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看法之前在这里说说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其实每个人对待一件事情或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毕竟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表现在言语中或采取相应行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不同,对一件事或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什么必须,也没有什么非得一致,各自表达观点,不需要争论也就是记录一下,之后给自己看看,知道曾经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和判断,不要遗忘了而已,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重疾险的保额根据什么来确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重疾险的保额根据什么来确定(从保险的本质看重疾险保额)

重疾险的保额根据什么来确定

说在看法之前。在这里说说自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其实每个人对待一件事情或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毕竟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表现在言语中或采取相应行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不同,对一件事或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没有什么必须,也没有什么非得一致,各自表达观点,不需要争论也就是记录一下,之后给自己看看,知道曾经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和判断,不要遗忘了而已。

保险作为风险转嫁的一种经济安排已经进入了大多数人的视野,也成功地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并开始发挥保障在满足人们心理预期后推动其他消费增长的积极作用。人们对于保险的认知水平已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询问,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变,也为中国成为保险大国奠定了基础,但如何变成保险强国,如何让保险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正真能够发挥其作用,就要从保险的一个关键指标的提升去衡量了,那就是保险金额,简称保额。

说到保额,在实践过程中也成为了保险购买者和保险销售者之间进行博弈的关键。就目前主要保险主体的承保数据看,重疾险的保额有80%以上集中在10万元及以下。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当风险发生时,大多数人得不到理想的保险金给付,也使得保险正真的作用大打折扣,就是保险销售人员通常所说的“客户买的时候嫌贵,赔的时候嫌少”。这是保险业的尴尬,也是影响保险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因素。究其本质,是对保险公司的认知偏差造成的。

既然有偏差,那就要纠偏。就要从保险的本意来重新认识保险,在这里就从人们购买量较大的重疾保险开始纠偏。

重大疾病保险属于健康类保险范畴,是以重大疾病的发生为给付条件的保险产品,与此类似的健康类保险还有医疗保险。这两个险种的相同点是,都是以疾病为给付和理赔的关键要素,注意,这里用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给付”“理赔”,那就从这两个词来解析他们的不同,给付是一种价值交换,二理赔则是损失补偿。也就是说,重大疾病保险是以发生规定范围内的疾病为给付条件的,至于保险金给付后,被保险人是否用于疾病的治疗由被保险人决定,不作为保险公司是否给付的条件,通俗点讲就是,只要罹患合同约定范围内的疾病一种或多种,保险公司就按合同约定给钱,至于你拿之笔钱做什么,保险公司是不过问的。

另一种就是损失补偿性的医疗保险,他使用的是赔付这个概念,也就是说这个险种是以被保险人看病为前提,且费用的支出应在保险公司指定级别的医院(一般在国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费用是治疗必须且合理的,满足以上条件,在购买的保障额度范围内去除社保报销部分和自费部分,给与理赔。看起来很复杂,简单点讲这类保险只与看病有关,与发生了什么样的疾病一般没有特别的规定,所以他发挥的是补偿功能,也就有了不因损失而获利的原则。

这两点说清楚了,那就导致消费者重疾保额普遍较低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公民都有了基本医疗保障,不论保障属于哪个层次,覆盖率基本达到了100%,他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基本看病的问题,使人们正真实现了有病可医,另外医保还有大病统筹作为补充,虽然额度各地有差异,但也从另一方面使人们对于大病费用的焦虑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同时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又从一个侧面进一步加大了补偿的金额和力度同时费用支出较少,成为很多客户的选择,这些保障拥有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我已经有了医保,对于治疗费用已经有了保障,再获取商业医疗保障和提升保障额度的需求降低。

