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像”与“图象”用法的争议(或规定)经历了很长时间。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作者和读者们仍未达成共识,以致在各种文字媒体上混用、误用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与多年来有关规定和权威工具书所载词条数量不够完整、意思表达不够准确有关。

图像和序列哪个大 科研人员必知系列(1)

20世纪50年代,我国汉字简化方案中曾规定以“象”代替“像”。20世纪60年代(1964年),《简化字总表》中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20世纪80年代(1983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化字 繁体字 选用字 异体字对照表》的该字脚注中注明:“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不简化,意即承认“像”为规范字。但198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仍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又确认“像”为规范字,“像”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然而对两字的用法未作明确规定。

20世纪90年代(1990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了“象”与“像”的具体用法:在做形状、做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时用“象”,如图象、录象、摄象等。

21世纪初(200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未采纳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定用法,而是将“图象”处理为“图像”。全国科技名词委对1995年至2000年《人民日报》中的“图象”和“图像”的词频做了一次统计,其结果为:图像736个、图象6个,可见作者倾向于权威出版物《现代汉语词典》的规定用法。

对于“象”与“像”二字,鉴于以上历史沿革的原因以及权威性语文辞书所列条目与全国科技名词委1990年规定存在的矛盾,2001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在中国科学院专门召开了“象”与“像”用法研讨会,并且在2001年12月第4期《科技术语研究》中以专稿的形式刊登了《“象”与“像”在名词义上的用法有新界定——关于“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会议纪要》[1],停止执行1990年的“意见”(即前述“规定”)。在会议纪要中列出了语词搭配实例,有带“象”的词约40个,带“像”的词约110个。会议纪要明确规定为“图像”,未列“图象”一词。但有文献指出,“函数图象”应用“图象”,而不能用“图像”来代替[2-3]。不过,在纪要中较灵活地作了特别说明:如在工作中难于分辨、难于选择,可按约定俗成原则采用本学科的习惯用法,但应注意与相关学科的协调统一[1]。

在汉字简化和科技术语规范化过程中,“图像”和“图象”的用法曾相当混乱。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40年中,“图象”一度处于主流地位;在一些权威性辞书工作者的坚持下,经过相关部委的一些调整措施,现在“图像”已经成为主流用法[4]。

根据汉字简化的历史沿革和科技用语使用习惯,我们可以总结为:“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对应的英文词为“picture或graph”;“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对应的英文词为“image或pattern”。在今天,日常交流和撰写论文时,使用“图像”是合乎规范、利于广泛交流的做法。在进行文献数据检索时,可根据文献发表年代来判断首要关键词,进一步提高文献检索效率。(李志民,责任编辑李曦,图片源自网络)

图像和序列哪个大 科研人员必知系列(2)

参考文献:

[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象”与“像”在名词义上的用法有新界定——关于“象”与“像”用法研讨会会议纪要[J]. 中国科技术语,2001,3(4):13-14.

[2] 孟素兰. “图象”都能改成“图像”吗?[J]. 编辑学报,2006,18(2):105. 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06.02.010.

[3] 张建设. 小议“图象”与“图像”[J]. 中国科技术语,2008(3):64,69.

[4] 张可隽. “图像”还是“图象”——在汉字简化过程和文献检索结果中判断[J]. 美术大观,2013(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