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没有什么家族背景,靠善写文章而出道的李义府不同,李林甫本就是唐朝宗室,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因为这个关系,李林甫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唐玄宗李隆基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迎合玄宗的想法,深得赏识李义府飞黄腾达靠的是傍上了武则天这个大腿,李林甫权倾天下则是找到了武惠妃这个靠山武惠妃也是绛州刺史武攸止(武则天堂侄)之女,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唇枪舌剑故事典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唇枪舌剑故事典故(能力要用到对的地方)

唇枪舌剑故事典故

和没有什么家族背景,靠善写文章而出道的李义府不同,李林甫本就是唐朝宗室,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因为这个关系,李林甫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唐玄宗李隆基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迎合玄宗的想法,深得赏识。李义府飞黄腾达靠的是傍上了武则天这个大腿,李林甫权倾天下则是找到了武惠妃这个靠山。武惠妃也是绛州刺史武攸止(武则天堂侄)之女。

武惠妃初封为婕妤,为玄宗诞育四子三女。开元十二年(724年),赐号惠妃。性情乖巧,善于逢迎的武惠妃,很得唐玄宗(唐明皇)的欢心,宠冠后宫,虽只将她封为妃,但宫中对她的礼节却等同皇后。甚至唐玄宗一度打算立武惠妃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表示当今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惠妃自己也有儿子,一旦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储位不安。从江山社稷的稳定考虑,玄宗采纳了谏言,才没有立惠妃为皇后。

虽然封后不成,但唐玄宗还是更宠爱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对太子李瑛则有所疏远。李林甫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忠心,表示愿意尽力辅佐寿王。武惠妃对此自然非常感激,之后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李林甫被授为黄门侍郎。李林甫也投桃报李,死心塌地地支持武惠妃。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在唐玄宗欲废黜三子之时,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虽然这次因为张九龄的极力劝阻,三王没有被废,但祸根却已经种下了。

在排挤掉了张九龄后,李林甫稳坐宰相高位,朝堂之中基本就是他说了算了,三王被废也就是迟早的事了。开元二十五(737年),玄宗听信了武惠妃和李林甫等人的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东宫储位由此空悬。

但没过多久李林甫的后台武惠妃就病死了,怎么办?为了长久富贵,总揽大权,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把寿王李瑁立为太子。李林甫为此数次劝说唐玄宗,而玄宗却更倾向于忠王李玙。他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当然,唐玄宗应该还有一个没有明说的想法:太子要是和宰相等重臣关系太近,势力过大,对他的皇权也是威胁,最好就是太子党和朝臣各为派系,他在中间保持平衡就行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李亨。次年(739年),李林甫又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官员的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但却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不久,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兼任兵部尚书、弘文馆学士,授上柱国、光禄大夫,封渭源县开国公。李适之也是唐朝宗室,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

《开元天宝遗事》里面说:“李林甫妒贤嫉能,不协群议,每奏御之际,多所陷人,众谓林甫为肉腰刀。又云林甫尝以甘言诱人之过,谮于上前,时人皆言林甫甘言如蜜。朝中相谓曰:“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人日憎怨,异口同音。”这就是成语“口蜜腹剑”的出处。

李林甫一生构陷诬蔑无数,制造冤案无数,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专门针对太子李亨的“三狱案”,而首先遭殃的就是李适之。

李适之拜相后,便想与中书令李林甫争权。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他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杜甫还写了一篇出名的《饮中八仙歌》。好酒之人多半性情粗疏,哪里是心思缜密的李林甫的对手?所以就难免掉进李林甫下的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我觉得你可以上奏给皇帝。”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有金矿之事奏知唐玄宗,唐玄宗一听,这是好事啊,便征询李林甫的意见。

李林甫答道:“这个事情,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按《旧唐书·礼仪志三》:“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丑,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唐玄宗生于公元685年岁次乙酉,而地支“酉”与八方相配,正当西方,所以华山又成了玄宗的本命山。

唐玄宗大吃一惊,心中不爽,认为李适之要么是不忠,要么是鲁莽,就对李适之道:“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从此,李适之被皇帝认为虑事不周,不堪重用,渐渐被疏远了。但李林甫坏事做绝,做坏事总是要做绝,他要的不是皇帝疏远李适之,而是彻底干废李适之。由于李适之兼任兵部尚书,于是李林甫就一手炮制了“兵部案”,借以打击李适之。“兵部案”算是“三狱案”的发端。

