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封龙书院

(元氏县政协封龙文化研究会 周捷敏)

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梁祝文化重要传播地)(1)

(元氏封龙书院)

封龙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受其影响渲染南佐一带又衍生出了大量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化,尤以民间故事、传说具有盛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下第一棋、刘秀井、长山、老龙潭等传说。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并有封龙书院、南佐吴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墓佐证,元氏明、清、民国县志均有记载。

纵观全国,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有几十处,各地纷纷争抢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乡或传说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地方在多年以前已走在了前头,并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而更为有趣的是韩国、朝鲜、越南等地也在全力争抢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之地,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之广,影响之大。那么南佐一带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是要参与各地争抢吗?坦率地说,我们不需争抢,只是把南佐版故事传说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要讲南佐一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首先得谈谈封龙书院。封龙书院亦称龙山书院,座落于封龙山阳龙首峰脚下,据明朝元氏县志记载,封龙书院最早为汉代李躬授业之所,说明早在汉代就是一处讲学之处,原有讲堂、读书窑洞、墨池(又称洗笔池)等。唐代又有郭元振、姚敬等名士游学讲学于此,宋名相李昉创设书院授教,此时封龙山南坡已有封龙、东溪、西溪三个书院。元代封龙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鼎盛期,著名数学家李冶(栾城籍1192-1279年),"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著有《测圆海镜》,并在封龙书院著成《益古演段》一书,所创立的天元术代数,方程搞到六次,比欧洲代数的产生至少早300年左右,在当时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领先地位。

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梁祝文化重要传播地)(2)

(白朴画像)

在此重点提到的是,元代戏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辞海》(1999年版)中“白朴”辞条注:白朴(1226-1306以后)元戏曲作家。名恒,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陕西河曲)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蒙古灭金,白朴终身不仕。后移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诸遗老度诗酒生活,暮年北返。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较为著名。

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梁祝文化重要传播地)(3)

(《录鬼薄》)

经查证有关资料得知,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6种剧本,分别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这其中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一剧本。

另有资料记载,1237年白朴12岁时,由其父好友元好问将与父亲失散多年的白朴送到真定,父子团圆定居。元好问,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与李冶、张德辉并称龙山三老。白朴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封龙书院,龙山三老是白朴的启蒙老师,一定时期内白朴一直在封龙书院学习创作。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弃家南游,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

白朴所作《夺锦标》词,题为“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有句云:“梦里封龙旧隐,经卷琴囊,酒尊诗笔。”此词作于至元十七年,词中“封龙”指封龙山,回忆和同伴在封龙书院隐居求学,读书弹琴,饮酒作诗的时光。

以上记载,从逻辑上形成了一个证明链条:元曲四大作家白朴——12岁随父居真定——青少年时就读封龙书院——著《祝英台死嫁梁山伯》——36岁弃家南游,定居金陵。据此推断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是白朴在封龙书院读书时创作,期间依据当地故事传说写成剧本《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后其游历定居江南,将剧本带到苏杭一带,演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经排练演出,影响逐步扩大,成为家喻户晓,名传天下的杰作。

南佐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相传,南佐村有位年轻人名叫梁山伯,一次前往封龙书院读书途中,在南佐村西吴桥偶遇北佐村女扮男装同样到封龙书院求学的祝英台,因是同路人,两人在吴桥小憩相谈,交谈十分投缘,就地结为金兰兄弟。

求学期间两人朝夕相处,梁山伯作为兄长时时处处关照祝英台,祝英台见梁山伯为人忠厚善良,品学兼优,渐生爱慕之心,暗中以心相许。怎奈梁山伯憨厚正直,祝英台几次暗示女儿身,梁山伯没能领悟。待到祝家急催祝英台回去,梁山伯相送八里到两人第一次相遇地――吴桥。祝英台恋恋不舍,告诉梁山伯其家中有一九妹(祝英台家中小名),愿牵线许与山伯,叮嘱望其早到祝家提亲。其后不久梁山伯到祝家婉转见到九妹,岂知九妹就是祝英台本人,换女装后,更显举止文雅,容貌出众。但祝员外已将英台许与长村财主之子马士龙为妻。梁祝虽相互倾慕,但在当时儿女婚姻自己做不了主,况且梁家清贫,祝家殷实,门不当户不对,而马家则是远近闻名的大财主,祝家绝不会同意将祝英台嫁给梁山伯。

