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地名考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

小岞地图

小岞地名,因山而名。

《惠安地名录》载:“相传(小岞)本是一个岛屿,于“沉东京,浮福建”之时形成。以后,把地势低的山峰称为小岞(岞乃山之意),把位于它西南地势较高的称为大岞,大岞与小岞隔着一道海湾遥遥相对"。其实,小岞陆域面积8.7平方千米,比大岞村大。(注:大岞村隶属惠安县崇武镇 )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宋参知政事李文会祖居此。黄崎(山)在其北,大岞山在其南。凡邑诸山之东趋于海,至此三山而止,又东为东溟之水通海外诸夷”。这是小岞地名地方志文献中比较早的记录。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2)

惠安县志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3)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4)

巜粤闽巡视纪略》载:“小岞山在大岞之西北,亦二十七都地,故设巡检司,城立山巅,四面环海,特出海上”。这是小岞当时的行政区域属二十七都守节里的记载。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5)

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巜惠安地名录》载“小岞山亦称三山,位于北纬24度57分,东经118度59分,最高峰海拔104.8米,似一面屏障,由北海岸线延伸至南海岸线”。大岞山位于崇武镇东北侧,北纬24度53分,东经118度55分,最高山峰海拔113.0米,山势由西向东延伸入海。山顶有洞,巨石如屏,洞中可容数百人。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一1398),倭寇作梗,居人避于此。山多怪石,有如钟磬者,扣之声闻数里。

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小岞与大岞之地名,是因为小岞山与大岞山而命名的,在宋代小岞大岞就有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记录,因此,小岞大岞地名的设置时间可以推断为宋代,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岞”字与“岝”字(意思一样)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6)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7)

岝(岞) : 注音 ㄗㄜˊ 拼音(zé)(类似闽南语岞字发音)台湾注音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8)

国编国语辞典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9)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0)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1)

“岞(岝)山”之出处。

岞字,读音(zuò),出处文选.嵇康.《琴赋》中:“互岭巉岩,岞崿岖崯。”

嵇(ji)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今安微濉溪县),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官至中散大夫,后隐居不仕。司马昭时期,因得罪钟会,遭构陷而死,年三十九岁。

左思《吴都赋》:“虽有石林之岞崿,请攘背而靡之”。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今山东淄博),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他用十年时间著《三都赋》即齐都、吴都、蜀都。永康元年(公元300)因贾谧事件,遂退居江西宜春,专心著述,太安二年(公元303),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李善注:“岞者,皆山石崖巘崄峻之势”。巘(yan),巘者,大小成两截的山。(辞海注)巜毛注》:“巘,小山别于大山也”。巜现代汉语词典》注山峰、山顶。“崿者,崖也,鳞眴,无涯也”。

李善(630--689)唐代著名学者,江都扬州人(今扬州市),官至录事参军、秘书郎、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后仼泾城县令(今安徽泾县)。

《辞海》注:“岞,岞山,在山东省。见“岞崿”。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2)

《现代汉语词典》注:“岞,岞山,山名,又地名,都在山东”。

《汉语大字典》注: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3)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4)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5)

《汉语大词典》注: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6)

汉语大词典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7)

字汇

《字汇》注:

《中华大字典》注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8)

中华大字典

《康熙字典》注: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19)

康熙字典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20)

康熙字典

《正字通》注: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21)

正字通

《中文大辞典》注: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22)

中文大辞典

因此,“岞”字最早出处巜文选》中,有单字注解,也有组成词组解释,引伸山名、地名。古人注释为山石崖险,有峻美之貌。巜毛注》引伸为巘,指小山别于大山。今人注解为地名、山名,但都表述为山。故因山而得地名。

家山之人而不识岞山之美。

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地区经济发达,港口对外贸易活跃,造船业发展飞快,航海者人才齐齐。如明代泉州著名航海家郑芝龙、李旦、李魁奇等。

据《明史》记载:“崇祯二年(公元1629),李魁奇(惠安人)有船队170余艘大船,入雷州、吴川等地,”。这些商船纵横南北,有的远航印度洋、波斯湾与海外通商贸易。因此,泉州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然而,南北商船进出泉州,不但受到南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还受到小岞至大岞这一岬角潮汐流水的限制。这一海域为东海与南海海洋气候的分界线,洋流(太平洋的台湾暖流)分界十分明显,南流时商船不寄锭小岞就进不了泉州港,流北时不寄锭大岞澳就过不了湄州、兴化。

