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高校都在忙碌着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可是,无论老师和同学们多么认真,面对这样的工作还是会很伤脑筋,因为很难真实的去了解我们同学生活的一些情况,也很难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定。所以在大学里助学金的评定一直都存在着很多争议。

助学金落选原因(助学金评定摒弃得失之患)(1)

一、贫困生认定陷入的“套路”

小刘是西安思源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今年他在陕北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规定可以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暑假他持《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在老家村里盖了章,回到学校审批时,却被学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发补助款。

所以西安思源学院就以小刘有笔记本电脑为理由取消他的贫困生资格。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套路”——按照学生是否拥有某些物品,对学生的贫困生资格进行认定。这样认定的好处是,标准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学生有了哪些不该有的东西,就不能享有贫困生资助。但这样认定也容易产生问题,比如小刘的专业学习离不开笔记本电脑,而且他的笔记本价格并不高,仅仅因为有这个笔记本,小刘就失去了贫困生的资格,这样的认定貌似维护了公平公正,其实却损害了个体的权益。

二、管理者需要耐心和方法,个人则应正视助学金

谁能成为助学金的资助对象?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应该是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但实际上,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品质,还是贫困生的身份,抑或是生活的处境,其认定都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都不应该是僵化的,而应该有一个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长时段的观察,以判定其是否需要获得资助。

助学金落选原因(助学金评定摒弃得失之患)(2)

一位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多年的査老师,曾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管理研究”作为课题。查老师说,通常他们衡量经济困难学生时,并不把单一的把使用电脑作为主要参考指标,而是从电脑的用途来综合考虑。如何更科学地认定学生是否真的需要资助,把补助发给更有需要的学生呢?査老师建议,“首先,如果是贫困建档立卡户,经过当地评选,会相对公平,可直接享受学校的补助政策;其次,在考核过程中参考同学对他生活情况的评议,也可和当地扶贫部门核实情况;最后,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发展,我们可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比如说,从校园食堂卡的使用情况来看,如果一个学生每日三餐都在食堂吃饭,月消费三四百元,则每天餐费10元左右,基本可以判定为贫困状态,如果一个贫困生每个月只在食堂吃十几次,在校外用餐较多,会对他下一年评定补助资格有影响”。

助学金落选原因(助学金评定摒弃得失之患)(3)

的确这样来评定可能更公平也更能让同学们信服,但是这样的方法就需要我们老师或者说管理者更加耐心、细心地去进行评定工作了。

助学金落选原因(助学金评定摒弃得失之患)(4)

出现前面所说的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从某一方面来说也是我们没把贫困生当成需要给予人性关怀的具体的个人,而是把贫困生理解成一个抽象的、可以用标准来简单划分的群体。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必须纠正的错误,因为它会影响到学生对公平公正的理解,会影响到贫困生的实际权益。所以我们只有以个体思维审视贫困生的评定,才能意识到“套路”的局限和一次性、一刀切评定的弊端,才能把贫困生真正当成需要关注、关心、关照的个体。

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要正视助学金的评定,应该按实际情况来操作,对身边的同学所获的助学金也不要过度在意。虽然客观的情况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同学们可以在学习上多做一些努力,应该更关注学校的奖学金,奖学金是做不了假的,因为平常的学习表现同学们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且成绩和所获奖项也都是非常真实的材料,所以每年学校的奖学金评选也就没有那么多争议,而且做为大学生来说,拿奖学金也会更光荣。希望同学们能用客观真实的态度对待助学金的发放,而且更要以认真努力的方式去赢得奖学金的评比!毕竟能够获得奖学金也是对我们自己,对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