天宝四年(745年),李林甫突然向兵部发难,诬告兵部的某些官员以权谋私,并下令逮捕了官员六十多人,交由京兆尹和御史审讯。由于纯属诬告,审讯持续了几天,李林甫仍然得不到任何有用的口供,于是又将这些官员交给法曹吉温审理。

与李林甫臭味相投的吉温本非善类,作为李林甫的心腹打手,当然知道李林甫想要什么,为了拿到李林甫想要的口供,“或杖打或挤压,哭嚎之声,撕心裂肺”,在他的严刑逼供下,官员们个个屈打成招,纷纷按照吉温的意旨,互相揭发,画押招供。李适之身为兵部尚书,自然难辞其咎,深受打击。

李林甫很明白,由于自己在立太子一事中支持的是寿王李瑁,日后如太子李亨继位登基,自己必定死得很难看。以李林甫的狠毒奸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很快便有了兴大狱动摇东宫,再废太子,另立储君的想法。

李林甫说干就干,马上将目标对准李亨太子妃的哥哥韦坚,“三狱案”之“韦坚案”就此开始。韦坚在担任江淮转运使期间,颇有作为,以办事干练而著称,给国库增加了不少的收入,所以受到玄宗的恩宠。且韦坚与李适之关系好,借此不但可以迂回地解决东宫问题,还可以顺便打击李适之,一举数得!

他先推荐韦坚担任刑部尚书的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等待下手的机会。恰好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捷,皇甫惟明曾经担任过太子李亨的幕僚,颇为念旧,见李林甫专权乱政,就建议唐玄宗罢免李林甫的相位,并提出刑部尚书韦坚有宰相之才,可以起用。谁知建议没有被玄宗采纳,消息反倒泄露了出去。

这种事情李林甫当然不能忍,决定先下手为强,把对方全部扳倒,还是老办法——诬告。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夜,太子李亨出宫游玩,在夜市上刚巧遇到了韦坚,韦坚之前和皇甫惟明相约夜游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所以两人聊了几句之后就分开了。很快杨慎矜向玄宗揭发,说韦坚身为外戚,不应结交边将。《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说:玄宗忌讳皇室人员与外臣相交,曾经发布敕命:“宗室、外戚、驸马,非至亲毋得往还;其卜相占候之人,皆不得出入百官之家。”于是唐玄宗大怒,皇甫惟明与韦坚因此锒铛入狱。

李林甫也趁机诬奏,称韦坚勾结皇甫惟明,打算拥立太子李亨为帝,接着又让杨慎矜、杨国忠、王鉷、吉温等人一起出来做证。玄宗虽然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心存不轨,但说到太子参与其中,企图大逆谋反,却谁也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所以唐玄宗处理得也很慎重,便下制书责备说韦坚因谋求官职地位,存有野心,定了个“干进不已”的罪名,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今浙江缙云)太守。

而皇甫惟明则被安上个“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河西、陇右节度使得职务,贬到播川郡(治今贵州遵义)太守,家产全部没收充公。而皇甫惟明的兵权则被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

看到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太子平安无事,分毫未动,李林甫也是无可奈何。

本来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没有想到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不服,突然又跳出来为哥哥鸣冤叫屈,还说太子李亨可以作证。这样一来,事情顿时变复杂起来,唐玄宗龙颜震怒——之前说你们勾结起来要谋反,我还不相信,现在看来恐怕真是有问题!

