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扑灯蛾曲牌(京剧浴火黎明红岩)(1)

傅希如饰范文华

京剧扑灯蛾曲牌(京剧浴火黎明红岩)(2)

傅希如饰范文华

取材于《红岩》的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上周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引领剧情走向的不是许云峰、江姐式的坚定革命者,而是一个中间甚至偏灰的人物范文华。

写了范文华,《红岩》逐渐接近历史真实

剧中,范文华盲目崇拜自己的引路人,得知自己的精神导师叛变后,一度信仰坍塌、迷失自我,被敌人借此使反间计来瓦解狱中地下党,但最终他迷途知返回归队伍。

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名誉会长黄在敏称,“《红岩》题材从写华子良到范文华是一个逐渐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然而将视线之外的芸芸众生纳入视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些年我做过一个山东吕剧《海殇》,写甲午海战,把历史上的争议人物方伯谦作为主要人物,写他的耻辱以及知耻后勇。但后来就听到了一个消息:如果不把邓世昌作为主角,就永远不要上舞台,我很受刺激。《浴火黎明》为我们出了这口气。”

“很多年我们是看被纯化了的历史材料长大的”

一向以新编戏著称的上海京剧院,这一另辟蹊径的改编不张扬虚妄,写信仰不空,仅一场演出便收获掌声与口碑,就连一向苛刻的戏曲舆论界也投来赞许。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来,“多年来,舞台上要么先烈、要么叛徒,对于中间人物绝少涉及。《浴火黎明》虽然以中间人物为主,却丝毫没有降低灵魂的制高点,写范文华这样崭新的熟悉的陌生人,不是为给‘叛徒’辩解,挽救这样的人,不正体现了我党的智慧与气度吗?”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说,“很多年我们是看被纯化了的历史材料长大的,罗广斌当年的原始创作与后来广为流传的版本间的差距已不是新闻,但多年来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红岩》人物,还是将革命与反革命越拉越远……写一个曾经被击垮的人被救赎,这才是历史的当代性。”

“这样的人物形象按惯例是不能作为主演的”

范文华虽从未出现在“红岩题材”中,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此次,青年武生、老生演员傅希如打破程式,将其发现被上级出卖、“偶像”形象崩塌时的歇斯底里,受指责时的蜷缩,不知所措时的喃喃自语,忏悔时的下跪哀叹,重拾信仰时的昂扬斗志都演得入木三分。

第一次看剧本就拍案叫绝的傅希如称,自己从未碰到过这样的角色,“由于上级叛变,他丢失了自我,陷入沉沦,在好几场戏里的那种浑浑噩噩、萎靡迷茫的状态,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这样的人物形象按照惯例来说是不能作为主演的,但这个剧本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反映出对信仰本身的正确解读。”

剧中,傅希如有一半的场次是在地板上表演的,受刑后的摔倒、受指责时的蜷缩、愧疚时的下跪、昏迷后的抽搐、追寻光明的匍匐……他因为吸入大量的地毯灰尘而引发鼻炎,打喷嚏、流泪、鼻塞、嗓子疼成了常态。

傅希如介绍,“作为一个被救赎的人物,我常常要去倾听两位坚定的共产党员的劝慰,在他们大段的唱念和表演中,我要表现自己内心的矛盾,这在传统戏和新编戏中都是不多见的。”于是,他就得表现出惊愕、愤怒、坍塌、行尸走肉、愧疚、后悔、惊惧、委屈、无地自容、纠结、感激、宁死不屈……在经常被误解为“脸谱化”的京剧表演中,很少有角色兼具如此之多的情绪变化。傅希如说,“京剧是写意的艺术,追求的是程式化、舞蹈化的表演,那这些情绪如何表现呢?显然不能纯粹地借鉴传统戏的表演,那就试试从感情出发吧,急促的呼吸、喃喃自语、歇斯底里……”

文/本报记者 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