此时两个心爱之人相见,心中感慨万千,悲愤交集。梁山伯更是无限悔恨自己愚钝,悻悻而去,自此郁郁寡欢,因相思过度,郁闷成疾,竟不治身亡,家人按梁山伯生前嘱咐将其葬于吴桥旁。

祝英台心中念念不忘梁山伯,得知山伯因思念之切,患疾身故,悲痛欲绝,后假装同意马家婚事,迎娶之日路过吴桥时,祝英台突然要求祭祀梁山伯墓后方肯出嫁,并以死相挟。马家不得已而应之,英台下轿在山伯墓前,哭得死去活来,山摇地动。霎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最后祝英台竟一头撞死在梁山伯墓碑上。

出此意外,马家无法迎娶,按当地旧俗祝家又不能入坟,众乡亲、乡绅念梁山伯祝英台真情感天动地,筹资将祝英台合葬于吴桥旁梁山伯墓。

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梁祝文化重要传播地)(4)

(崇祯《元氏县志》)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陵墓”一栏记载:“齐·梁山伯墓,在县西四十里南佐村西北隅。”“古迹”一栏中记载:“吴桥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骞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

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梁祝文化重要传播地)(5)

(崇祯《元氏县志》)

“桥·渡”一栏中记载:“吴桥,在南佐村西北,路通山西平定州。桥南侧有古冢,水不能崩,槐阳八景之一。明代人李永有诗咏此景:“远上吴桥一径通,亭亭孤冢挟长虹。青山背后遥排拱,流水门前近朝拥。往来络绎古今人,争讶泉台宛若新。长眠想是非凡辈,千载幽明护有神。”

笔者孩童时期,曾多次听到不同长者讲述南佐多个版本的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隐约记得吴桥旁有一座古墓,一次在看过电影《梁山伯祝英台》后,激情写下一首缅怀梁祝的诗:“封龙万仞矗嵯巍,书院春风化蒙昧,三年寒窗两心许,一曲真爱千古佩。陋俗礼教拆鸳鸯,已恋蝶儿不离飞,守望长眠结连理,南佐吴桥留纪碑。”

梁祝传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梁祝文化重要传播地)(6)

(南佐吴桥)

南佐村出生在五十年代以前人多数记得,吴桥旁原立有两通石碑,一通是重修吴桥碑记,另一通便是梁祝墓碑,后两通石碑遗失。梁祝墓碑一说在大跃进时吴桥上游筑坝时埋于坝底,一九六三年发洪水时大坝冲毁淤埋地下;一说砌于吴桥北不远处一水井中,需进一步考证。

全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传说最早和最多是东晋时期,有十多处版本,哪里是故事真正的发源地呢?

河南汝南、山东济宁、江苏宜兴、浙江宁波、山东曲阜、江苏苏州等版本中提到的书院有:红罗书院、峄山书院、西湖万松书院、龙山书院;桥有:草桥、曹桥、吴桥;多处称有墓,山东称发掘出明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墓碑,以及有梁家庄、祝家庄村名等作证,但以上各处共同的一点是,东晋时期未见书院记载,且都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的出处和作者生平佐证。

而南佐版本既有封龙书院(汉代李躬授业之所)、吴桥、梁山伯墓为证,更重要的是有元代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在封龙书院求学,创作《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历史记载,白朴的生平或可解释一些疑团。

我们相信,梁山与祝英台的故事本源肯定是有的,但总的来说,传说终归是传说,经多少代人口头传承,可能数次添加或册减,再由作者或多或少的进行了加工、润色,故事已非原生态。

现今我们争论梁山泊、祝英台祖籍是江苏还是浙江?是山东还是河南?是韩国还是越南?故事传说地又在哪里?已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应看到是梁祝心心相印、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誓死抗争,追求自由、自主的精神。

梁祝的故事是一种文化,梁祝的传说是人们向往自由,追求纯真爱情一种大中华文化的寄托与传承,传遍了祖国九州大地、朝鲜、韩国、越南等中华文化圈,而这种文化传承的起始,则可依据上述史料和物证,在封龙文化中追溯到它的本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