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1963年9月,我到平遥一中上初中以后,对我影响很深的就是学校对学生的红与专教育,学校特别重视。

所谓红,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学习毛主席著作并落实在行动上。如团结同学,积极靠近组织,尊敬师长,热爱班集体,劳动积极,热心参加学校和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如出身于地富反坏右家庭)能从思想上和家庭划清界线等等,而所谓专就是指努力学习文化课并成绩优良等,统称为品学兼优。

我们的青春岁月演员表(我们的青春岁月)(1)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的入团问题。那时的中学生要能在学校入了团,真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团员头上的光环让学生们非常羡慕。而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首先要家庭出身好,其次就是品学兼优,而主要还是看学生品德也就是红的问题。如果这名学生思想品德特别好而学习成绩稍微逊色一些也可入团。至于出身不好的学生,如果表现得出类拔粹,也会被吸收为光荣的共青团员,可这数字太少了。

平中91班同学2015年聚会时合影

还有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教育。学生毕业面临的就是考上考不上学校的问题。每年一到中考高考前,学校总会加大力度教育毕业班学生要做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任祖国挑选的教育。校园里的黑板报,广播室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思想,使学生们觉得考上学校光荣,考不上务工务农一样光荣。记得六五届高中毕业班(记不清那个班了)有一个姓冯的男同学为了响应号召(当时唱得歌也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面临高考应积极复习应试,可是他决定不考了,但还是继续复习,要在同学们高考前夕回村务农。

当时学校为表彰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的模范事迹,还为他召开了表彰大会。他满怀激情地在大会上发表了放弃高考到农村去的发言,使当时的我们热血沸腾。现在他应该70来岁了,也不知道他对当时的壮举后不后悔。

学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重视。有一个高中同学叫杨学勇就是红专并进的尖子生。为使全校学生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学校还为他召开了一次表彰大会,让杨学勇发言介绍红专并进经验,并让各班学生积极讨论,向杨学勇学习。在全校开展了名为"学习杨学勇,迈向红又专"的活动。

我们的青春岁月演员表(我们的青春岁月)(2)

平中91班同学1966年在刘胡兰烈士陵园照的毕业照

那几年全国人民开展了大学毛泽东选集活动。同样,平遥一中的师生都把学《毛选》放在红专教育的首位,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开班会和周会时,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个人先总结自己的成绩,然后找出自己的不是,最后再由同学们指出问题,大家可是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指导思想就是《毛选》中的《反对自由主义》,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提意见的认真提,对方虚心接受认真改。触及心灵的教育尤其体现在1964年(也可能是1965年)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学生们的思想觉悟确实得到了提高。

回想平遥一中的红与专教育,当然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对出身不好的学生确实不公平,对冯同学不高考就回村务农的事也应该鼓励他先高考,看成绩再定夺。但对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实在受益匪浅,学校学风风气很正。实践证明,那个时期考上大学深造的学生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我们的青春岁月演员表(我们的青春岁月)(3)

1968年离校的老三届学生大部分都成为各个单位的优秀分子,机遇不好没有得到一份工作的同学也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有的成为改革开放的领头人,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遥一中领导对学生进行红与专的教育。

洪善村

梁小芬

2017年IO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