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曾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见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创立者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核心、汇集了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它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完成觉醒,成为一门追求自身之美的独立艺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所作《短歌行》最具代表性“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写出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全诗感情充沛,情调悲壮慷慨。

曹植的诗流传最广的是《七步诗》“相煎何太急” ,但这是曹植与曹丕争权失败之后,遭到曹丕迫害所作。此时的曹植已在政治上心灰意冷,诗中流露伤心悲情的意味。其实他年轻时候所作的《白马篇》真可谓少年意气风发之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全诗既是对于沙场壮士的歌颂,也是对于自我志向的舒展。《白马篇》对于建安风骨无疑是最好的阐释,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最强音。

建安文学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表现了平定天下的豪情壮志,词句慷慨悲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

没有建安风骨哪来的魏晋风度(刷新你对魏晋不一样的认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