用植物油的规范名称,不得掺有其他品种油脂。如花生油,就是以花生为油料生产的植物油,菜籽油就是以菜籽为油料生产的植物油。

现在食用油不标非转基因了吗(标注非转基因也是违规产品)(1)

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用植物油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脂,产品名称应统一标注为“食用植物调和油”。调和油不能以其中某成分来命名,如“橄榄调和油”、“亚麻籽调和油”就不正确,还应在标签上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此外,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应当按照规定,在标签、说明书上进行明显、醒目的标示。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且未批准在国内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食用植物油标签、说明书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

现在食用油不标非转基因了吗(标注非转基因也是违规产品)(2)

补充说明:今年7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公告要求,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应当按照规定在标签、说明书上显著标示。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且未批准在国内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食用植物油标签、说明书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2001年,我国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有明显标识。2002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制定了首批标识目录,包括大豆、油菜、玉米、棉花、番茄5类17种转基因产品。因此,在我国,原则上有可能标识转基因食用植物油的,只有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棉籽油。其他品类产品或非采用转基因原料制作的食用油标识“非转基因”,被视为涉嫌不正当的炒作。

现在食用油不标非转基因了吗(标注非转基因也是违规产品)(3)

二看配料表

配料表在标签中以“配料”或“配料表”为引导词,并标明各种配料。

如单一品种“花生油”产品,在其配料表中标出“花生油”。再如“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在配料表或邻近部位会标示该产品使用的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食用植物调和油通常有以下几种标示方法:

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添加比例为5:3:2;

大豆油(50g/100g)、玉米油(30g/100g)、菜籽油(20g/100g);

大豆油(50%)、玉米油(30%)、菜籽油(20%)。

以上三种标示均说明该产品是由大豆油、玉米油和菜籽油按5:3:2的比例调制而成,即每100mL产品含50mL大豆油、30mL玉米油和20mL菜籽油。

现在食用油不标非转基因了吗(标注非转基因也是违规产品)(4)

三看营养成分表

我国规定必须在营养成分表中标识的内容有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

若对除上述内容之外的其他营养成分进行营养声称或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时,应标示出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若使用了营养强化剂,应标示强化后油品中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若生产过程中使用氢化或部分氢化油脂,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四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

保质期是食用植物油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产品品质的期限。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三者关系密切。建议选择生产日期距购买时间较近、处于保质期内的产品,并关注产品所要求的贮存条件。

现在食用油不标非转基因了吗(标注非转基因也是违规产品)(5)

五看其它可选择了解的信息

1.净含量。可以用于估计在保质期内能否吃完,或比较食用植物油的性价比。

2.生产者和经销者信息。包括生产者和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根据生产者实际情况,还可能包括委托单位、受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等信息;进口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标示生产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而会标示原产国国名或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3.产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

4.生产商可自愿选择标注的内容。对于食用植物调和油,有些生产商在标签中标示其中大于2%脂肪酸组成的名称和含量。

消费提示还特别指出,本次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供技术支持。本期专家为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二室研究员王君、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食品发酵标准化中心副主任钟其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