那么是不是拥有以上的保障就真正解决了因疾病给我们带来的所有问题呢?显然不是,从制度设计来看,医保是解决基本医疗费用的问题,特点是保而不保,虽然商业医保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疾病医疗补偿额度,但都属于报销制,也就是先垫付,再报销,先不说能否垫的起,但从费用的用途来讲,他解决不了因疾病产生的所有问题。比如一个现实就是,当人们患病,一定会遭受到收入方面的损失,还有患病期间和病后恢复期内的其他费用支出,一般来说是没有办法从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途径得到解决的,但这笔费用往往又是被人们忽视的,疾病当前人们将关注点全部聚焦在了治病本身,而忽律了因疾病产生的损失绝非仅仅是治疗费用。

好了,问题既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那么就需要有解决的途径。重大疾病保险应运而生。重疾保险寿险产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南非,而重疾保险的发明者并不是保险从业人员或保险公司,而是一名当地著名的外科医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这名医生为一位患病的女性做了一次从医学角度讲非常成功的手术(要说明一下,当时南非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比较完善,绝大部分数医疗费是不用自费的),术后对患者叮嘱在半年内不要从事工作,静养即可。这位患者应该庆幸,遇到了一位好的医生,得到了相应的治疗费用,做了一次成功的手术,迎接她的就是逐渐地康复。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出院后,她没有办法遵从医嘱,而不得不继续从事较为繁重的工作,在养活家中的三个孩子,说明一点她是个单亲母亲。半年后因为过度劳累,那次成功的手术也没能挽回她的生命。

这件事,深深的触动了这位医生,也使得他反思,人的生命的延续和将康的获得,不仅仅取决于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仅仅取决于充足的医疗费用。医后的其他费用才是重获健康的关键,但这又是单纯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所不能解决的。因此由他创立的重大疾病保险,从创立初心看,重大疾病保险本身并不是单纯地解决医疗费用,而是对因重疾风险而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损失,他是以疾病为因,以给付为果的险种,其实解决的就是收入损失问题。

还拿那位幸运而又不幸的女士为例,假如她有保额充足的重大疾病保险,在患病后即可获得一笔大额的保险金,除去医疗费用本身外,其余部分完全可以支撑她的家庭正常生活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就可以做到遵循医嘱,康复的希望很大,康复后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生活中去,她的家庭也大概率不会因为这次疾病而垮塌。但是残酷的现实是没有假如。

好了,到这来我们应该可以看清重大疾病保险的本质,和创立它的初心了。到上世纪90年代,重疾险被引入国内,国内保险主体开始设计和销售相关产品,重疾险也走入了国人的视野,但较为遗憾的是,自传入之初,重疾险就被销售方和购买方所误解,把她当成了解决医疗费用的保险,再加之当时国内整体收入和医疗费用相对现在来讲都比较低,所以很多当时销售的重疾保险在定位偏差后,又受到低收入和较低治疗费用双重影响,最终绝大多数保单的保额都较少。不过这也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也能基本解决偏差下的问题。但这种偏差却带来了人们认知的惯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偏差带来的负面作用逐步地展现出来,低保额的认知似乎成为消费者的共识,也影响了销售者的认知。加之国内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保障额度的提升,导致这种偏差越来越大。

那么如何纠偏呢?那就再看看他的初心,解决因疾病而产生的收入损失,维持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正常继续,这是本质。从这方面认知的话,我想人们就不再会纠结于提升重疾险保额而带来的保费增加,也就不会再纠结于我已经购买过重疾险,那就不用再去购买了。

怎么确定重疾险的保额是多少合适呢?这个并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适应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一般来说,按照个人或家庭年收入的5倍进行规划比较合理,原因很简单,从医学角度讲,当人们罹患重大疾病后,从治疗开始到逐步恢复,重回正常生活一般需要5年左右,如果是罹患恶性肿瘤的话那还有一个指标就更直接,那就是5年生存率,这些指标医学和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正在稳步的提升。那么解决这期间收入的损失,就是维系正常生活开支的关键。

好了问题讲清楚了,也就不用纠结了,重疾险保额是多少,取决于你想获得什么样的补偿,你想再风险发生时和风险发生后维持怎样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回归保险的本源,这就是通过保险这种制度去积极应对风险的方法,保险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真的可以让我们的美好生活得以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