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 讴歌美好生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弘扬民族精神讴歌美好生活)

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弘扬民族精神 讴歌美好生活

——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

作者:金娟

在全国人民共同庆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现场演出及评选于10月底顺利举行。活动从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国舞协团体会员单位和5个中直院团以及10个新文艺群体的328个报名作品中,挑选出了43个作品进入终评。11月25日,经评委会严格评选,最终,《阳光下的麦盖提》《姥姥的田》《浪漫草原》《柔情似水》《瑶山夜雨》《移山》六个作品获得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

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集中展示了近两年我国民族民间风格的舞蹈艺术创作新成果。43个终评作品均以我国传统民族舞或民族题材为基础创作而成,涵盖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彝族、瑶族、傈僳族等17个民族。作品中既有以传统的民族舞蹈为主体,集中展示独特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也有运用传统民族舞蹈元素,以艺术手段表达民族的生存和生命意识,挖掘人物复杂而深层的内心情感与丰富精神世界的舞蹈作品,还有借助民族舞蹈元素来表现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的舞蹈作品,呈现出多元的创作发展趋势。舞蹈艺术工作者用蕴含民族特色、饱含民族情感的舞蹈语言,为人民而舞,为时代而舞,也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最诚挚、最深情的祝福。

在以往创作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偏重对传统舞蹈形态的提炼、运用,忽视对民族精神的展现和挖掘的现象。这种过分强调形式特点的舞蹈创作,无法体现内在、深层次的民族精神,使作品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感染力。在本届荷花奖评比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地将民族元素或民族特色等同于民族精神的舞蹈作品数量明显减少了,越来越多的编导更重视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弘扬,增强对民族舞蹈元素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民族舞蹈《移山》取材于山东鼓子秧歌,生动演绎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愚公移山》。该舞蹈保留了传统山东鼓子秧歌中“稳”“沉”“抻”“韧”的语言风格,并将鼓子秧歌中青年男性扮演的“鼓”角提鼓、抡鼓等典型舞蹈巧妙地改编为移山者抡锤凿山的动作,用舞蹈语言勾勒出粗犷凝重、团结勇敢、坚韧不拔的“移山者”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

再如,以维吾尔族传统舞蹈刀朗舞为主要素材的《阳光下的麦盖提》,通过刚劲有力、热情奔放的群舞表演,表现了新疆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此外,舞蹈中还融入了汉族鼓子秧歌,以此塑造了一位献身祖国边疆建设,勇担当、善作为的援疆干部形象。在舞蹈过程中,编导将传统刀郎舞中男女对舞的形式,创造性地转化为刀郎舞的领舞者和白衬衣舞者的对舞,以此展现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关怀下新疆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创美好生活的幸福场景和精神风貌,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

通过一届又一届的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民族舞蹈创作始终不能离开民族舞蹈的文化身份,要把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变成一种自发追求。大量的舞蹈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众多讴歌时代变革、振奋民族精神的舞蹈作品,以此推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时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