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版《鹿鼎记》正在热播,每当看到其他人或讨论剧情或正在追剧时笔者都不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痴迷金庸武侠小说的样子。这么多年过去了,金庸老先生都八十多了还没去世,老人家老来无事把自己的三联版原著改的乱七八糟,为某于妈提供了翻拍各种践踏金庸迷智商的金庸剧的新修版。所以即使新《鹿鼎记》有本人很喜欢的演员胡一菲,还是没什么兴趣去追剧。

这件事还是不多谈了,不管是新神雕的小笼包杨过李莫愁忘年之恋,还是新鹿鼎里乡村非主流式的神级对白,网上吐槽的人多了,笔者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今天谈谈在鹿鼎记故事里出现过的康亲王府。

在金书里康亲王杰书的形象,有点无能,也有点亲切。喜欢看戏,也善于奉迎。四十二章经被偷了急得直跺脚,还得去找一个小流氓韦小宝去帮他偷一本来复印。历史上的康亲王是怎样呢?

爱新觉罗•杰书,礼亲王代善孙,祜塞第三子,康熙族兄(堂哥)。顺治十六年(1659年)袭爵,为康亲王。

康亲王府的前生为明崇祯皇帝外戚周奎宅第,后为礼亲王代善所有,为礼王府。自康熙十六年礼王府一分为二,西部为代善第七子巽亲王满海达的府邸,东部为代善之孙康亲王杰书的府邸。因康亲王杰书有功,于康亲王袭封时扩址兴建,由于得到当朝康熙皇帝谕旨天下资助的垂爱不仅王府建造得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就连王府内的诸多珠宝陈设也大都由官员多贡献。

按时间推算,《乾隆京城全图》中居住的是第一代康亲王杰书的第四子巴尔图。到巴尔图时,已是第四代康亲王了,中间曾由杰书第五子椿泰、椿泰之子崇安承袭。崇安去世之后,本应由崇安之子永恩承袭,但在雍正十二年(1734)四月雍正皇帝却选中了永恩的伯祖父巴尔图承袭亲王。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巴尔图去世,乾隆皇帝才让永恩承袭了亲王,住回了王府中。

清朝亲王府在哪 从鹿鼎记中的康亲王府想到的(1)

在清朝,宗室爵位共12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只有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的府邸可以称为王府,贝勒以下只能称为府。北京城内建有40多座王府,外城没有王府。

《大清会典·工部》记载:“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称王府。”王府不仅品级高,而且建筑规模大,王府中的正房称为殿,殿顶覆盖绿琉璃瓦,殿中设有屏风和宝座,外表看上去很象一个缩小的宫廷。“府”比起王府来规模就小多了,府不仅不能用琉璃瓦覆盖屋顶,而且正房也不能称殿,当然屏风和宝座就更不能设置了。除此之外,在房屋间数、油饰彩画、台基高低、门钉多少,王府和府也都有规定,不能逾制。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称“第”。清代有些权贵的宅第虽不能称“府”,但其规模并不亚于“府”。如乾隆时的权臣和珅的私宅就是后来恭亲王府的前身。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统归内务府管理,一旦撤掉了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产权收归内务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一般都是私产,由住房人建造或购置。

北京的王府洋洋大观,它们集建筑、园林为一体,形成一种独有的韵味。它不同于皇宫的宏伟壮观,但又的确是王府,处处透出王爷气派,处处烙有身份的标记;它不同于江南园林的小巧俊秀,又的确如园林,常常是一步一景,意趣盎然。至今保存完好的王府,仍令人流连忘返。无论是从建筑、园林、空间、景名、立意、历史变迁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学习、了解和体会王府建筑文化的深刻隽永的涵义。

清朝亲王府在哪 从鹿鼎记中的康亲王府想到的(2)

康亲王府发展到后来又如何呢?

康亲王府(礼亲王府)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失火,全部被焚,嘉庆帝于是赐银一万两重建王府。现在的礼王府应是嘉庆年间再建的格局。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组。前部有正门(宫门)、正殿及其两侧翼楼,后殿及其两厢配殿。后部自成庭院,前为内门(二宫门)、前堂、后堂及其两厢配房,最后为后罩楼。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抗战期间,王府曾为华北学院的宿舍,1943年,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拟出12万元购买礼亲王府,因华北学院不愿搬迁,一直拖到日本投降搁浅。解放后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中路主体建筑大多保存,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总体保存尚好。

王府北侧的板肠胡同现改名为颁赏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