据《粤闽巡视纪略》载:“大岞山为二十七都地,澳可泊南风船二十余,夏至后,贼常伏此徂伺北来之商(船),最称险要”。因此,南北过往商船都要在此寄锭等候“流水”,所以走船人都称此处为“岞码头”或“岞尾岬”,表示靠此码头而有岬角峻险之美。

巜辞海》注:“岬,音(jia),岬角,为向海突出的陆地尖角。常见于半岛前端。如山东省的成山角,非洲的好望角等。

现代人从陆上的視觉看小岞大岞二山,海拔高度只有100多米,并无“岞岬”高耸之状貌,为何小岞的先贤要称此二山为岞乎?笔者在考证小岞地名中也有此疑惑,故打开“百度”寻找答案。“百度”曰:“岞山,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区北部,海拔68.9米,西依潍河,东至青岛,北通渤海下营港”。说明“岞山”名称不止一处,山脉海拔也不高。笔者访问过一位老航海者,他从小走运输船,北到过山东成山角,南到过广东的电白沿海岸线航标山称“马山”、“崎山”较多,也有称“甲山”、“角山”,称“岞山”特别少,所以很多人把“岞”读作“乍”。

笔者查阅《粤闽巡視纪略图》福建沿海部图,称:马头山、走马山、石马、小马、马仙、天马等有二十多处,称:后崎、黄崎、百崎、峰崎等也有十多处,称:角屿、东甲、文甲、角尾也近十处,称“岞”者唯有小岞大岞,而这些地名、山名都是古代军事要塞和航海重要航标山,它们都具有独具特色的山貌地形,有的已被开发为风景区。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23)

我们从海上观看小岞大岞二山,视觉就完全不同,两山高高凸出海平线上,小岞如一面屏障婉延伸展,大岞高耸入云尖角向东突入大海,二山断处有一条大港湾象峡谷溪流一样穿过两山之间,使航海者感觉两山是被一条天河截断。在雾海中观此峻秀佳景:“晨光海上来,云山生万壑”。笔者愰然大悟,小岞古时先贤确是高人,我者生为家山之人而不识岞山之美。犹如巜楚辞.招隐士》中: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李文承)

泉州惠安小岞村有多少人口(小岞地名考泉州惠安县)(24)

小岞鸟瞰图

小岞各行政村(地名)由来前群地名由来:

因原前内有个海群渔业队,1982年5月析为三个大队时,取其前与群命名为前群。

前海地名由来:

因原前内有个海群渔业队,1982年5月析为三个大队时,取其前内与海群之首字,命名为前海。

前峰地名由来:

村庄位于前群、前海之前沿,故命名为前峰。

后内地名由来:

宋代参知政事李文会晚年隐居于此,因地处小岞半岛北部,前内之后,故称为后里。因当地方言里叫内,故书写为后内,故称为后内村。

据传说,唐朝年间有姓黄在此建居。到宋朝期间,李氏、陈氏等相续迁入,宋代参知政事李文会晚年隐居于此,他建居于后海内侧,故取名后内。

螺山地名由来:

螺山村名由来,螺山村于1984年12月与后内村分开时设立,由螺山自然村、西湖自然村组成,因螺山自然村后有一座西帽(墓)山,形似海螺,又名螺山故以山命名,所以分村时命名为螺山村。

新桥地名由来:

新桥村名,系以全村姓陈而名,传闻先祖于明代天启年间从洛阳岭头陈氏村民迁往泉州新桥头定居,后再析迁于小岞后内建居,古以新桥为地名。

南赛地名由来:

古时此处为小岞岛东南突出部之要塞,庄、邱、洪等氏村民相继迁此建居,以方位,地势取名南塞,后因当地方言谐音为南赛。

明朝中叶,在此驻军建寨,因寨位于小岞半岛高地三山之东南,后人在此定居,依地形取名南寨。

东山地名由来:

因此地系小岞岛东部最高处多山头,明代黄氏村民从山腰前黄迁,建居在西侧山坡台地,故以方位及山取名东山。

整理 文/图:李文承/李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