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人生的一场选择(是一次人生的修行)(1)

多年前我买过一本书,当初买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书名是我喜欢的类型——有意境,不张扬。这本书叫做《一问一世界》,是杨澜的传记,讲述了杨澜从业二十年的心路历程。

对于杨澜,早年并不太关注,只觉得像她们这样的媒体人没有什么特别的,能露脸成为名人只不过是因为有张娇美的脸庞和知性的笑容,天资胜过勤奋。

但当我仔细品读之后,才发现杨澜之所以能成为杨澜,并不是偶然。她用自己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改变的力量,什么才是工作的意义。

杨澜在书中说:“我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改变历史,但我可以创造未来。”

工作是人生的一场选择(是一次人生的修行)(2)

我曾经在公司的年终会议上特地引用了杨澜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中了解工作的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的一层,那些在舞台上侃侃而谈、在人际交往中应付自如、在职场上收获赞誉的人士,他们背后所付出的也许是我们不可想象的。看似是游刃有余、信手捏来的职场技能,实则是经受了极其艰辛的磨砺。

杨澜最著名的节目就是《杨澜访谈录》,她访谈的对象涉及了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知名人士。作为一个访谈类节目,《杨澜访谈录》无疑是成功的。

我也曾经参与过访谈,最让我好奇的就是那些在主持人手中的提问稿,很想知道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拟出来的。

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杨澜访谈录》总策划是蒋昌建,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最强大脑》主持人。以下内容我不舍得浓缩、提炼,因为实在是干货满满。

工作是人生的一场选择(是一次人生的修行)(3)

——在蒋昌建看来,一个成功的采访取决于了解对方多少,因此他相当重视初期的资料搜集工作,由复旦大学学者和硕博士组成的团队拥有着丰富的搜索通道:图书馆、报纸、杂志、互联网。对于境外嘉宾,则直接去外媒和原版书籍上获得信息。信息搜集在一起,如何处理信息呢?在蒋昌建的把控下,随后开始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人物分析。

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他的祖先家庭、教育背景、婚姻生活、职业生涯,直至性格特点、价值观念,最后形成几大块的内容板块。接着进入到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提出策略分析,针对每个内容板块召开反复的阅读讨论会,团队成员从各自的思维角度形成不同的问题,然后再由蒋昌建汇总权衡,最后生成由“人物分析”和“访谈问题”组成的策划文本。

——此时的策划文本往往是一稿,杨澜会将自己的观点再补充进来,经过双方反复的沟通,第三稿、第四稿的策划文本会越来越薄,最后在采访现场出现的一定是杨澜本人用A4纸手写的提问纲要,这是杨澜在吸纳、判断、剔除、消化各方意见之后,仰仗自己的语言组织、即兴发挥、现场应变、总结概括之核心能力让谈话现场美不胜收的个性脚本。

工作是人生的一场选择(是一次人生的修行)(4)

从一个个简单的提问背后,我看到了杨澜团队对工作的态度,更看到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没有这份执着的热爱,就不会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优质节目。

杨澜曾经作客另一档访谈节目《陈辰全明星》时,陈辰对杨澜精力充沛的工作状态极为感叹,她表示这是需要多强大的内心和对自己要求多高的标准才能支撑起这样的工作状态。

杨澜说:“这是因为我恰恰是在做我爱做的事情,别人会看到我的累和忙,不能够完全体会我从中得到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如果没有快乐和满足,人仅仅是为了名和利,是不可能持续工作那么久的。”

这就是杨澜,这就是她对工作意义的阐述。

工作的意义在于找到自己的热爱,在于实现人生价值;工作的意义在于和自己的贪嗔痴做斗争,在于从忙碌和艰难中找到乐趣。

把工作当成是一次人生的修行,体会风雨的洗礼,享受过程的美好,或许就该这样。

-END-

版权申明:图片来源于Pexels,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