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小儿麻痹并且小小年纪就遭遇父母双亡的沉痛打击,史成保,这个90后“非遗”阳曲面塑传承人,用自己不屈不挠的拼搏经历向人们展示了逆袭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他说:“我要把苦难化成雕刻刀,雕出人生最美的面塑作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面塑的出名的作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面塑的出名的作品(阳曲面塑传承人史成保)

面塑的出名的作品

患有小儿麻痹并且小小年纪就遭遇父母双亡的沉痛打击,史成保,这个90后“非遗”阳曲面塑传承人,用自己不屈不挠的拼搏经历向人们展示了逆袭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他说:“我要把苦难化成雕刻刀,雕出人生最美的面塑作品!”

多舛人生

红脸金甲的关公,手抚长须,双眉高挑,眼睛微眯,神情肃然地坐于红椅上,一股凛然正气扑面而来;取经路上的唐僧师徒,有的机警张望、有的开心小跑、有的惬意观光、有的低头沉思,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皑皑雪山上,扛着红旗抱着钢枪艰难长征的红军战士,表情刚毅坚决,帽子上的红五星格外醒目……看着眼前这些色泽鲜艳、光滑细腻、惟妙惟肖的面塑,很难把如此精妙的艺术作品和一名患有小儿麻痹的年轻小伙子联系起来。

小伙子叫史成保,1994年出生在阳曲县黄寨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患有小儿麻痹症,小腿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爱他的母亲从小教他捏花馍,花馍上面各种漂亮的花朵、动物、人物是对史成保最初的艺术启蒙。烙入生命的艺术之美,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看似平凡的小手艺。

然而,史成保11岁那年,母亲不幸因病离世。他15岁时,父亲不幸车祸离世……多重打击下,史成保不得不辍学谋生。他选择去饭店帮工,一边干活一边默默学习技能。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他可以烹饪各种美味佳肴,成为三级中式烹调师,餐饮业高级工。

炒菜之余,他在饭店又接触到了自己曾经爱入骨髓的捏花馍。在这里,捏花馍还需要雕刻、摆盘等更多的艺术构思。这些花馍不仅能吃,更是一件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精巧的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让史成保爱不释手,隐约觉得自己找到了终生热爱所在。

在饭店工作几年后,史成保果断辞职,开始潜心找专业的面塑大师拜师学艺。在他心中,面塑已不仅仅是一个谋生手段,更是一个寄托了他强烈情感,值得他付出毕生精力去从事的一个伟大事业。

潜心面塑

2014年,史成保拜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浮山面塑艺术传承人卫兴安为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师傅耐心细致的教导下,史成保用心揣摩、刻苦练习,面塑手艺突飞猛进。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哪怕只是一点外人根本看不出来的小小瑕疵,他也要重来一遍,直至制作出满意的作品为止。多年来,他也不记得自己用了多少面,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史成保说,他现在所从事的面塑技艺已经脱离了食用功能,成为纯粹的艺术作品。他在面塑过程中不断尝试,研发出来颜色更鲜艳,保存期更长久的配方。如今的面塑作品已经打破原来面塑怕摔、年久易坏等弊端,既摔不坏,又可永久保存,深受人们喜爱。小到孩子们手中把玩的卡通玩偶,大到单位定制的大型主题摆件,史成保的业务范围持续扩大。因为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耗费心血,史成保的面塑作品价格不菲,一个半米多高的关公面塑市场价就超过1万元。

在史成保的努力下,关公、钟馗、寿星、龙凤呈祥、菩萨、如意等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相继完成,一些作品还参加比赛获得了重要奖项。如“四大天王”面塑作品获得了由山西省委宣传部颁发的2020年山西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高手在民间”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三等奖。

史成保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曲面塑传承人,这个曾经的“苦孩子”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面塑大师。他也开始收徒授课并前往全国各地讲课培训。

苦尽甘来

事业渐入佳境的同时,史成保的生活也越过越好。3年前,史成保和相知相恋多年的妻子结婚,如今有了一岁多的可爱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美美。

史成保说,自己本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政府扶持的贫困户。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暴自弃,没有想过“躺平”等着领救济。他知道,虽然政府有帮扶,但归根结底,幸福还是要靠自己的积极努力去争取。这就是他这么多年虽然磨难重重,但一直没有停止前进脚步的原因。

6月份,阳曲县乡村振兴局专门帮他在县就业扶贫基地提供了一个场地,作为摆放面塑作品的陈列室和教授徒弟的教室。在政府的帮扶下,史成保的面塑作品有了更多的推广平台,面塑技艺也有了更多的传授对象。史成保说,下一步准备开个网店,将面塑作品搬到网上销售。他还准备开一个专门的少儿面塑培训班,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面塑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史成保说,自己一路走来,虽然受了很多苦,但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过,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好人生的追求。面塑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有两千多年历史。他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技艺,将面塑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孙耀星)

来源: 太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