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这是三十多年前我在初中学习过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句子,现在这篇课文我还能背下来。这篇课文至今仍然选编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这两天看到著名散文家、诗人席慕蓉就《愚公移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愚公移山》应该移出课本。
席慕蓉认为,当今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不能够是以改变为主,而应该以适应为主,应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愚公移山》透露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如果学习愚公改造环境的行为,这样下去人类最终会自食苦果。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于《列子·汤问》。文章讲述了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一家人通向世界的道路。为了走出大山,愚公带领家人坚持挖土移山。而他的邻居智叟对于愚公的举动大加嘲讽,认为愚公太傻,他的做法是愚笨的。最终,愚公坚定不移的精神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让两位天神移开了大山。
从文言文的角度来看,学习《愚公移山》,有助于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从文章所蕴含的寓意来看,愚公这一形象,寄寓了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迎难而上、不畏艰险、持之以恒、顽强拼搏、争取胜利的伟大精神。
从古到今,我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民族脊梁,不但继承了这种“愚公精神”,而且把这种精神予以发扬光大。尤其是现当代,正是因为弘扬了这种伟大的“愚公精神”如果没有这种坚持精神,才造出了两弹一星,袁隆平院士才改良出了杂交水稻,中国才能从短短几十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
我不否定席慕蓉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应该是违背自然规律,甚至于破坏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是我们认识事物,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孩子们从《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中,应该学习这种迎难而上、不畏艰险、持之以恒、顽强拼搏、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持之以恒,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总而言之,《愚公移山》作为一篇课文,自然是有可学之处,所以它才会选编进语文教材中,成为学生阅读背诵的经典名篇。
席慕蓉认为《愚公移山》应移出语文教材的观点,我是坚决反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