人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太子李亨真是被几个舅子害惨了,惶惶不可终日,马上向唐玄宗上表辩白,表明与韦坚兄弟毫无干系,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坚决请求离婚,表明了“不以亲废法”的态度。唐玄宗也不表态,听任太子李亨与韦氏离婚。随后韦氏被废为庶人,出家为尼。韦氏兄弟也被贬往岭南,韦氏家族在朝堂上的势力就此被清洗一空。

其他只要是与韦坚、皇甫惟明有牵连的人,如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李林甫也都不放过,先后遭到李林甫的中伤构陷,将其诬蔑为韦坚和皇甫惟明的同党,几十个人全部贬官流放。由于受到“兵部案”的牵连,喘息未定的宰相兼兵部尚书李适之看到这样的情景,又惊又怕,知道自己斗不过李林甫,再等下去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便上疏请求辞职,算是对李林甫示弱:你李林甫赢了,我李适之认输了。

天宝五载(746年),李适之被罢去相位,改授散职太子少保。得到任命后,李适之欣然不已,自以为躲过了无妄之灾,平安无事了,于是就大宴亲朋,在席间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李林甫一听大怒:你讽刺我不是贤人,意思是你把宰相的位置让给我的?那你去死吧!

同年七月,李林甫上疏朝廷,弹劾李适之与韦坚结为朋党,勾结废太子李瑛。因此。韦坚流放临封(今属广州),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以李林甫坏事要做就做绝的性格,怎么可能放过这些人,万一这些人有朝一日咸鱼翻身,岂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747年,在得到玄宗的批准后,李林甫殿中侍御史罗希爽到各地巡查被贬谪的官员。吉温和罗希奭并称为“罗钳吉网”,作为李林甫的左膀右臂,得力打手,尤其擅于罗织罪名、刑讯逼供。罗希奭的舅舅是李林甫的女婿,所以他也算李林甫的心腹干将。罗希爽根据李林甫的授意,从青州到岭南,只要见到李林甫贬谪的官员,一律找个由头栽赃,然后格杀勿论。

李适之在宜春听到这一消息后,心中万分忧惧,知道李林甫一定不会放过自己,自己已经是大祸临头了,为了保护家里人不被牵连,就只有服毒自杀了,死前李适之大呼:“惟愿转世不再做朝官!”他的儿子李普送父亲的尸骨到东京,被李林甫知道后,竟又派人诬告李普,将其乱棍打死在河南府大堂上。而皇甫惟明、韦坚三兄弟自然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都被赐死在外地。“韦坚案”牵扯广泛,旷日持久,直到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后,才算结束。

眼见这次没有扳倒太子李亨,反倒是逼死了太子妃的兄弟,还逼得太子离婚,李林甫知道自己和太子已经是不可共存的死对头。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李林甫当然不想死,那就只有太子死!李林甫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三狱案”之“杜有邻案”就此爆发。

太子东宫的内官有妃、良娣、宝林三级,还有诸多宫女。良娣是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天宝五年(746年)年底,太子李亨的姬妾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时任为赞善大夫,正五品官,为太子东宫官属。杜有邻还有一个女儿(杜良娣的姐姐),嫁给左骁卫兵曹柳勣。曹柳勣生性狂疏,不拘小节,喜欢交结豪俊之士,与淄川太守裴敦复、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都是好朋友。  老丈人杜有邻和女婿曹柳勣性情大不相同,杜有邻接受不了曹柳勣的轻傲狂放,而曹柳勣则讥笑杜有邻的迂腐胆小。这样,二人的积怨越来越深,甚至相互仇视。有一天,为了一件小事二人又争吵起来。杜有邻仗着自己是长辈,狠狠地训斥了曹柳勣一顿。曹柳勣一贯心孤气傲,这一次又被老丈人骂得狗血淋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愤恨交集之下,他就写了一篇诬告状,状告杜有邻“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诉状刚好落到李林甫的手里。李林甫一看,机会又来了。

曹柳勣告发丈人杜有邻,起因简单,不过是挟怨报复,李林甫却借口案情重大,直接由委派人员审讯。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曹柳勣继续诬告,由于李林甫揪住不放,估计还有“罗钳吉网”等帮凶的功劳,案情迅速扩大,审讯中查出李邕曾送给柳绩一匹马,便以“厚相赂遗”受到牵连,又因李邕与淄川太守裴敦复有私交,裴敦复曾推荐李邕担任北海太守,裴敦于是也遭到株连。此案不但牵扯了一大批地方官员,最后太子李亨也被牵连进来。

玄宗听说涉及太子,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曹柳勣搞鬼。由于涉及到太子,为避免朝堂动荡,玄宗还是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但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未加宽贷,因曹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执行杖刑的尺度是因人而异的,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邻、曹柳勣均丧命重杖之下,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天宝六年(747年)李邕、裴敦被"就郡决杀",李邕时年七十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记载:之前曾经有人对李邕说:“君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想不到果然应验了。 

