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拼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

这句话历来就有很大争议,不同版本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各抒己见。最主要的是对仁字的理解不同,林林总总,有两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1.仁,解释为仁慈,慈爱。人和天地是同性,都是有感情的,只不过人是有仁慈,爱心,天地不仁,天地没有仁慈爱心。那么这句话就是简单的按字面意思理解为: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

2.仁即是“人”。人和天地是异性。人是有感情的,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是自然生成的。《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就是用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天地视万物,一切顺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未祭祀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祭祀完毕以后,将其丢弃或焚毁,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拼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

总结一下,这句话两种不同观点解释如下: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把天下万物当作象草扎成刍狗一样的祭品。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就是圣人也不仁慈,把天下老百姓视为刍狗,对他们也没有感情,不当人看,任由其自生自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地和圣人都“不仁”,都没有仁义道德,都不把万物和百姓当回事。这种说法感觉有失偏颇,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他很尊重自然,当然包括天地在内。“天地不仁”也就算了,圣人也“不仁”,就有点冷酷无情,在众人的心目中,圣人是道德高尚的人,心怀仁慈,怎么会不讲仁爱,对百姓怎么能像对待刍狗一样呢?太令人匪夷所思了,老子这样说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吧?

2.另一种解释就是:天地不会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会感情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万物的枯荣复苏都有其自然规律,天地最终还是以选择不加干预的“无为”的态度最好。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也要效法天地,不感情用事,无所偏爱,不厚此薄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动不动就对百姓横架干预,让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事情。

但是圣人对百姓不干预,并不等于漠不关心,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总是没有自己的意愿的,而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拼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3)

上世纪80年代,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处,也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目前已建成为一个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拼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

综上所述,第一种解释显然误解老子的本意,有失偏颇,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大家不知道对这句话有何理解?还望赐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拼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