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有个孙妈妈,他们全家都革命。”这是周恩来总理对雨花英烈孙津川一家的评价。3月25日晚,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原创越剧《妈妈》在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的舞台上演,讲述以孙津川及其母亲孙华氏的英勇事迹为原型改编而成的感人故事。

“一开始看到剧本的时候,就让我回想起了70多年前,第一次听奶奶讲大伯孙津川的故事。”当晚,雨花英烈孙津川的侄女孙以智,在现场观看了这场演出。她表示,大伯孙津川一直是自己前进路上的榜样,希望这股精神也能鼓舞到更多人。

越剧哭唱名段为了谁 越剧新生代演绎雨花英烈事迹(1)

传统越剧演绎现代故事,歌颂雨花英烈的事迹

越剧《妈妈》根据雨花英烈孙津川及其母亲孙华氏的事迹创作而成,通过“失璋悲情”“分梨分离”“制止劫狱”等几场主要唱段,再现革命年代先烈们的忠贞不屈、热血昂扬,并表达对孙妈妈深明大义、坚毅勇敢的美好品格的赞美。

剧中没有聚焦主要英雄人物,而是把戏集中在一位平凡母亲身上,通过情节铺排和细节刻画的日常叙事,极力透过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卑微与挣扎、坎坷命运与丰富情感,用生活化、情景化的叙事拉近距离,用饱含感情的细节、悬念打动观众。

如何做到真实可信、创新独特、动人好看?这是红色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在创作中,首要面临的难题。该剧编剧、总导演柏昱告诉记者,自己立足“当代意识”与“日常叙事”,努力追求作品历史重现的真实性、价值求新的当代性、以小见大的穿透性和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实现了红色题材创作历程中的一次自觉“破境”。

“学习做导演,对我来说,是挑战和机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此次首次跨行担任导演。她表示,导演要负责好灯光、造型、演员等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帮助自己提升舞台表演。

越剧哭唱名段为了谁 越剧新生代演绎雨花英烈事迹(2)

全剧启用年轻学员,十八岁新人挑大梁

这样一部以南京雨花英烈故事为基点的大情感戏,演员班底却采用了一群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年轻学员们。从戏校到舞台,这是他们第一部大戏,并且还是挑战现代题材的越剧,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让小演员们尽快投入剧本所展现的历史情境,南京市越剧团组织演员们,集体观看了大量历史同时代的影视作品和戏曲现代戏作品。同时,还在紧张的排练中,让演员们去雨花台烈士陵园凭吊、缅怀先烈,启发和强化演员的内心感悟。

越剧哭唱名段为了谁 越剧新生代演绎雨花英烈事迹(3)

刚刚过完18岁生日不久的小演员李思逸,在剧中扮演“妈妈”这一主角。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一开始自己对于塑造人物、情感注入与表达完全摸不着头脑,后来,在导演、编剧的帮助下,从回顾思考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日常交流入手,“在生活中提炼、体验揣摩,去理解在最深重的苦难和最悲惨的不幸中,一位母亲最朴素的深明大义和最平常的坚韧刚强。”

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表示,新学员虽然舞台经验不够丰富、表演技术不够成熟,但她们更年轻、更有冲劲、更富激情,通过这个戏的排演,她们会更迅速地成长,一定会为传统越剧注入全新、鲜活的魅力。

据悉,在打造《乌衣巷》《凤凰台》等传统文化题材的“金陵三部曲”的同时,南京市越剧团还计划为团里的小花们创排包括《妈妈》在内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三部曲”。

越剧哭唱名段为了谁 越剧新生代演绎雨花英烈事迹(4)

文武兼备、音乐“主题化”“交响化”,创新表达小剧场戏曲

“小剧场的特征,是先锋、实验和无数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越剧《妈妈》是柏昱在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亮相的第二部作品。“话剧《疾走天使》中使用了传统戏曲中的‘一桌二椅’程式。而在越剧《妈妈》的创作中,坚守戏曲‘以歌舞演故事’和‘程式化’的审美根本,在场面调度、节奏把控,特别是人物内心体验方面,借鉴话剧的元素和手法,提升剧目的可看性。”

越剧素以温婉灵秀著称,在表现方式上以唱、念、做为主。鉴于题材的特殊性,现代越剧《妈妈》融入了“打”的元素,而这种文武兼备的样式,在传统越剧中较为少见。为此,剧组特别邀请了著名京剧武生杨千里担任形体指导,使剧目呈现出不一样的质地和看点。

越剧哭唱名段为了谁 越剧新生代演绎雨花英烈事迹(5)

本剧的唱腔设计和作曲,同样是一大创新点,由南京市越剧团资深作曲杨晓海担任,配器则由青年作曲教师潘雪婷担任。这样的新老组合音乐创作,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本剧的音乐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据杨晓海介绍,因为越剧《妈妈》的文学剧本有非常鲜明的音乐剧、歌剧特点,所以全剧音乐在保留越剧声腔特点的基础上,围绕主题音乐创作,汲取了音乐剧、歌剧的音乐结构特点。除此之外,演奏乐器在传统的丝竹鼓板外,还加入了单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电子合成器,形成中西混编的乐队。越剧音乐“交响化”的有效实践,也为本剧增添亮点。

现代快报 记者 李鸣

(演出方供图 编辑 周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