历史总会重演,太子被迫再次离婚。李亨看着老丈人杜有邻等人冤死却无可奈何。李亨为了向父皇表明自己的清白无关,虽然非常喜爱杜良娣,也只能和杜良娣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此时,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据野史记载说,处理此事的李辅国是太子心腹太监,揣摩到了太子不能忘怀杜良娣的微妙心思,悄悄为无家可归的杜良娣做了一番安排。这雪中送炭的举止令太子李亨格外感激,后来李亨当了皇帝后,李辅国深得重用,权势滔天,当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名将王忠嗣是丰安军使王海宾的儿子,父亲战死殉国后,成为唐玄宗抚养的假子,赐名忠嗣,自幼在被养于宫中,与太子李亨交情深厚,后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控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威震边疆,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和信任。李林甫担心王忠嗣会入朝拜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非常忌惮,一直想找机会对付王忠嗣。

恰好唐玄宗考虑攻占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但王忠嗣认为花数万伤亡的代价,就算取得石堡城也得不偿失,唐玄宗对此很不高兴。天宝六年(747年),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就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无奈只能出兵。将军董延光进攻石堡城失利,却上奏说是王忠嗣延缓出兵,因此导致战事无功,唐玄宗大为不悦。不把太子置之死地的李林甫誓不罢休,一看机会来了,正好可以一箭双雕,便马上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魏林声称过去在担任朔州刺史,而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王忠嗣曾经说过:“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幸好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的哥舒翰,正受到唐玄宗宠爱,辞语非常恳切的上奏说王忠嗣是冤枉的,并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唐玄宗最后才消了点怒气,没有杀王忠嗣,将他被贬为汉阳太守。

李林甫虽屡兴大狱,欲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但李亨仁孝谨慎,又有张垍、高力士的保护,他的奸谋最终也未能得逞。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为了巩固自己的相权,打算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于是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上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李林甫认为在朝堂没有势力的蕃将好控制,对他一手遮天没有威胁。唐玄宗忙着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对此也没有什么意见,便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林甫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揽朝政,权势滔天。为蒙蔽皇帝,他曾召集谏官训话:“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李林甫也更是无法无天,肆意妄为。

李林甫外防边将,内防谏官,却没有防到杨国忠。《明皇杂录》记载:李林甫宅亦屡有妖怪,其南北隅沟中,有火光大起,或有小儿持火出入,林甫恶之,奏于其地立嘉猷观。林甫将疾,晨起将朝,命取书囊,——即常时所要事目也。忽觉书囊颇重于常,侍者开视之,即有二鼠出焉。投于地,即变为狗,苍色壮大,雄目张牙,仰视林甫。命弓射之,殷然有声,狗形即灭。林甫恶之,称疾不朝。其日遂病,不逾月而卒。

李林甫快死的时候,杨国忠刚到剑南,便被唐玄宗派宦官召回朝中,并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他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杨国忠对李林甫仍非常忌惮,汗流满面,连称不敢。

李林甫刚死,杨国忠拜相,便马上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大为震惊,马上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和杜有邻案是不是很像?)。唐玄宗一看,证据确凿啊,顿时大怒。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安禄山是很畏惧李林甫的,听到李林甫病死的消息还不敢相信,反复确认后才松了一口气说:“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安禄山才见李林甫时还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可几次交锋下来,安禄山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慑服,甚至李林甫成了他唯一忌惮的人。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现在李林甫一死,安禄山再没了顾忌,安史之乱很快爆发。

联手安禄山扳倒李林甫的杨国忠根本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安史之乱起兵的借口就是奉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跑到成都,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纵观李林甫一生,坏事做绝,卑鄙恶毒,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个懂人性、有手段,甚至有能力的人,不然唐玄宗也不会这样信任他,而安禄山和杨国忠这些人也不会这样怕他了。

可见,能力再大,没有用对地方,那就是错误。如果这个人还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那就会造成天大的错误。

能力要用到对的地方,要是用错了地方,就会变成能力越大,后果越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