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地震主要受控于板块构造运动,强震主要集中在地质构造环境非常活跃的地区。经常有新闻报道四川,云南,青海等省份发生地震,甚至强震,却少有报道湖北省发生地震,那么湖北省真的是地震最安全的省份吗?
从全国主要火山、地震带上来看,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以及华南地区的广西,广东,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都没有位于主要地震带上。那么,不在主要地震带上,是否意味着就几乎不会地震呢?
从一组公元前2300年-公元2000年间,地震等级大于里氏4.0级及其以上详细的记录图当中,我们看出我国历史地震分布,以及震级大小(圆圈越大表示震级越高)。在这当中,台湾、云南、西藏、宁夏,以及四川、甘肃所处的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发生高等级地震的频率较多,其次新疆,山西,河北也相对多发,而华中、华东,以及东北地区相对较少。
湖北是经济、文化大省,也是自然灾害大省。全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特别是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为全国重灾区之一。就地震而言,虽属于中等地震灾害区,但有史以来全省80%以上的县、市不同程度地遭受过地震。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湖北省地震还是相对多发。
湖北省地跨秦岭褶皱系与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单元。以青峰(房县)-襄樊(襄阳)-广济(武穴)断裂为界,断裂北侧为秦岭褶皱系,南侧为扬子准地台。秦岭褶皱系为中央造山带的组成部分,属于强烈变形构造单元,带内发育活动断裂。扬子准地台属于较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扬子板块),但也有零星破坏性地震沿断裂分布。
湖北历史上中、强地震较多的区域,比如湖北荆门-钟祥-天门、陕西安康-湖北竹山-竹溪、湖北阳新-江西九江、安徽霍山等地区,现今地震仍较活跃;而湖南常德、湖北麻城等历史地震较多,但现今地震较平静;湖北巴东-秭归-宜昌、随州-襄樊-丹江、重庆石柱等现今地震较多,但历史地震水平并不高。
自公元前143年有地震记载以来,湖北省境内共发生破坏性地震34次,其中6级以上3次,5.0-5.9级19次,4¾-4.9级12次。省内最大地震是公元788年的房县6½级地震,其次是1856年的咸丰6¼级地震以及1932年麻城的6级地震。据《东方杂志》第二十九卷第四号,麻城地大震,历时十六小时,人畜死伤甚多。有感范围:东到江苏南京,西到武汉市西,南到江西南昌,北到河南新县以北,距今90年前的麻城地震是省内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地震。
清代地震
自2000年以来,最大地震为2013年12月16日巴东5.1级地震,最近一次破坏性地震是2019年12月26日应城4.9级地震。恩施州巴东县和宜昌市兴山县震感强烈,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荆州市均有震感。地震造成部分人员受伤,多处房屋倒塌,未造成人员死亡,并未对三峡枢纽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和巴东相邻的秭归地震也相对多发,2014年到2018年,秭归县发生了超过3.5级地震多次,最高达到4.7级。
很多人存在疑问,巴东、秭归等地小震频发,是否和三峡有关?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坝区、水库库盆或近岸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叫做水库诱发地震。根据精确定位的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中资料证明,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中位置均分布在坝区、水库库盆及近岸地段范围内,距库边线一般不超过3~5千米,最远10千米。中国地震局《三峡诱导地震的研究》中表明,水库诱发地震确实存在,但诱发的地震均具有强度小、衰减快的特点。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地震的频率确实增加了,但无感的小型地震很多,有感的地震很少,并不会造成很大的灾害,而且地震的次数也在逐渐减少。
小震不断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地震检测系统的完善。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建于2006年,在重点监视区内可定位的地震震级下限为0.5级,震中定位精度可达1公里,可以说精度非常高。这也造成了印象里的小震变多了,实际上很多地震在以前没有感受和观测出来。
湖北省历史上中强地震存在300年左右活跃周期,前两次活跃时段分别为1620-1640年和1906-1934年,两时段均发生10次5级以上地震,现今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但也存在相对活跃期。自2005年以来,湖北及相邻省市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达19次,地震活动相对较活跃。最近活跃时段从2013年石柱4.5级地震开始,其后相继发生了7次4以上地震,其中三峡库区4次(双震事件为1次),2019年湖北应城4.9级等地震,地震活动水平有所增强。
湖北省虽然处在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带上,地震活动尤其是强震较少,但是历史上确也频发,近年来小震不断。和西部地区比相对安全,但是切不可忽视风险,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提高自救意识和应急知识,需要人人做起。
图片来源网络
,